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四川地情>市县地情>德阳市>罗江区>详细内容

罗江区地情

(一)潺亭水城

潺亭水城 主体位于罗江玉京湖西岸、城区滨河西路中段,南起太平桥,北至升平桥距1.2千米。2006年建成。该建筑以罗江悠久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为主题,融三国蜀汉文化、调元文化、路桥文化、明清民居文化于一体,以太平廊桥、文澜双塔、码头、牌坊、戏楼、古城门为标志,依托玉京湖与玉京山构成了一幅山水园林水墨画卷。

太平廊桥 太平廊桥临玉京湖,由古太平桥扩建而成。1998年于桥南侧建与之平行同孔同高新桥,同为11孔实腹式石拱桥,宽8.5米,中间设闸宽6.0米。扩建后桥宽23米,长223.9米。2006年于古桥上增建廊亭,改名太平廊桥。廊桥东西两端有仿古牌坊两座,中间有阁楼廊房数楹。牌坊各八柱三门两层,宽11米,深2.4米,高7.5米,牌坊间阁楼廊房全木结构,有一层三层四层,错落有致,仿明清建筑,披檐、斜面、翘角,压光灰筒瓦。装饰浮雕、彩绘、宫灯、轮廓灯。图样自然和谐,造型生动有神,线条流畅和顺。木梯连楼顶层,可登高远眺。计有门厅、楼阁面积1267平方米,过道225平方米,休闲廊106.9平方米。

4d69af6ebd0147ff9abbee8bfc74c5f2.Jpeg

太平廊桥

文澜双塔 又名母子塔,位于玉京湖西岸,毗邻太平廊桥。母塔为七层楼阁,八重屋檐,八方形,宝刹顶,通高35米,40柱。塔内各层有心室、门窗,螺旋阶梯至七层,可登临眺望。屋面由压光灰筒瓦覆盖,宝顶用朱砂、景泰蓝、绿玉釉彩瓷罐瓷瓶叠压镶砌而成。屋架挑檐油漆彩绘,图案自然优美,线条清晰柔和,勾角棱廊丰满圆滑。子塔又名听月亭,共三层,通高12米。塔体重檐飞角,丹柱翘檐,结构精巧。文澜双塔参差落而相映成趣。

ab4f893fc39b44aeb1b4c59d71b8320b.Jpeg

潺亭水城▪文澜塔(左)、听月亭(右)

码头 池塘湖畔有码头四座,池塘一口,码头为框架结构。青石板地面,青石栏杆,图案生动别致,巧匠精雕细琢。池塘阔92平方米,上有青石小桥,塘内锦鲤频跃。

45e52bee437d4b08b2c4165d19b9ec12.Jpeg

潺亭水城▪码头

古戏楼 古戏楼位于玉京湖西岸,占地面积216平方米,楼坐东向西,三层,宽18米,深12米,高15.8米。仿古建造,称“古戏楼”。底楼高6.3米,楼柱刻联二:“人生如戏逝者如斯夫”(征下联)、“歌动潺亭水城夜;舞摇玉京纹澜月,”额集清邑人李调元字“川上曰”。

37898ec3c20e4edeb0ea6c35ead8794d.Jpeg

古戏楼

潺亭水城牌坊 牌坊位于古戏楼前75米、纹江东路东端。仿古建造,宽15米,深5米,高7米,八柱三楹两层。当代书法家何应辉书匾额“潺亭水城”,坊柱刻楹联两幅,系复制李调元撰书联。牌坊前左右有石屏。左右屏阳面刻《潺亭记》,阴面刻《罗江古韵图》;右石屏阳面刻《潺亭水城简介》,阴面刻《白马雄关图》。

