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成都市>温江区>详细内容

温江区地情

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县初置时即名温江。隋开皇三年(583)撤销温江县并入郫县。仁寿三年(603)又从郫县分置,名万春县。隋大业二年(606)又并入郫县。唐武德三年(620)再置万春县。贞观元年(627)复改万春县名为温江县。此后,县名长期使用“温江”至今。

温江县名的由来,据文字记载及口头传闻,有如下四种说法:

(一)以“地濒温江而名”。此说出自《辞源》。《辞源》“温江”条一项释文为:“县名。属四川省,汉郫县,属蜀郡。隋为万春县,唐贞观五年(按应为元年)改为温江,以地濒温江而名……参阅《太平环宇记》”。经查阅《太平环宇记》,在温江县下记及:“大江,在县西二百步,自青城县界入流,俗谓之温江也。”此外,《元和志》在温江县下也记有“大江,俗谓之温江,南流经县一里,出麸金”的内容。而西魏新置的温江县辖地,正好在“大江”两岸。

(二)以“江水至此始温”得名。温江境内的江水为什么温暖?一是见明代《郡县释名》记述:成都府温江县“总志云以江水温润也。予过温江,询之父老,云温江发源于岷山,至灌口,水在山谷中,其气寒,至温江而气暖,故云温江,其说近是。”二是因为筑有鹿角堰。堰低,洪水至此就从堰顶漫溢入下游的“大江”。在水枯季节,江水受鹿角堰阻拦引去成都,以利行舟,只有微量江水从鹿角堰的隙缝渗漏下,堰下的大江主要凭地下水补给。由于大江沿岸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故汇入的地下水量相当可观。冬季里,成都平原地温明显高于气温,地下水温也明显高于地表水温,因此,大江之水尤为温暖。这段温暖的江水所在的地方便被称之为温江。

(三)以岷江曾名汶江,因“汶”、“温”音讹得名。此说出自《社会科学研究》1980年第6期刊登的《四川地名考释·温江地区十二县·温江县》一文。文中说,西魏统帅尉迟迥攻克两川后,从郫、江原二县析置温江县。由于县境地跨岷江正流(原文指今金马河),岷江当时称汶江,故迥拟名“汶江县”,迥系北方代州人,发音“温、汶”不分,文书人员以为当时北部郡广阳县曾名汶江县,于是依迥口音写成“温江”。

(四)以城南“温泉”名县。温江城南的“温泉”,实际上是原云溪水温高,凤溪水温低,二溪合流后两水的温差明显存在而导致的。由于地处县城之边,为了增添胜景,而称温潭,久之又衍化为“温泉”。

关于以上几种说法,学界尚未形成共识,但前两种说法更被广泛认可。

来源:温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23-05-08 09:00:55 浏览次数:
终审:何谐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