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德阳市>罗江区>详细内容

罗江区地情

乡风民俗即风俗,是在特定的时代和地域中由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并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的生产生活文化。乡风民俗最明显的特点是活态文化基因性强、变异性大,不少习俗靠口述、信仰和精神来传承。

罗江历史悠久,人文、遗存积淀丰富,其中异于他地、且发源最早的当数三国蜀汉庞统庙会,庖汤节,其他如千年不断地祭祖联宗、“红”“白”喜事众聚、时废时兴的家教家风、千丝万缕的崇信等习俗,演绎出一幅幅熠熠生辉的人文画卷,为罗江厚重的历史增光添彩。

(一)庞统祠墓庙会源远流长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湖北襄阳人,三国时刘备的主要谋士,与诸葛亮并为军师中郎将。汉献帝建安十五年(201年)随刘备入蜀讨伐张鲁,献计取蜀,于十八年(213年)率众攻打雒城(今广汉市)战斗中“中流失”阵亡,归葬鹿头山,时年36岁。蜀后主景耀三年(260年)谥“靖候”,于墓前建祠,供人凭吊祭祀,史称靖候祠。

庞统一生虽短,但其才高名盛,忠义重光,以及许多诸如“巧献连环计”“瞬时断积案”“换马沟换马”等故事传说,在民间传流甚广,成为深受士大夫及百姓敬仰尊崇的人物。据史志载,每年农历正月二十至二十八日为庞统祠庙会。初春日,人们络绎不绝,前往进香献帛,寄托哀思,遂成习俗。1980年,庞统祠墓恢复庙会。先后增建凤雏碑廊、狮雕、凤雏广场、庞统生平事迹展厅等。会期或相关节日表演民俗节目或举行大型古装祭祀。常年亦有各界人士入庙瞻仰、凭吊。祠内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马竹琴”传唱庞统故事。

de49c2541efd4a2da1e5fd1f241409f4.png

祭祀庞统  2014年  白马关镇政府供图

(二)庖汤节注入三国文化元素

庖汤节,源于古代农耕文明,即乡间农民在春节前宰年猪祭天地、庆丰收祈福大型群体活动,由当地里正或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节庆活动有祭天地、庆丰收、宴乡邻等多个环节,历时二三天,远近乡邻及过客均可参与并采食。如此年复一年,遂成习俗。20世纪50年代告止,又于改革开放后首先在白马关一带恢复,但大多是聚族而为,程序简化。

2015年,白马关镇政府因势利导,将庖汤节引导、拓展为美食文化节,保留宰猪祭天与庖厨加工,增加民俗文化节目表演,扩展美食品种。此后,每年一届,至2018年已历4届。菜品已有“庞统烤羊”“张飞猪脸”“孔明羊杂汤”“刘备椒香鸡”“曹操血旺”“司马懿腊肉”“孙权烧白”等10多个。民俗表演有古装祭庞统、川剧变脸、白马竹琴等。

举办庖汤节,旨在用好“三国文化”“民俗文化”名片,进一步提升白马关AAAA及景区“人气”“商气”。中央、省、市主流媒体等均予关注、报道。

897a1971aa8f440b912947e7957de661.png

6af9f577233e4a418d71d65e77e774b0.png

2016年12月31日,罗江县第二届庖汤节在白马关庞统祠前广场举行  区旅游局供图

(三)家教、家规、家风传承光大

有着培养人的道德风尚、优化思想、净化社会的重要辅助作用的家教、家规、家风,历来受到各方重视。封建时代,家规、家风为家庭、家族荣誉的体现,注重光宗耀祖。新中国成立后,家规、家风一方面注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以及团结、友爱等方面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将传统的家教家风当成封建思想加以批判、否定。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家风作为社会风气的反映,受到社会普遍重视,党和政府把树立良好家风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并致力发掘历史上一些优秀、源远流长的家规家教家风,使之发扬光大,为现代文明建设服务。

范氏家规家风。以御营镇(2021年并入万安镇)响石村范家大院为中心的罗江范氏,奉北宋著名人物范仲淹为楷模,传承其家教家规家风。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范氏家教家规家风核心。范仲淹亲定族规61字、家训“百家铭”。族裔细化为“爱家园”“孝父母”“崇道德”“严法度”“勤职业”“睦邻里”“尚节俭”“禁嗜欲”“育人才”“儆愚顽”10条700余字。罗江区委区政府于范家大院建“忧乐广场”,以范家大院为廉政教育基地,开展“立家规家训,绍廉洁作风”系列活动。

李调元家教家规。李氏家族规戒碑刻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石碑现存放今调元镇醒园内。碑正文2060字,今能辨认1862字。立规诫28条,包括:功德卓卓者立传载入族谱、怙恶不悛者死后不得入祠入谱、父母在弟兄不得析居,以及救患恤贫、谦恭处世、不信风水邪教、戒赌博酗酒等内容。据铭文记载,该规诫条文经“呈县主粟祈赏沐批”,令“将石亭祖创立规诫二十八条从中□简书碑以重后戒”。

来源:罗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23-05-17 10:05:04 浏览次数:
终审:何谐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