418f7093c4024abca91f952d5fa84965.Jpeg

“潺亭水城”牌坊

潺水城门 城门位于滨江西路中段。仿清代罗江知县杨周冕主修县城东门建造。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四川总督令杨周冕领项承修罗江城墙,重修的城墙全石包砌,高一丈三尺,顶宽七尺,底阔一丈二尺,长八百四十八丈七尺(分别约合4.33米、2.4米、4米、2800米)。建四门,门上筑楼:东潺水门,望都楼;南玉螺门,映奎楼;西鹿峰门,栖凤楼;北金雁门,迎恩楼,1970年城墙被毁。2006年所建“潺水”门,占地面积771平方米,城门宽20.9米,深6米,高13.18米。城门耳房有阶梯通楼。

72712a99307145f4927bacba7323b3f9.Jpeg

“潺水”城门

调元食府步行街 步行街沿西路中段,南起太平廊桥,北至升平桥,长1.2千米,青石地墁19362平方米。所有建筑均仿明清风格建筑,商铺民居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花草竹木绿化带镶嵌其间。餐饮、娱乐、茶肆珠联成趣。

437016e1bf1940df8013729000c592b0.Jpeg

潺亭水城▪调元食府步行街(局部)

“文峰函海”群雕 1998年起历时六年,在玉京山西侧用红砂石雕筑而成李调元与其父李化楠,从弟李鼎元、李骥元“四进士、三翰林”大型石刻“文峰函海”群雕。群雕高21米、长70米,与李调元纪念馆融为一体。为罗江县独特地标景观之一。

59e514067c684295886fbc0432b21ef6.Jpeg

“文峰函海”群雕

玉京湖 玉京湖,因区治城东玉京山及纹江得名。纹江自城北绕城东而折南,水面平缓,水质清澈,明代御史卢雍赋诗《纹江夜月》赞其景:“波静罗纹细,偏宜夜月明。应是江妃织,不闻机杼声。”

1997年在纹江太平桥间设闸蓄水而成玉京湖,江水回至云盖山下泞

c747e5f50a1e491d9ac75f474e4fdf92.Png

二水交汇处。湖面水平如镜,两岸垂柳袅袅,山水城郭互映,风光旖旎,

8fa554ed44df466aa492cf22828e7f4e.Jpeg

玉京湖一角

今玉京湖水面阔40余万平方米,复县后多次在此举办“龙舟赛”。2000年德阳市罗江区皮划艇、赛艇队成立后,玉京湖被辟为训练基地,至2022年,先后近400人(次)皮划艇赛、龙舟赛参赛人员在此训练,有数十名运动员先后在亚运会、全运会和省运会中多次获得奖牌等和团体总分第一二名等成绩。

8dd6478672244407ab007752fb6c562b.Jpeg

运动员在玉京湖苦练

(二)白马关景区

古蜀道 又称金牛道,公元前4世纪初,古蜀国开明王命五丁所筑,道通,秦灭蜀。境内残存的金牛道北起鹿头山落凤坡北面山脚,南止于旧白马场,现存4.7千米,宽2.15米。金牛道一般是指自成都出发,经广汉、德阳至罗江鹿头关,再经剑门关、葭萌关,翻越大小剑山,由广元朝天区棋盘关出川,经陕西勉县至汉中,再沿褒河北岸过石门,越秦岭,直至西安,全长1 000余千米。清乾隆九年(1744年),将罗江县内25千米的金牛道全部用石板铺筑。两千年来,长期承载着历史的重负,如秦国初始统一大业、刘备入川三分天下、唐王朝两度从古驿道走出危局等许多涉及出入川的重大历史事件,都与金牛道有关。该驿道屡经修整,历代均设专人管护。民国6年(1917年),罗江县署对其进行维修并发布保护金牛道公告,刻《禁止推车》石碑立于道旁。金牛道在民国18年川陕公路未修通前一直为出入川的交通要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公路、铁路建设中,大部分路段被规划做路基或被开垦为耕地,铺路石板被拆作修堰造屋建材。庞统祠西侧的金牛道是四川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交通遗存,亦是1983年11月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剑南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修复白马关镇境内古驿道1千米,极少数光滑青石板上鸡公车辙痕深者达3厘米。

