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区
郫都区作为中心城区,地处成都西北,区政府驻郫筒街道,辖14个镇(街)195个村(社区)437.5平方公里,户籍人口55.86万,常住人口108万。是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有豆瓣之乡、蜀绣之乡、盆景之乡等美誉。
时间和历史赋予这座城市文明和生气。望丛祠、杜鹃城遗址、古城遗址、扬雄墓、子云亭、郫筒井等至今犹在。大量出土的青铜器、砖瓦陶器、碑石等文物是这座城市古老文明的见证。
农科村——农家乐发源地
1986年,乡村旅游在由农科村徐家大院诞生了中国第一家农家乐开始,已有20多年历史。自1996年胡锦涛同志视察农科村,盛赞“农家乐”为农民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后。农家乐旅游市场不断拓展,目前,农科村经营的农家乐40多家,友爱镇有较稳定的农家乐乡村酒店 50家,其中星级19家,观光农业园区2处。全镇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乡村旅游由最初的单一“农家乐”形式,发展为乡村艺术体验、乡村度假、乡村商务休闲等多种形态;由单纯的民风民俗展示发展为文化创意、野奢乐活、养生康体等多种要素相融合的旅游模式。
农科村
望丛祠
望丛祠位于郫筒街道,是祭祀古蜀国望帝杜宇和丛帝鳖灵的合祀祠,为闻名全国的名胜古迹之一,载入《中国名胜辞典》,现为成都市和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望帝兴农业,丛帝治水患,历代蜀人在每年春季及端午节,都要祭祀二帝亡灵。特别是端午节,还要举行盛大的赛歌会,由此,望丛赛歌会蜚声海内外。
扬雄墓
扬雄墓位于友爱街道子云村,又名子云坟。墓为汉代砖室墓,呈圆形,封土高出地面约6米,墓周长81米。据清同治版《郫县志》载:“清道光中,邑令黄初,为植柏树,杨得志(后署理知县)立石表墓”。墓南侧有小河一条,据载咸丰末,河水冲坍墓足,乡人周子升伐石培护,并将河道改向,扬雄墓始得完整。1950年代墓地尚存古柏80余株,墓周围有石栏、石柱、石凳、石碑等。石柱上镌刻楹联:“文高西汉惟玄草,学继东山是法言”。
古城遗址
古城遗址位于古城街道西北的指路村和古城村境内,遗址长约650米,宽约500米。城基宽10米,高2~5米。城内面积400亩左右。民国初年,尚存石桅杆一根,上刻“先汉古城”四字。旧县志载,此城为秦国张仪入蜀时所建的郫县县城。1996年成都平原古城遗址群的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证明此遗址已有四千多年历史。
郫筒井
郫筒井位于郫筒街道百伦广场内。原为一方一圆两口井,相距约2米,一井汲水,另一井则水波微动,故又称“鸳鸯井”。随着时代变迁,井发生变化。据清道光年间邑人孙錤《郫书》载:“二井中,一口已干涸,另一井仍碧波莹然,时称‘让泉’”。民国时期,郫筒井年久未淘,堆积物甚多,成为废井。
原井四周有池,清乾隆时知县牛萼(牛光鼎)将池环井扩大1亩左右。清嘉庆三年(1798年)知县事朱振源将池畔酒泉亭移于郫筒井上,名“载酒亭”,并建一小桥连接亭岸,桥上建乐台一座,作抚琴用。池边原有石碑,镌清代果亲王书“酴醾传香”四字。民国时期碑已无存。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