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茶中故旧

作者:王军 来源:20201215四川日报 发布时间:2020-12-15 10:16:56 浏览次数:1212 【字体:

蒙顶山茶神殿。

蒙顶山采茶。

俯瞰蒙顶山茶山。

有些相遇总是猝不及防。

多年前,我第一次入蜀,是从宜昌沿长江溯流而上重庆。沿途不记得在什么地方靠岸时,看到一副楹联:“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我的家乡是沂蒙山区。昔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这东山即是蒙山。所以那时见了这副对子特别亲切,还特意留了影。

今年我到四川雅安挂职,见到了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刻的《天下大蒙山》石碑。碑文记载:“《禹贡》所载:山有二蒙,有徐曰东蒙,在梁曰西蒙。”

石碑所提到的“东蒙”,即是我家乡的山东蒙山,也是中国最北方产茶的地方;而“西蒙”,则是指我挂职所在地的雅安蒙山,以产茶叶闻名。

雅安蒙山又名蒙顶山,古称西蜀蒙山。蒙顶山茶在唐、宋成为贡茶。“茶中故旧是蒙山”,出自白居易的一首诗,写的正是雅安的蒙顶山茶。

□王军 文/图

1南方嘉木

中国是茶的故乡和发源地。据植物学家考证,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就在中国的云贵高原一带,包括云南、贵州、四川3省交界的山区,也就是战国时期的巴蜀国所辖境内。

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地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领南方8个小国伐纣,巴蜀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茶饮习俗被带向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所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还记载,春秋时期,蜀王开明氏封其弟于葭萌。葭萌系蜀人方言,意为茶叶。

唐代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他记载,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了茶;周公制定《周礼》时,又把茶写进书籍;在巴山、峡川一带,有茶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直到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字才逐渐流传开来。唐代以前,茶的主要称谓是“荼”。比如,《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出其东门,有女如荼”。比如,成语“如火如荼”。茶具苦涩味,唐以前用同样具有苦味的荼(苦菜)来借指茶,又引申为茅草类种子上所附生的白芒(茅秀)。

当然,最早的茶作为菜食和药用,直到先秦时期才开始当茗饮。大约在汉代,茶叶开始商业化,巴蜀地区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2武阳买荼

武阳即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秦灭巴蜀统一六国后,在岷江边设置武阳县,治所即今彭山区江口镇。旧志云:“彭山,乃秦汉武阳故地而唐名。”

武阳是世界上最早有史料记载的茶叶贸易市场。证据出自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的《僮约》。

王褒在《僮约》中,叙述他替寡妇杨惠管教不听话的奴仆便了,让便了“武阳买荼”,并“烹荼尽具”。

据《汉书》记载,武阳距成都70公里,紧靠岷江。“武阳买荼”,意为到武阳将茶叶买回。“烹荼尽具”,就是给主人备好洁净的茶具,泡茶煎茶。

通过“武阳买荼”,我们大致可以判断,这“荼”是茶叶而不是田野里常见的普通苦菜,否则没有必要到较远的武阳单独去买。再通过“烹荼尽具”这四个字,我们就更可以排除“荼”为苦菜,从而确定为“茶”了。

武阳在汉代甚至更早成为茶叶集散市场、物品集散中心,与当时政治、经济、地理优势是分不开的。

巴蜀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有着丰沛的水系。岷江、嘉陵江和长江的数条河段是巴蜀航运贸易的航道。江口是岷江与府河交汇处,是古代东去成都的第一大码头。船舶进出成都必经江口,而且刚好一天的路程。

自从李冰为蜀守,整修灌县都江堰,新开武阳通济堰,使得蜀地成为“天府之国”。在汉武帝后,江口成为南方丝绸路上第一个商品集散地。

我在江口古街,寻找武阳茶肆旧踪。沿着长满青苔的斑驳石板拾级而上,偶见深深的拐子窝。在临江吊脚楼上,与当地老者茶话,听长河江声拍岸,不难想象当年的繁华:

每当春水泛滥,堤边杨柳低垂,长河十里,一眼望去,江上渔舟,往来如梭,帆樯林立,络绎不绝。岸上车马相继,商贾沓来,货如山积。

每当夜晚降临,晚霞渐次退去,灯火次第点亮。吊脚楼红烛罗帐,邈若仙境。河里桨声灯影,歌管清扬。正是武阳旧志所谓“白昼船行千千艘,夜来万船灯火照码头”。

2000多年前,王褒在不经意之中,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

3蒙山贡茶

蜀地多茶。如《华阳国志》记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南安是今天的乐山。

四川盆地西部地区是当时最重要的茶叶产区,出产精品茶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蒙顶山茶。

据《天下大蒙山》碑文载,吴理真于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前50年)在蒙山上清峰种植茶叶,开人工植茶先河。这是世界上有记载的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在《茶经》成书(公元758年)约一百年以后,唐代杨晔又撰写了《膳夫经手录》。所谓“膳夫”,是指朝廷中主掌皇帝饮食的官吏。

