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杨明强 ‖ 浙大之“大”
浙大之“大”
杨明强
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人间天堂”杭州的浙江大学,简称“浙大”,其前身为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独立创办的现代高端学府之一,开创了我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
文物见证历史(杨明强 摄)
1928年,求是书院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中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在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校长带领下,历尽艰辛,筚路蓝缕,同舟共济,共克时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浙大校址开始从杭州往内地西迁,先后辗转浙、赣、湘、桂、黔等六省,行程2600多公里。1940年初,浙大师生到达贵州省遵义市的湄潭县,并在此坚持办学达7年之久。“浙大西迁”这一史实,成为我国科学教育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和一个伟大奇迹,史称“文军长征”。浙大因此迎来了百年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继而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赞誉为“东方剑桥”。浙大领头雁竺可桢校长也因此成为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的人。
竺可桢,浙大历史上最伟大的人(杨明强 摄)
1946年秋,浙大回迁杭州。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浙大焕发出新的生机。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浙江大学部分系科转入兄弟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留在杭州的主体部分被分为多所单科性院校,后分别发展为原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和浙江医科大学。
1988年,浙江大学在路甬祥校长领导下,走上了再次快速发展道路。
1989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复,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成为了两所综合改革试验院校。随后,浙大迎来了百年发展史上第二个黄金时期,迈出了复兴的第一步。路甬祥校长也因此成为浙大历史上第二个伟大校长。
1998年,同根同源的四校实现合并,组建了新浙江大学,从而迈上了创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新征程。
浙江大学校印的变迁(杨明强 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政浙江期间,亲自联系浙江大学,18次莅临校园指导,对学校改革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描绘了高水平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蓝图。
早在1938年,时任校长竺可桢先生提出了“求是”校训。1992年,时任校长路甬祥先生在建校95周年之际,将校训完善为“求是创新”。
在12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浙江大学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秉承“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以天下为己任,以真理为依归,逐步形成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浙大人共同价值观和“海纳江河、启真厚德、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浙大精神。
1938年,国学大师马一浮撰写校歌(杨明强 摄)
近日,四川省招考系统干部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班在浙大举行,笔者有幸前往研学一周。八场课堂研学,两场现场研学,以及天天信步校园的所见所闻,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走读浙大,浙大研学,既开阔了眼界视野,丰富了知识体系,又完善了人生三观,净化了心灵世界。浙大“求是创新”的精神和业绩,真令我醍醐灌顶,耳目一新。
四川省招考干部培训学员结业合影(杨明强 供图)
如今,倘若你要问我对浙大的整体认识,那我将不假思索地回答:怎一个“大”字了得!
校园和师资之“大”
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让我们先就其校园和师资等方面,看看浙大的“高大上”。
浙江大学现有紫金港、玉泉、西溪、华家池、之江、舟山、海宁等8个校区,总面积6223440平方米。其中,华家池校区占地1257亩,紫金港校区占地3000多亩。校园面积之大,校区之多,可谓全国高校前列。
左图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掠影,右图为学员参观紫金港校区(杨明强 摄)
“北有未名湖,南有华家池”,是对浙大校园的高度赞誉(杨明强 摄)
同时,图书馆总藏书量800多万册,全日制学生60000多人,国际学生7000多人,教职工940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50人,文科资深权威教授1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96人,国家杰出青年教学基金获得者145人,硕士点296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4个,二级学科71个。在国家公布的“双一流”建设名单中,浙江大学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8个学科入选一类建设学科,位居全国高校第三。
实力和业绩之“大”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浙大涌现了一大批著名科学家、文化大师,以及各行各业的精英翘楚,包括1位诺贝尔获奖者、5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4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位“八一勋章”获得者、1位全军挂像英模、4位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和200余位两院院士等杰出典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作出了重大贡献。
1995年,浙江大学成为首批7所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1999年,浙江大学又成为首批9所列入国家“985工程”建设计划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浙大名师代表(杨明强 摄)
2009年,浙江大学实现学部制,全校各校区统一调整为七大学部——人文学部、社会科学学部、理学部、工学部、信息学部、农业生命环境学部、医药学部。
2013年,浙江大学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就建立联合学院事宜签署协议。随后,浙大成为中国首个在世界名校建立海外校区的高校。
2014年5月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到:“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至此,浙江大学更加立志扎根中国大地,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2017年9月,浙江大学入选国家“双一流”A类(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其办学业绩问鼎全国名校巅峰。
科研成果和论文发表之“大”
浙大作为牵头单位,“十二五”期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37项。仅2018年科研总经费就达45.6亿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33亿元,国家社会科学奖金1770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26项;新增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5项,总经费3.87亿元;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各类项目65项。
在论文著作方面,仅2018年,SCI收录浙大论文就多达6903篇。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在《细胞》、《自然》、《科学》三大期刊及子刊发表论文46篇,授权发明专利1838项。
浙大近年来的领头雁(杨明强 摄)
就该校整体而言,师生发表学术论文篇数占全国第一,国内外论文他引篇数占全国第一、次数占第一,SCI收录论文篇数占全国第一,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数均占全国第一。
研学参观,感受浙大之“大”
本次深入浙大校园和课堂的七天访学、培训,八场课堂专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管理、心理调适、民法典解读、区块链技术、国学与人生智慧等众多领域,八场授课,场场精彩;两场现场研学,参观了浙大校史馆、科技成果馆,追溯了浙大120多年发展历史,感受了浙大求是精神和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取得的成就。参观了嘉兴南湖红色教育基地,重温了建党历史,感悟了红船精神。
上图为祝怀新教授讲授《创新思维与领导力》;下左图为曹立人教授讲授《心理调适与情绪管理》;下右图为何德明教授讲授《国际政治与中国外交》(杨明强 摄)
本次活动的讲学嘉宾,均为浙江大学知名教授、博导、专家、学者。在听课中,在参观中,在走读中,我们都切身感受和体验到浙大之“大”,浙大之“强”,浙大之“美”。
上两图分别为研学培训班开班典礼、参观浙大校史馆;下两图分别为参观嘉兴南湖红色教育基地、重温入党誓词(杨明强 摄)
2020年11月9日写于成都
作者简介
杨明强,男,1963年生,四川省营山县人,1984年毕业于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今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媒体人。曾任《成都教育报》责任编辑、《四川青年报》新闻部副主任、《时代教育》主编。1996年加盟《招生考试报》,历任记者、责编、编辑部主任,担任《招生考试报》主编18年。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招生考试指导中心干部。
本文作者在浙大校园(杨明强 供图)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杨明强(作家,摄影家,资深媒体人,供职于四川省教育招考部门)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