庞统祠墓 位于县治西5千米的白马关镇鹿头山上。庞统祠原名“汉靖侯祠”,为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军师庞统(179—214年,字士元,道号凤雏,湖北襄阳人)而修建的。庞统祠墓始建于何时现无确切史料可稽,最早见于南宋诗人陆游《过庞士元庙》,据清《秦蜀驿程后记》载:“诸葛公庞靖侯祠,有碑题‘汉代龙凤二师祠’,又有古‘落凤坡’碑,今名白马关。”古祠历经兴衰变故后毁于明末兵燹。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川巡抚能泰重修庞统墓,清雍正年间重建靖侯祠。清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都有过培修与扩建,始成现有规模。庞统祠墓及四周园林占地面积0.54公顷,建筑面积1852平方米。

庞统祠坐北面南,三进复式四合院布局,主体建筑为石木结构,建造风格独特。墙壁、廊柱、门窗、走廊、地墁为石材,古朴敦厚;梁、檩、椽等为木材,亮檐石柱上镂空木雕撑弓工艺精湛。中轴线由南而北渐次抬高,依次有祠门、龙凤二师殿、栖凤殿。祠门为悬山式小青瓦屋面,有“八”字仪墙、三间亮檐柱走廊、三道半圆形拱门,两端有齐檐耳室各一间。祠门前石板铺就的敞坝两侧各有一石狮,中置清道光年间铸三足铁鼎。祠门东角屋外石墙上镌刻有擘窠书“佛孝福”。祠门内厢房前院各有一株唐代植古柏,西称凤柏,东谓龙柏(2001年死亡)。二师殿系悬山式小青瓦屋面,穿斗抬梁,带廊,初为祠堂,明代改塑庞统与诸葛亮坐像,故称龙凤二师殿。栖凤殿塑庞统立像,悬山式小青瓦屋面,穿斗抬梁,带廊。此殿东西两壁嵌有清代王渔洋、江国霖、张香海等人石刻诗碑。东碑室存明清时石刻诗碑十三通,西碑室存清嘉庆七年(1802年)立庞统祠“退押减租碑记”,记述祠内住持退还原抵押减租事,为全国寺庙所鲜见。殿后照壁嵌清乾隆九年(1744年)罗江县尉刘定书西晋陈寿撰《庞靖侯传》石碑。祠内每根石柱上均刻有楹联,联文和书法大多出自名家政要之手,现保存完好。祠墓四周今存古柏树399株(原有4 000余株)。庞统祠墓是四川最早、最完整的蜀汉遗迹,具有重要的历史、军事、交通、文化、艺术和科研价值,在全国三国遗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228fbec71f34572830081eefe33cc09.Jpeg

庞统祠 墓地理位置示意图

庞统墓位于庞统祠栖凤殿后,为蜀汉军师庞统埋骨处,始建于三国时期,至清代已几经兴废。现存庞统墓为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四川巡抚能泰重垒,墓前立“汉靖侯庞士元之墓”石碑。系石箍圆形实体墓,状似将军头盔,封土为石板覆盖,上施八脊梁、八凤尾,中置5层镂空石雕凤尾宝顶。墓四周用石板砌成甬道。墓前两侧对称建有白马亭、胭脂马亭,系歇山顶小青瓦屋面,方形。

ddbb27dc2eb04734a62f96902da5705f.Png

庞统墓(清)

万佛寺 旧名“罗真观”,位于县治西南4千米的白马关镇大霍山西麓。传唐代罗公远隐此修道,高僧释僧群于此结庵。宋代为罗真观,为真人罗璝修道之所。明末兵燹被毁,清康熙时云海和尚重建寺庙,改称万法堂,历数年成一方大禅林。清光绪元年(1875年)重修观音殿(今三圣殿),光绪三年重修东廊观堂(今客堂),光绪八年重修西廊禅堂(今观堂),光绪十一年重修西方丈客堂,光绪十二年重修龙神殿(今大厨房),光绪十三年新修接引殿(今七佛殿),光绪十八年修围墙数百丈,始成现有建筑群体。