书中提到,在古代没有听说饮茶的事情。到晋、宋以后,吴人采其叶煮食,称为茗粥。到唐代的开元、天宝之间,才稍稍有了饮茶之事。

《膳夫经手录》对蒙顶山茶少而精情有独钟,评价甚高。蒙顶山处在北纬30度线、胡焕庸线、华西雨屏线的交会处。“高山云雾出好茶”,先天的地理优势、独特的云雾夜雨等生态气候,加上有机质丰富的土壤条件,极适宜茶叶生长。

据《新唐书》记载,蒙山名茶入贡,始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李肇《唐国史补》)。

唐代诗人对蒙顶山茶赞不绝口。比如,“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锦水有鲜色,蜀山饶芳丛。”(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郑谷《蜀中三首》)。“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

到了宋代,文彦博在《蒙顶茶》中说:“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欧阳修在《和原父扬州六题·时会堂二首之一》中说:“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文同在《谢人惠寄蒙顶茶》中说:“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苏轼有“蒙茸出磨细珠落”(《试院煎茶》),苏辙有“西信近得蒙山茗”(《次韵子瞻道中见寄》),黄庭坚有“甘露来从仙掌”(《西江月·茶》),陆游有“自候银瓶试蒙顶”(《睡起试茶》),等等。

到了元代,元曲有“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李德载《赠茶肆》)。明代《西吴里语》称历史贡茶“蒙顶第一,顾渚第二”。明代陈绛在《辨物小志》里说:“蒙山顶上茶,扬子江心水”。这些赞誉让蒙山贡茶名满天下。

4琴茶珍重

说到蒙山贡茶,不能不提起白居易。每当有朋友寄来蒙山新茶,他都要写诗答谢。比如,《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萧员外寄新蜀茶》。也是茶友,都喜欢蒙顶贡茶。他的好友刘禹锡也喜欢饮蒙山茶:“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西山兰若试茶歌》)。

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三月末,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年58岁。早年,白居易、元稹情谊相投,共同倡导诗坛的新乐府运动。后来屡遭贬谪,白居易开始独善其身,以琴茶自娱,过着闲适生活。白居易闲住洛阳,达16年之久。

白居易对蒙山茶充满感情,写下了《琴茶》诗:“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这首诗大意是,自从离开朝廷,经常醉酒,老来不再读书,十分清闲。回忆起来,只有琴里知名度最高的曲调“渌水”,以及茶中的故交老友蒙山茶,无论贫穷显贵都始终如一相伴。

在李商隐出生的那年,即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蒙山贡茶正式列入史册。蒙山贡茶极珍贵,当时一束捆起来的五匹帛,还交换不到一斤早春蒙顶茶。

李商隐18岁时,时任东都留守的令狐楚带他去拜谒白居易。白居易和刘禹锡、令狐楚是诗友,也都是牛党领袖牛僧孺的好友。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老妪能解,李商隐的诗用典颇多、晦涩朦胧。而白居易却极喜李商隐,甚至说来世要托生为李商隐的儿子。李商隐生的第一个儿子即取名“白老”。等到“白老”稍微长大一点,略无文性。好友温庭筠戏说:“以尔为乐天后身,不亦忝乎?”(《唐才子传奇》)

李商隐的一生,是在宦官擅权、藩镇割据、牛李党争中度过的。李党的领袖李德裕,也是饮茶行家,他在任西川节度使时,驻地益州(今四川成都),曾经鉴定茶叶品质和名茶真伪:“蒙顶茶,受阳气全,故芳香。”而李德裕的父亲、宰相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称:“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白居易在75岁时溘然长逝。时任首辅白敏中遵从兄白居易的遗愿,请李商隐为白居易撰写了墓志铭。

5影入平羌

据《蜀王本纪》记载,蜀地始祖有蚕丛、柏濩、鱼凫、杜宇、开明。杜宇是蜀国第四位蜀王。《华阳国志》说杜宇姜姓,是南下羌族首领。杜宇仿效周天子礼,身着青衣。归顺后自称青衣羌,河水也称青衣水。

雅安,古称青衣羌国。《华阳国志》载:“青衣有沫水,出蒙山下。”青衣江流经现在雅安城区的这段,古称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流至乐山入岷江。

在雅安蒙山,天气晴好的时候,能看见峨眉山金顶。也能看见峨眉山上空高悬着的半轮秋月,看见平羌江水中流动着的月亮映影。

我从江口辞别故人回到雅安。在蒙山脚下,青衣江畔,回想江口茶肆,余韵犹在。江口距离苏轼出生地极近,不禁想起他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望江南·超然台作》)。

窗外青衣江水缓缓流淌,不舍昼夜。月影投在青衣江中。我仿佛看见一叶扁舟,一个身影,沿青衣江汇入岷江,汇入金沙江,汇入长江,直到重庆。

年少的李白初次出川作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正是秋天,月色朗照,千载之下,照见李白的那轮秋月,今夜依旧照在我的窗前。

这令我到底怀念初入蜀在渝州看到的那副楹联:“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来源: 20201215四川日报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