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资政服务>资政参阅>详细内容

“官不修衙而修志” ——毛泽东对地方志的重视及其启示

作者:陈东林 来源:《北京地方志》2020年第2期 发布时间:2020-11-26 10:49:21 浏览次数:1005 【字体:

    编者按:地方志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书。地方志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基础性工作的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都十分注重调阅地方志,并充分利用地方志承载的经验和智慧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官不修衙而修志”——毛泽东对地方志的重视及其启示》一文,系统梳理了毛泽东同志对地方志的价值认同和工作取向,对于我们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着力推进重大文化传承工程——地方志编修工作,强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官不修衙而修志”

——毛泽东对地方志的重视及其启示

陈东林

地方志详细记述一地的地理、沿革、风俗、教育、物产、人物、名胜、古迹等,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资料。毛泽东主席尤其重视地方志的“资治、教化、存史”功能,经常搜集阅读、活学活用,并倡议全国编修地方志,推动了新中国方志事业的发展,留下了一段段富有启迪的佳话。

一、“你们有没有地方志啊”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喜欢阅读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其中就有很多地方志书。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时,毛泽东已熟读顾炎武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和顾祖禹所著《读史方舆纪要》。这是两部具有地方总志性质的书籍,前者除记载舆地沿革外,对赋役、屯垦、水利、漕运等资料的辑录尤其详细,并作实地考察,以正得失;后者重在考订古今郡县变迁,详列山川险要战守利害,阐明地理形势在军事上的战略价值。毛泽东尤为推崇顾炎武的治学方式,认为顾炎武对“事关民生国民(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

4d9c7824f8604bde8c84d08977de04fd.jpeg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其前身为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61年)著名理学家张栻创办的长沙城南书院,1903年始立为湖南师范馆,1912年和1914年相继改为湖南公立第一师范学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建国后更名为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2008年升格为普通高等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图片来自网络)

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在指挥作战之余,不顾饥困疲乏,广泛搜集地方志书来细细阅看。“每打开一个县城,毛主席总喜欢找当地的县志看看。”1929年,毛泽东率红军来到兴国县城后,就乘隙专心致志地看起《兴国县志》来。红军到达瑞金后,毛泽东又托人找来《瑞金县志》。这部《瑞金县志》编于清代乾隆年间,共八卷,当时缺一卷。毛泽东视若珍宝,把它置于案头,时时拿起研读一番。遵义会议前后,毛泽东又阅读了《遵义府志》《仁怀厅志》《赤水县志》等方志。

长征路上,在一次胜仗之后,毛泽东跑去问他的机要秘书黄友凤:“小黄,有什么战利品没有?”黄友凤连忙把前方刚送来的香烟递了过去。毛泽东忙说:“不是这个!”看着一脸不解的黄友凤,毛泽东笑道:“噢,怪我没讲清楚,我要的是书,比如州志啦、县志啦什么的。”黄友凤这才恍然大悟。从此以后,每到一处,身边的工作人员必定为他寻找历史、地方志一类的书籍。走的地方多了,搜集到的地方志书也越来越多。为了减轻挑夫的负担,毛泽东只得抽空抓紧时间阅读,读完就忍痛扔掉。对于这些在战争环境中不得不扔掉、以便轻装前进的志书,毛泽东念念不忘,心痛不已。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更是把阅读地方志书作为调查研究的重要手段,无论“外出到哪个省,总要预先对那个省的省志及某些县的县志都翻阅一下”。1952年10月底,毛泽东乘坐专列到徐州视察。在市政府招待所(花园饭店),毛泽东问徐州市委副书记华诚一:“徐州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典故不少,你们有没有地方志啊?”华诚一立即把准备好的一套徐州地方志搬到他面前。毛泽东信手翻了翻,说:“你的这一套不全哎,还少了一本哩!”大家听了,都为毛泽东渊博的历史知识惊叹不已。1958年9月,毛泽东到安徽视察工作。到了合肥,毛泽东就调阅了《安徽省志》和朱熹注的《楚辞》,还向张治中介绍说:“这是好书,我介绍你有空看看。”1965年5月下旬,72岁高龄的毛泽东重上井冈山,途经茶陵时住了一晚。毛泽东故地重游,格外兴奋,提出要看茶陵县志。县委副书记李颖报告说:“茶陵未修县志,现存的最后版本只有清同治九年(1870年)版的《茶陵州志》。”毛泽东说:“不管是县志还是州志,都想看看。”于是,李颖便拿来了《茶陵州志》。这天晚上,毛泽东一直阅读到凌晨三点才就寝。

