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故旧
蒙顶山茶神殿。
蒙顶山采茶。
俯瞰蒙顶山茶山。
有些相遇总是猝不及防。
多年前,我第一次入蜀,是从宜昌沿长江溯流而上重庆。沿途不记得在什么地方靠岸时,看到一副楹联:“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我的家乡是沂蒙山区。昔年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这东山即是蒙山。所以那时见了这副对子特别亲切,还特意留了影。
今年我到四川雅安挂职,见到了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刻的《天下大蒙山》石碑。碑文记载:“《禹贡》所载:山有二蒙,有徐曰东蒙,在梁曰西蒙。”
石碑所提到的“东蒙”,即是我家乡的山东蒙山,也是中国最北方产茶的地方;而“西蒙”,则是指我挂职所在地的雅安蒙山,以产茶叶闻名。
雅安蒙山又名蒙顶山,古称西蜀蒙山。蒙顶山茶在唐、宋成为贡茶。“茶中故旧是蒙山”,出自白居易的一首诗,写的正是雅安的蒙顶山茶。
□王军 文/图
1南方嘉木
中国是茶的故乡和发源地。据植物学家考证,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就在中国的云贵高原一带,包括云南、贵州、四川3省交界的山区,也就是战国时期的巴蜀国所辖境内。
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地区。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率领南方8个小国伐纣,巴蜀用所产茶叶作为“贡品”。
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茶饮习俗被带向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如顾炎武在《日知录》所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中还记载,春秋时期,蜀王开明氏封其弟于葭萌。葭萌系蜀人方言,意为茶叶。
唐代陆羽在世界上第一部茶业专著《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他记载,神农氏遍尝百草,发现了茶;周公制定《周礼》时,又把茶写进书籍;在巴山、峡川一带,有茶树杆粗到两人合抱的。
直到陆羽著《茶经》之后,“茶”字才逐渐流传开来。唐代以前,茶的主要称谓是“荼”。比如,《诗经》“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出其东门,有女如荼”。比如,成语“如火如荼”。茶具苦涩味,唐以前用同样具有苦味的荼(苦菜)来借指茶,又引申为茅草类种子上所附生的白芒(茅秀)。
当然,最早的茶作为菜食和药用,直到先秦时期才开始当茗饮。大约在汉代,茶叶开始商业化,巴蜀地区成为我国茶叶最早的集散中心。
2武阳买荼
武阳即现在的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秦灭巴蜀统一六国后,在岷江边设置武阳县,治所即今彭山区江口镇。旧志云:“彭山,乃秦汉武阳故地而唐名。”
武阳是世界上最早有史料记载的茶叶贸易市场。证据出自西汉著名辞赋家王褒的《僮约》。
王褒在《僮约》中,叙述他替寡妇杨惠管教不听话的奴仆便了,让便了“武阳买荼”,并“烹荼尽具”。
据《汉书》记载,武阳距成都70公里,紧靠岷江。“武阳买荼”,意为到武阳将茶叶买回。“烹荼尽具”,就是给主人备好洁净的茶具,泡茶煎茶。
通过“武阳买荼”,我们大致可以判断,这“荼”是茶叶而不是田野里常见的普通苦菜,否则没有必要到较远的武阳单独去买。再通过“烹荼尽具”这四个字,我们就更可以排除“荼”为苦菜,从而确定为“茶”了。
武阳在汉代甚至更早成为茶叶集散市场、物品集散中心,与当时政治、经济、地理优势是分不开的。
巴蜀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有着丰沛的水系。岷江、嘉陵江和长江的数条河段是巴蜀航运贸易的航道。江口是岷江与府河交汇处,是古代东去成都的第一大码头。船舶进出成都必经江口,而且刚好一天的路程。
自从李冰为蜀守,整修灌县都江堰,新开武阳通济堰,使得蜀地成为“天府之国”。在汉武帝后,江口成为南方丝绸路上第一个商品集散地。
我在江口古街,寻找武阳茶肆旧踪。沿着长满青苔的斑驳石板拾级而上,偶见深深的拐子窝。在临江吊脚楼上,与当地老者茶话,听长河江声拍岸,不难想象当年的繁华:
每当春水泛滥,堤边杨柳低垂,长河十里,一眼望去,江上渔舟,往来如梭,帆樯林立,络绎不绝。岸上车马相继,商贾沓来,货如山积。
每当夜晚降临,晚霞渐次退去,灯火次第点亮。吊脚楼红烛罗帐,邈若仙境。河里桨声灯影,歌管清扬。正是武阳旧志所谓“白昼船行千千艘,夜来万船灯火照码头”。
2000多年前,王褒在不经意之中,为中国茶史留下了非常重要的一笔。
3蒙山贡茶
蜀地多茶。如《华阳国志》记载:“南安、武阳皆出名茶。”南安是今天的乐山。
四川盆地西部地区是当时最重要的茶叶产区,出产精品茶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蒙顶山茶。
据《天下大蒙山》碑文载,吴理真于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前50年)在蒙山上清峰种植茶叶,开人工植茶先河。这是世界上有记载的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
在《茶经》成书(公元758年)约一百年以后,唐代杨晔又撰写了《膳夫经手录》。所谓“膳夫”,是指朝廷中主掌皇帝饮食的官吏。
