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区
【土地资源】 郫都区土地面积437.5平方公里,最具代表性的壤土是灰色潮土性水稻土。郫都区为都江堰渠首灌区,水旱从人,耕作省力,村道纵横,适宜机耕,并可干湿交替作业,耕地质量为全国最好水平。1992年,郫都区全面改革土地使用制度。1999年后,郫都区开始有步骤、有组织进行地土地开发整理利用。郫都区于2008年开始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至2009年底基本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颁证工作。2015年2月,郫都区作为试点地区之一,率先在全国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改革工作。试点地区围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目标,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方向,以建立兼顾国家、集体、个人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为目的,着力政策和制度创新,为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提供了“郫都经验”。
【矿产资源】 郫都区的河床、沙滩面积约占25平方公里,且大部田土下面均为冲洪积沙石砾,厚达200~300米,沙石储量丰富。郫都区横山为老黄泥粘土,面积为4.8平方公里,厚度约400米;老冲积黄泥田占总耕地面积的29%,为19万亩,折合126平方公里,粘土厚度在10公分至数米之间,据测全县粘土总含量在150亿立方米左右。郫都区水文地质属第四系松散堆积砂砾石层孔隙水,下部含水层为孔隙潜水,埋藏于上部含水层下,深度约40米;上、下部潜水都是重碳酸钙型,其矿化度上部为0.3~0.5克∕升,下部为0.1~0.3克∕升;地下矿泉水有的存积上万年甚至几万年,有的是冰川时期积水,有些可饮用,完全可以开发利用。
【动植物资源】 郫都区的农耕发达,人烟稠密,陆地野生动物较少,但以捕捉昆虫及杂食稻粮的鸟类较多,主要有麻雀、乌鸦、燕子、土画眉、杜鹃、喜鹊等,2000年前后又出现鹤、鹭等食鱼水鸟的繁生。此外,郫都区的爬行动物、两栖动物、昆虫类动物也较多,主要有蛇、青蛙、螳螂、土蚕、蝉等。郫都区的养殖类动物数量较大,分为家畜、家禽和水产三大类,主要有猪、牛、兔、狗、鸡、鸭、鹅、鲤、鲫、牛蛙等。郫都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宜生植物较广,分为野生植物和栽培植物两大类,共约1 000个品种,其中野生植物有草、藤、水生、藻和苔鲜五大类,栽培植物有粮食(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红薯等)、豆、油料、烟叶、蔬菜、水果、药材、木本花、竹木、草本、食用菌等11类。1986年以来,郫都区相继引进意大利杨、白杨、芦荟、仙人掌、水叶榕、三刀菜、樱花等。
【水利资源】 郫都区地表水均为都江堰宝瓶口内江分出的水系,在仰天窝闸门分出的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四大河流进入郫都区,或分或合又形成蒲阳河、走马河—清水河、沱江河、柏条河、徐堰河、毗河、府河、江安河八大干渠,俗称“八河并流”。区域内水系发达,水网密布,属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区。八大干渠总长158公里,其下分出大支渠16条,支渠分斗渠116条,另有小支渠50条,支渠再分农、毛渠2 179条,形成全区密如蛛网的排灌体系。一、二级水源保护区面积40.95平方公里,承担成都市主城区86.3%饮用水水源保障任务。
【旅游资源】 郫都区旅游资源开发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主要有五大类:一是古蜀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望丛祠景区、鹃城遗址、古城遗址等;二是特色文化旅游资源,主要有川菜文化、蜀绣文化等;三是乡村休闲度假旅游资源,主要有农科村景区、天府玫瑰谷等;四是天府田园水乡景观资源,主要指郫县独特的田园风光、川西生态林盘、流经成都平原(县城内)的八条河流等;五是特色旅游城镇资源,主要有古城镇、唐昌镇和三道堰镇。截至2021年底,郫都区开发相对成熟的旅游资源有望丛祠景区、农科村景区、三道堰水乡、三道堰青杠树景区、唐昌战旗村景区、成都川菜博物馆景区、中国川菜体验园景区和蜀国鹃都景区。
三道堰水乡
《醉美乡村》-战旗村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