二、“这部续志稿很好,对现代历史有参考价值”

752a59c2e79441c38f0f766aed39a736.jpg

1961年,毛泽东主席在读书(图片来源:中国网)

毛泽东活学活用地方志,常常在工作和生活中加以引用论述,作为领导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工作的重要参考。早在1941年8月,毛泽东起草《中共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提出“中央设置调查研究机关,收集国内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及社会阶级关系各方面材料,加以研究,以为中央工作的直接助手”。其任务之一是“收集县志、府志、省志、家谱,加以研究”。

从1953年到1975年,毛泽东多次到杭州考察,每次都要查阅地方志书。1957年,毛泽东到杭州时提出,浙江要编写乡土教材,要让大家懂得本地的地理和历史、过去和现在。毛泽东风趣地说:“小孩子总是先叫爸爸妈妈,后叫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的嘛!”。毛泽东常常引经据典,纵论古今,与地方上的同志谈笑风生。有一次,毛泽东问浙江歌舞团一位演员是哪里人。当听说是“浙江海宁硖石人”时,毛泽东马上引用《海宁州志稿》,说明硖山是由“两山相夹而名也,秦以前本连为一,始皇过此瞻山有王气,凿为二,今大虹桥下,山根犹露”。

1959年7月至8月,中共中央在庐山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八中全会,旨在总结经验教训,调整指标,继续纠正“左”倾错误。会议期间,毛泽东借阅读民国年间吴宗慈编纂的《庐山志》和《庐山续志稿》之机,阐发实事求是、存真求实的工作方法和治学态度。毛泽东说:庐山的山名由来,众说不一,有人说是周文王时由匡俗兄弟在山中结庐而居,周文王往访,只剩空空草庐一座。又有人说周威烈王去访,人去庐存。这两者传说相隔数百年。后人以讹传讹,我们现在就不能这样办,对历史的态度要严肃,不能含糊嘛!他对在场的周小舟等同志说:“你们是秀才,请你们查一查,研究一下。”毛泽东称赞《庐山续志稿》说:“这部续志稿很好,对现代历史有参考价值。蒋介石的庐山谈话会都记录下来了。当时梁实秋有意迟到,名单最后是梁实秋。此人在会后两天迟迟登山。他虽然是资产阶级学者,也有爱国的一面,在学术上有才华。对人要一分为二嘛!我欢迎他进步的一面。”

1960年10月,毛泽东到湖北考察。他在读完乾隆年间和道光年间编纂的两部《荆门州志》后,对荆门县委书记梅白说:“我发现了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乾隆年间修的《荆门州志》是最好的一本。这说明中央政府的好坏,可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好坏。乾隆最基本的任务是团结汉人,这反映出中央政权有一定的开明性,比光绪年间编的县志好……第二,我发现荆门州志书里反映了一个规律,就是荆门年年有旱。3年一中旱,5年一大旱。你到那里要注意改变这种状况,把解决旱灾放在重要位置上。第三,要科学种田。完全靠老农不够,要靠新人,有文化的人。要尊重老工人、老农。但不能每一句话都照办。要尊重科学,不然,社会就会倒退。”

三、“懂得以史为鉴,才能办好事”

f21b584f978d44a9b7eba0000e5ae70e.jpg

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视察四川途中(图片来自网络)

毛泽东不仅自己喜欢阅看地方志,还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看看当地的方志书籍。据薄一波回忆,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有个指示,到外地考察调查工作的同志,都要看一看当地的地方志,以便了解那里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薄一波本人到福建考察,就曾粗略地翻看了《福建通志》。

1955年11月,毛泽东南下去杭州主持起草《关于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途经上海巡视黄浦江时,毛泽东询问陪同的上海干部:“上海有个下海庙,你们知道吗?”在场的干部你看我,我看你,无人能答。后来查阅《上海县志》才知道,下海庙原名“夏海庙”,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俗传“夏海庙”供奉海神为义王,故又称“义王庙”。因沪语中“夏”与“下”同音,加上该庙位于下海浦边上,故后人就将“夏海庙”改称为“下海庙”。

大家不禁为毛泽东的博学多识所深深折服。

庐山会议期间,工作人员除借来《庐山志》和《庐山续志稿》外,还借来清代《临川县志》《铅山县志》,以及《临川四梦》《桃花扇》等书籍。毛泽东看到这些书后,高兴地讲起朱熹“下轿伊始问志书”的典故。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到南康任职,治所就在庐山脚下的星子县。朱熹走马上任,当地官员纷纷到轿前相迎。朱熹下轿便问:“《南康志》带来没有?”众人面面相觑,无以为答。毛泽东接着说,朱熹这个典故流传后,在我国“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就成了后人“以志呈阅”的惯例。今天我们也应懂得以史为鉴,才能办好事嘛!