书中提到,在古代没有听说饮茶的事情。到晋、宋以后,吴人采其叶煮食,称为茗粥。到唐代的开元、天宝之间,才稍稍有了饮茶之事。
《膳夫经手录》对蒙顶山茶少而精情有独钟,评价甚高。蒙顶山处在北纬30度线、胡焕庸线、华西雨屏线的交会处。“高山云雾出好茶”,先天的地理优势、独特的云雾夜雨等生态气候,加上有机质丰富的土壤条件,极适宜茶叶生长。
据《新唐书》记载,蒙山名茶入贡,始于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李肇《唐国史补》)。
唐代诗人对蒙顶山茶赞不绝口。比如,“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锦水有鲜色,蜀山饶芳丛。”(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蒙顶茶畦千点露,浣花笺纸一溪春”(郑谷《蜀中三首》)。“若教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黎阳王《蒙山白云岩茶》)。
到了宋代,文彦博在《蒙顶茶》中说:“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欧阳修在《和原父扬州六题·时会堂二首之一》中说:“积雪犹封蒙顶树,惊雷未发建溪春。”文同在《谢人惠寄蒙顶茶》中说:“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苏轼有“蒙茸出磨细珠落”(《试院煎茶》),苏辙有“西信近得蒙山茗”(《次韵子瞻道中见寄》),黄庭坚有“甘露来从仙掌”(《西江月·茶》),陆游有“自候银瓶试蒙顶”(《睡起试茶》),等等。
到了元代,元曲有“蒙山顶上春光早,扬子江心水味高”(李德载《赠茶肆》)。明代《西吴里语》称历史贡茶“蒙顶第一,顾渚第二”。明代陈绛在《辨物小志》里说:“蒙山顶上茶,扬子江心水”。这些赞誉让蒙山贡茶名满天下。
4琴茶珍重
说到蒙山贡茶,不能不提起白居易。每当有朋友寄来蒙山新茶,他都要写诗答谢。比如,《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萧员外寄新蜀茶》。也是茶友,都喜欢蒙顶贡茶。他的好友刘禹锡也喜欢饮蒙山茶:“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西山兰若试茶歌》)。
唐文宗大和三年(公元829年)三月末,白居易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时年58岁。早年,白居易、元稹情谊相投,共同倡导诗坛的新乐府运动。后来屡遭贬谪,白居易开始独善其身,以琴茶自娱,过着闲适生活。白居易闲住洛阳,达16年之久。
白居易对蒙山茶充满感情,写下了《琴茶》诗:“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这首诗大意是,自从离开朝廷,经常醉酒,老来不再读书,十分清闲。回忆起来,只有琴里知名度最高的曲调“渌水”,以及茶中的故交老友蒙山茶,无论贫穷显贵都始终如一相伴。
在李商隐出生的那年,即元和八年(公元813年),蒙山贡茶正式列入史册。蒙山贡茶极珍贵,当时一束捆起来的五匹帛,还交换不到一斤早春蒙顶茶。
李商隐18岁时,时任东都留守的令狐楚带他去拜谒白居易。白居易和刘禹锡、令狐楚是诗友,也都是牛党领袖牛僧孺的好友。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老妪能解,李商隐的诗用典颇多、晦涩朦胧。而白居易却极喜李商隐,甚至说来世要托生为李商隐的儿子。李商隐生的第一个儿子即取名“白老”。等到“白老”稍微长大一点,略无文性。好友温庭筠戏说:“以尔为乐天后身,不亦忝乎?”(《唐才子传奇》)
李商隐的一生,是在宦官擅权、藩镇割据、牛李党争中度过的。李党的领袖李德裕,也是饮茶行家,他在任西川节度使时,驻地益州(今四川成都),曾经鉴定茶叶品质和名茶真伪:“蒙顶茶,受阳气全,故芳香。”而李德裕的父亲、宰相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称:“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
白居易在75岁时溘然长逝。时任首辅白敏中遵从兄白居易的遗愿,请李商隐为白居易撰写了墓志铭。
5影入平羌
据《蜀王本纪》记载,蜀地始祖有蚕丛、柏濩、鱼凫、杜宇、开明。杜宇是蜀国第四位蜀王。《华阳国志》说杜宇姜姓,是南下羌族首领。杜宇仿效周天子礼,身着青衣。归顺后自称青衣羌,河水也称青衣水。
雅安,古称青衣羌国。《华阳国志》载:“青衣有沫水,出蒙山下。”青衣江流经现在雅安城区的这段,古称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流至乐山入岷江。
在雅安蒙山,天气晴好的时候,能看见峨眉山金顶。也能看见峨眉山上空高悬着的半轮秋月,看见平羌江水中流动着的月亮映影。
我从江口辞别故人回到雅安。在蒙山脚下,青衣江畔,回想江口茶肆,余韵犹在。江口距离苏轼出生地极近,不禁想起他的“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望江南·超然台作》)。
窗外青衣江水缓缓流淌,不舍昼夜。月影投在青衣江中。我仿佛看见一叶扁舟,一个身影,沿青衣江汇入岷江,汇入金沙江,汇入长江,直到重庆。
年少的李白初次出川作了《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正是秋天,月色朗照,千载之下,照见李白的那轮秋月,今夜依旧照在我的窗前。
这令我到底怀念初入蜀在渝州看到的那副楹联:“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