寺坐东向西,依山而建,有殿宇五重、东西庑廊、东西方丈院和两个独立小院,呈六进四合院布局,占地总面积8.17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3 200平方米)。依山势由低向分别为天王殿、“飞来古佛”殿、大雄宝殿、三圣殿。殿后有群旧泉、洗心亭、梵音亭、佛塔多宝及地藏殿,山巅罗汉洞呈“人”字形,为玉佛洞、罗汉洞(分列大理石线刻500阿罗汉)。寺存有清乾隆年间的开罗汉田碑记、李调元诗碑、明代广西布政司参事张素所书的“悼泾阳县令罗江名士吴白崖”挽诗碑等十一道。殿东北侧有一株汉代植银杏树,为千年古树,且有“白果精”等动人的传奇故事。有唐代高僧释僧群所遗石孟池。

1985年,罗真观改名万佛寺,1986年批准为佛教活动场所,次年正式对外开放。1987年3月,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寺名“大霍山 万佛寺”至2004年完成围墙修建、道路改造及水井、水泵房、闭关房、化身窑修建及各殿堂、罗汉洞佛像线刻、石雕及普同塔建造,2007年,开工建设万佛楼、居士楼和建成弥陀亭。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许多建筑物受损,2009年至2012年完成维修、重建。是年10月14日至11月12日,万佛寺成功承办四川省第十八届传授三坛大戒法会,数千人与会。

醒园 清乾隆八年(1743年)李化楠建。清嘉庆《罗江县志》载:“醒园,县北象山”。

邑绅李化楠别墅,丹徒编修王文志书额,重庆太守朱孝纯为之绘图,题咏甚多。象山为云龙山北支,距李氏宗祠二十余丈。乾隆八年,李化楠中进士后归家候选,于临江之象山所建园林,取“独开醒眼认羲皇”之意名醒园。乾隆二十四年、二十九年,两次扩修,在诗《山居即事(四首)并序》中写道:“买地十亩,筑室三楹。避俗离尘,风景擅平泉之胜;背山临水,烟霞绘辋川之图。手栽竹木渐成林,乐哉。斯土,自是园庐多逸兴;老矣,归田散步独游,曲折槛栏花烂漫……”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李化楠卒于任后,李调元对醒园再行扩建,一时成为蜀中名园,四川主考祝德麟曾访此赞云:“凡名流入蜀必至其地,至必有诗”。乾隆五十年(1785年)春,李调元罢官归乡再次扩修醒园,并在距醒园约4公里的南村坝其祖遗旧屋旁,建“西川李氏万卷楼”。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李调元将醒园让其弟李谭元,另于云龙坝北2公里南村坝建囦园移居。嘉庆、道光年间,醒园渐次颓废,仅于江边存李化楠所置古柏根“天然床”。李调元《梓里旧闻》记述:“醒园有天然床,大如广厦,玲珑剔透,擅一园之胜,即李石亭箭亭所坐床也。临江露置,风日无损,游者皆登焉。”

重建之醒园,位于文星场小团堆,占地3000平方米。清溪穿园而过,前临㵽水,垂柳袅袅,园、林交相辉映。20世纪90年代初,当地政府实施“以文兴乡”战略,在各方支持下,据李调元《醒园八景》诗及《记》,依团堆山势而造亭、傍江河起楼阁,垒假山、植花木,塑李化楠、李调元像,建清溪桥、临江阁、坐花馆、雨村书屋、回廊、木香亭、石亭、洗墨池、大观台、箭道、碑廊、竹山、半亩塘、清溪草堂等景观。醒园西门有德阳市法书协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侯正荣题写的园名醒园,有德阳市民间文艺家学会原主席、罗江县人刘仁铸撰,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万安镇人黄公石书楹联“一畦地不成景,座有先生好论道;半,亩塘难为水,园无俗气可养心”。醒园北门门联“叔侄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原为李氏故居联,1994年重建醒园二期工程落成后由德阳市政协副主席朱尚权补书;有李氏族人藏留多年、清乾隆间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署理四川总督阿尔泰题书,李鼎元子、乾隆乙卯(1796年)科举人李朝凯立的“文魁”匾额悬挂于大门。园内碑廊嵌40余首清代、现代文人学者诗赋作品于墙壁。临江阁陈列刻于清咸丰年间的族规石碑。木香亭内陈列李氏家族公议办学戒规石碑。