四、“全国各地要修地方志”

4b9b40a2e3da4062a11e127307fd9865.jpg

1958年3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四川成都参观杜甫草堂(图片来自网络)

编修地方志,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经久不衰。毛泽东提倡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做好新中国的方志编修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方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a53dad7c4b4a4ca09711271ca4ea3b88.jpg

1958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四川省灌县观看都江堰水利枢纽规划工程模型(图片来自网络)

1958年3月,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即成都会议。会议期间,毛泽东先是找人从四川省图书馆借来《四川通志》《蜀本纪》《华阳国志》,后又找人要来《武侯祠志》《灌县志》《都江堰水利概要》等志书。毛泽东对每一部志书都认真阅看,并用红蓝铅笔在书上圈、点、批、划。毛泽东亲自挑选了唐、宋、明三朝诗人写的有关四川的一些诗词,连同《华阳国志》的部分内容一并印发与会人员。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号召:“全国各地要修地方志。”

aa4834e972214c1a973124cded8e0355.jpg

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视察四川农村卫生工作时,拿着蟑螂标本,问娃娃们认识不认识(图片来自网络)

1960年10月考察湖北时,毛泽东特别叮嘱荆门县委书记梅白要修地方志。毛泽东问梅白:“你这个县委书记如何当法?”当听梅白说没有当过县委书记、没有基层县级领导干部工作经验后,毛泽东就风趣地讲起“下轿伊始问志书”的典故:朱熹是理学家、政治家。他到南康府,没有下车伊始就哇啦哇啦,像王明那样。他一去,就先看《南康志》。”接着又说:“领导要尊重历史。不懂历史的人,就不能理解现实。你去荆门当县委书记,至少先要知道荆门县志。”毛泽东又批评了一些地方不热心修志的现象,说:“‘官不修志而修衙’,我们党现在有的地方修大楼,讲阔气。中央最积极主张修志的是董必武。你到荆门以后,要修县志。”

dd56c7c193e64fcbb5eb8ba3a7ac3724.jpg

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四川成都郊区视察时与农民高勃然亲切谈话(图片来自网络)

在毛泽东主席关心下,修志工作迅速打开局面。周恩来总理多次强调要搜集和编修地方志,董必武副主席亲自指导推动湖北省地方志编修工作。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地方志小组成立,负责推动全国修志工作。1960年,全国共计有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500多个县开展修志工作,其中山东、湖北、湖南、河南、广西、四川等省和北京市走在前列。毛泽东倡修地方志,为社会主义新方志的蓬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几点启示

毛泽东主席率先垂范关心方志事业,活学活用方志书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是要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无论是在革命年代战火纷飞之时,还是新中国日理万机之中,毛泽东主席都把地方志当作必读书,经常找人借来仔细研读,以便更好地领导革命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这表明,地方志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参考书。各级领导干部要从治国理政的高度,领导地方志工作,把中国悠久的方志文化继承好、发扬好和利用好。

二是要活学活用方志书籍。地方志具有地方性百科全书特质,其记述纵贯古今,涵盖各个领域,是了解一地之人事物的权威著述。阅读方志书籍,不能泛泛而读,而应当学习毛泽东主席的读书方法,做到学以致用,要从中了解一地之经济物产、区划沿革,领悟一地之人事变迁、治乱兴衰,以便更好地推进当前的中心工作。

三是要修好社会主义新方志。毛泽东主席关于“全国各地要修地方志”的号召,已在中华大地结出累累硕果。当前,修志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不断总结方志工作的规律和特点,不断进行篇目创新、体裁创新、内容创新,使所修志书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可读性,充分发挥志书“资治、教化、存史”的功能。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原主任、研究员,原文载《北京地方志》2020年第2期)

来源: 《北京地方志》2020年第2期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