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德阳市>详细内容

德阳市地情

德阳自古以来人才辈出,名士云集,远古即有“蚕丛鱼凫遗雒绵”的传说。相传大禹曾在什邡留下足迹,使什邡享有“禹迹仙乡”之美誉。

秦蜀郡太守李冰修都江堰,疏导洛水,泽被千秋,葬于什邡。

西汉,沛县雍齿随刘邦反秦,期间有叛变又再降的经历,后刘邦依张良计封雍齿什邡侯。西汉末年,什邡人杨宣历官四朝,以直言敢谏闻名。

东汉时期,姜诗与其妻庞三春、其子姜石泉被世人誉为“一门三孝”,为二十四孝之一,旌阳孝泉因之得名。广汉人李尤与班固、张衡齐名,曾任兰台令史,在文学、史学、辞赋方面有重要成果,撰有国史《东观汉记》《蜀记》《兰台集》等。广汉名医郭玉任太医丞30年,用针灸治病,常有“一针即差”之效,堪称国医神手,在民间亦声名远播。古绵竹(今旌阳黄许)名士任安授徒三千、高才百余,其中多人成为蜀汉名士。诸葛亮曾问秦宓:“任安的长处是什么?”秦答:“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三国时期,庞统战死在雒县,葬于罗江白马关落凤坡,许多文人墨客曾来此凭吊。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在绵竹关与魏将邓艾交战时阵亡,邓艾怜其忠,将其父子二人合葬。绵竹人秦宓为三国蜀汉大司农,以善辩著称,吴蜀同盟时期以其辩才令吴使张温折服,病逝后葬于德阳城北“三适亭”。

唐代中后期,什邡人马道一师从禅宗七祖怀让,云游四海,宣讲佛法,后回什邡罗汉寺筑台说法、弘扬禅宗道义,被奉为禅宗八祖。马祖把禅完全推向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其禅法经过一千余年的发展与传统农事和民俗紧密融合,产生了 “二十四节气农谚歌”和打春牛、马祖祭、祭土地、端午施药会、马祖诞、送灶神等佛事农事混杂的民俗。

宋代,铜山(中江)苏氏一门祖孙三人苏易简、苏舜元和苏舜钦皆中进士,以文才闻名,合称“铜山三苏”。苏易简是宋代四川地区第一位状元;苏舜元草书方面颇有建树;苏舜钦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他的文章诗词与梅尧臣、范仲淹齐名,王安石、曾巩及眉山三苏等都是在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之下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绵竹人张浚是南宋著名的抗战派首领,官至宰相,封魏国公。宋理宗时,以张浚、赵鼎为宰相典范,并将张浚列为宋朝昭勋阁二十四人之一。张浚精于易理,其子张栻,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也是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史称“东南三贤”。此外,文学家吴泳和著有《蜀鉴》的进士吴昌裔亦是德阳名人。

明英宗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德阳赵铎于孝泉乡起义,聚众数千人,称赵王,设置将军、评事等官,在川中流动作战,成为著名首领,后被捕,死于江油。明末,德阳人刘宇亮曾任内阁首辅。

清朝时,罗江李氏“一门四进士,兄弟三翰林”成为美谈,其中李调元不仅是杰出文学家、诗人,还被誉为川剧之父、川菜之父。如今,调元文化已经成为罗江特有的地域文化,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调元镇和罗江县城各处。此外李调元民间传说作为德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罗江、安县及周边县市具有重要影响。罗江知县杨周冕政绩卓著,深得民心,奎星阁、白马关点将台、双江书院等都在他任内所建,同时杨也以书法见长,他擅长行草,其龙蛇格字颇负盛名。以“中江三雷”(雷国棠、雷正绾、雷正芳)为首的“雷家将”战功彪炳,其中雷正绾官至提督,是德阳近代史上官爵最高的人物。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杨锐生于绵竹,“公车上书”发生后,他积极宣传变法图强,变法失败后坦然就义。四川保路运动中,广汉哥老会首领张天宝成立汉州保路同志会和同志军,攻入绵阳,有力地支持了孙中山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此外,撰写《三农纪》的农学家张宗法,治理台湾的孟邵等皆是清代的德阳名人。

进入20世纪之后,德阳出现了一大批反封建专制主义、反帝国主义、反官僚资本主义的著名人物。旌阳区天元人萧朴生,是中国早期共产党员,革命先烈,留法勤工俭学,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创建人之一,也是邓小平同志的入党介绍人。中江人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奋不顾身堵枪眼,英勇牺牲,被授予“特级英雄”和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广汉人覃子豪是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台湾诗坛三老之一。广汉人曾甦元,曾任国民党第十六兵团副团长兼四十一军军长、国大代表起义将领,解放后担任江苏省林业厅厅长,省政协常委。此外,较为著名的人物还有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献身的共产党人孟本斋、安晋彦、戴资杰、王干青、王本鉴等;光学家彭明经;经济学家陈豹隐;农学家莫定森;爱国高僧能海;武林高手朱智涵;潮扇艺人李成祥;木版年画师张学源等。

来源: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19-05-29 15:41:15 浏览次数:
终审:何谐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