30314e22b7c744c7b7ee286358dd0ca5.Jpeg

醒园一角

8e7f1d11296745268c33d412a833b104.Jpeg

醒园中李调元雕像

李调元纪念馆  李调元纪念馆,古名景乐宫,位于县城东,始建于唐神龙二年(706年),初名宝明寺。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乱”,入蜀宿宝明寺。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重建,易佛为道,改名景乐宫。清乾隆八年(1743年),道士谭至正、徒刘虚静维修景乐宫掘玉京山断碑,有“成化八年”(1472年)字。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重修,遂呈现三重殿及东西厢房的规模、三进四合院布局。原建筑山门已被拆除,前殿、中殿、后殿和东西厢房保存完好。天井内有千年银杏3株。有明代铸景乐梵钟(1959年毁,2004年重铸),为罗江八景之一。1997年,维修景乐宫三重大殿及桑梓楼。

现存景乐宫为三进四合院,坐北朝南,依次为过厅、浩然堂、三清殿。曾为境内规模最大的道教宫观之一。过厅左右为角房、厢房。浩然堂前有古银杏3株,三清殿前有百年千丈树2株。整个建筑布局严整,环境清幽。在其西北角原有“云谷庵”,庵内僧尼自1992年迁往南塔寺后,建筑拆除,部分基址辟为公路,云谷庵不复存在。1990年5月,德阳市市中区人民政府将景乐宫核定公布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德阳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其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午,在此建“李调元纪念馆”。2012年6月,在宫内及宫外广场桑梓楼建县博物馆,分设李调元纪念馆、罗江文物陈列馆、罗江国立六中第四分校校史馆。

文物陈列馆内,有民国“罗邑道教太上会碑记”石碑一通,记民国元年(1912年)罗江开办道教分会、至丙寅年(1926年)间推举会长、筹资、祈雨及协同议决道教行规等事项。有史料显示,题咏玉京山、景乐宫、李调元纪念馆的楹联有14副、诗37首,其中,有明佚名撰书并刻于景乐宫山门、因1997年建大门时被拆除,由今人杨万嘉补书于水月轩的“东山千岭云间露,门外平流百顷宽”。有今人赖安海集清徐祖纶、李调元句,陈仕恩书的玉京山李调元纪念馆大门楹联“北斗人宗当门常纳三千履,西川物望舍此安论十二州”。有悬于浩然堂的清姚鼐悼李调元、今黄宗壤补书联“生前亮节似松凌霜雪,死后高风如月照云天”。此外,还有11副现代蒲宏湘、邱笑秋与洪景安、张志武、杜道生、刘良国与曹秉铨、周浩然、张家鎏、赖安海与黄云本撰、书,以及清代文人何人鹤撰、现代魏学峰书的楹联,尚有悬挂于琴韵楼、重檐廊、浩然堂、纪念馆大门、李调元书序跋碑室及桑梓楼的楹联。明正德辛未年(正德六年即151 1年),进士、御史、四川巡按卢雍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过罗江游玉京山留有题壁《景乐梵钟》诗。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前后,罗江知县喻言章作《临江阁次韵用志时艰》诗,清代景乐宫道士刘虚静题《八月十六夜自怀》诗,清李调元题《游玉京山听刘虚静弹琴》《玉京山访琴道官刘虚静》诗,清张怀敷《和雨村公游玉京山听刘虚静弹琴》,清汪中洋《罗江东韵》,清何人鹤《重游玉京山访刘虚静道人不遇》;当代陈仕恩诗《登玉京山览纹江即兴》,杨毅《玉京山》,张天健、江源、周子瑜、单俊丰、杜道生、张泽、刘斌夫等题咏李调元故里、吊怀李调元等诗。

范家大院  范家大院是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范仲淹后裔居住地,是至今保存完整、规模较大的清代民居。位于万安镇响石村三组,距御营场暨罗(江)慧(觉)公路800米,距区治地城区5千米。范家大院建筑群由古院落、忧乐广场及配套设施组成,大院建筑古朴典雅,广场宽阔宏敞,牌坊、雕塑高耸。院落坐西向东,视野开阔,后侧为缓坡连老虎梁子,前临黄水河及古大型人工水塘,形成“背山面水”佳地。据清光绪庚寅年《范氏族谱》载:清道光年间,范韶会后裔范成衢“自幼好学,后因疾废读,转学为商,并在数年中成就一代商业奇才,屡行屡利,创产业千余亩,阡陌交通焕然。又历十年,重建响石山庄(今范家大院),实现幺房一脉二次创业”。

响石村范家大院,占地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由一进三道龙门、一个大院坝与二进中堂屋和10道巷子、12个院落、10个天井(坝)、122间房屋组成。大院石木、土结构,布局巧妙,雕梁画栋,雄伟壮观。整座大院构架保存完好。大院内水井、库房、马厩、水池、排水沟等设施齐备。地铺大块青石,柱石精工细琢,门窗镂空雕琢精美。屋面青瓦密集,斗角翘檐,梁柱镌刻诗联,尽显祥蔼古朴。各院落既通达又有阻隔,显示房系内子孙各户既独立又合作景象。院落内各功能用房如厨房、厕所、厅堂、居室、书屋、仓储房、马厩、畜圈等齐全,表明屋主将耕读之风绵延承续下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院内祭祀及部分功能用房留作公用,其余分给6户贫雇农。1958—1960年,御营公社办公地点曾设置于院内。2010年,政府对前院前半部分实施抢救性保护与维修,搬迁院内住户,拆除住户增建部分,恢复原貌;建设东侧广场、道路及配套设施。2020年9月,“范家大院—家风文化园”建成,10月,对外开放。

200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范家大院所在响石村被列入第一批四川省传统村落名录。2016年,晌石村被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院内主要景物,有大院龙门、中堂屋、享堂、天井与过道、家风文化和忧乐广场。其中,忧乐广场为重建,家风文化展厅为旧居开发利用。

忧乐广场位于大院外东侧,为2008年后复建、扩建而成,占地3200平方米,地面为板石。广场上有忧乐牌坊、范仲淹塑像和碑林。忧乐牌坊阔三门四柱,青石材质。中门高8米,横额刻“名垂千古”,标榜范仲淹在世人中精神永存;柱联刻“居庙堂,千里江山收眼底;处江湖,万家灯火佳心头”展示范仲淹治国齐家情怀。

范仲淹塑像位于广场东端,塑像后照壁刻《岳阳楼记》全文。

碑林临广场北南两侧绿化带,碑上刻罗江区书画院名家题写的范仲淹的传世文学作品、政治主张,后人评说等方面文字,集思想价值与书法艺术为一体。

范家大院家风文化园以范仲淹后裔居住的院落为依托,是将川西民居的建筑美学与范仲淹“谦恭廉俭”家风家训完美结合,将观赏性与教育作用高度统一的综合性基地。文化园于2019年10月对外展出,有2名讲解员负责管护和向参观学习者提供讲解服务。整个家风文化园由范家大院院落和忧乐广场两部分组成。古院落占地5000平方米,在恢复性维修的基础上,辟部分房屋设5组27个展厅,包括“追本溯源,寻根问祖—正院场景复原陈列”“胸怀天下,先忧后乐—范仲淹生平事迹展”“崇尚廉俭绍家风—范氏家风家训陈列”“家风永续光世泽—古代家风家训陈列”“家国天下传春秋—当代家风家训文化建设陈列”5个部分。

368078ab2ab24ac58bb17c0b318cd709.Jpeg

范家大院内院

442cdbfb7b034980b3102d7773495292.Jpeg

忧乐广场中范仲淹铜像

来源:罗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更新时间:2023-05-17 10:30:54 浏览次数:
终审:何谐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