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文学作品>详细内容

【国庆特辑】蜀道不再难‖申福建

作者:申福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10-06 17:27:50 浏览次数:254 【字体:

蜀道不再难

申福建

笔者老家在重庆合川,儿时乘凉,听院子里的老爷爷摆龙门阵,看似随意,人生的酸甜苦辣尽在嬉笑怒骂中。

我记忆最深的是魏爷爷,他年轻时是个挑夫。从合川到成都,凭着两个肩膀、一根扁担,艰难地养活一家人。魏爷爷把合川的桃片、酱油等土特产挑往成都沿线,从成都挑回洋布、洋油等时髦产品,也到内江挑过蜜饯、白糖。因此,他是我们院子老一辈中出过远门的人。

合川桃片(图源:合川日报)

1956年,《人民画报》刊登的内江蜜饯图(图源:内江日报)

挑夫总是结伴而行,谁走头、谁走后,在哪里歇脚、在哪里住宿,都约定俗成。他们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下力人,遇到棒老二,扁担就是武器,敢于拼命,因此,除非憋急了,土匪也不惹挑夫。但也碰到过持枪抢劫的,“砰砰砰”的枪声吓得挑夫丢下挑子慌忙逃命。摆得兴起,魏爷爷还会拉开架势,来几招猴拳,说那是防身用的。

不论严寒酷暑、冰霜雨雪,只要有货物,挑夫都不会歇息,否则,没有余粮,家里的锅儿就会吊起。自带鼎锅,歇气时,三块石头垒个灶,咸菜下饭就算一顿。口渴了,井里、田边喝凉水,因此,苦藠是预防拉肚子的必备之物。

挑夫常常苦中作乐。有一次,魏爷爷他们到成都交了货,拿了力钱,听说成都汤圆好吃,就决定去告一告(试一试)。一进店就喊:“老板,汤圆带融,一人一碗。”等吃完结账,老板满面严肃:“你们说的‘汤圆带茸’,我这汤圆里面加了鹿茸,所以贵哦。”几位挑夫吓了一跳,解释道:“我们说的‘汤圆带融’,是汤圆煮软和点,哪来的鹿茸哦?”老板哈哈大笑,“我知道你们是外地人,跟你们开个玩笑。”

汤圆(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第二次,几个挑夫又去吃汤圆,一进餐馆,把铜圆往桌上一拍,大声喊道:“老板,人参汤圆,亮梢吃铜(比起钱吃东西,让老板放心)。”老板陪着笑脸:“失敬!失敬!客官,哪来的人参汤圆?今天的汤圆,免费吃。”都是穷苦人,几个挑夫赢回面子,哪有不给钱的道理。

挑夫里面,藏龙卧虎。据传,嘉庆年间,状元陈继昌赴京赶考时,看到一个书生正要跳河,赶忙拉住问他为什么。书生回应,雇了个挑夫挑行李去赶考,挑夫认识几个字,就要和书生对对联。书生一听,那不是班门弄斧吗?挑夫马上出了上联:“人轻担重轻挑重”。书生想了很久也对不出下联,很是自责,就想寻短见。陈继昌听了安慰书生,这不难,立刻说出了下联:“脚短路长短走长”。书生听了恍然大悟。

“人轻担重轻挑重,脚短路长短走长”。这副对联把挑夫的艰难苦楚描绘得淋漓尽致。挑夫,那是用脚在丈量大地,用身体在支撑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土地改革,魏爷爷放弃了城里的生活,到农村分地。后来,有人说魏爷爷亏了,他说:“亏啥子?锄头落地种庄稼,比当挑夫强了不知几百倍。”

《大地回春—土地改革》 中国画 谢志高 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

1952年7月1日,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全线通车,十多万人聚集在铁路沿线看火车,有人走了几十里路,有人把三寸金莲的老太太背到了铁路旁。大家欢欣鼓舞,感慨万千,人群里自发喊出了“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因为那是第一次看见奔驰的列车,因为那是经历了清朝、民国两个时期近五十年没有建成的铁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两年时间建成通车。成渝铁路成为四川乃至西部的交通大动脉,自此拉开了四川交通大规模建设的帷幕。此后,铁路,连通东西南北;公路,连通县与县;水运,船工号子与柴油机的轰鸣声交相辉映;航空,成都、重庆机场客货两便。

20世纪60年代开始,父亲到内江工作,坐汽车到永川,然后坐火车到内江。父亲利用周末帮朋友做家具,认识了火车站的朋友,他们让父亲坐“守车”,节约车票钱。以前的火车都是在最尾巴加挂一节“黑色小面包车”,铁路人称它为“守车”。

合川到永川的汽车,每天往返一班车,有时候错过了,只得等到第二天。曾记得,我6岁时到了内江,第一次坐了汽车、火车,回合川时,搭的是唐叔叔当车长的守车。由于当天已没有从永川到合川的班车,我们在父亲的同事、永川的向叔叔家住了一晚。

也有赶时间的。有一次,王叔叔他们几个坐火车到永川已是下午,错过客车。他们几人一咬牙,决定沿着公路走回去。腿越走越软,包袱越来越重,但对家的期盼让他们咬牙坚持了下来。

改革开放后,人口、货物大流动,成渝线上车水马龙,321国道天天堵车,人们习惯了在中途找个幺花儿店吃饭,出菜要快,味道要好,为此,催生了成渝线上三道知名江湖菜。

一是来凤鱼。来凤驿原是成渝古驿道上的一个驿站,自古为鱼米之乡。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邓永全、唐治荣为首的一帮厨师,在继承川菜传统烹制手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烧制出以“麻、辣、烫、嫩”为主要特征的来凤鱼,受到过往食客的喜爱。改革开放后,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农民到来凤镇开办鲜鱼食店。到1988年,以经营来凤鱼为主的食店达到120多家,来凤鱼声名远扬。

重庆市璧山区来凤街道举办“来凤鱼·鲜鱼美”来凤鱼老字号特色秀活动(图源:重庆市璧山区人大常委会)

二是南瓜桥廖血旺。南瓜桥廖血旺位于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椑木镇是成渝线的古老集镇之一,素有“川南第一门户”“蓉城第一关”之美誉。据说“廖血旺”这牌子,最早由椑木人廖正西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往司机口口相传,很快便声名大噪。廖血旺的血旺又薄又大,夹着抖一抖,血旺颤巍巍的却不会碎烂,入口的第一感觉是烫和鲜。许多人专门来吃,还带回去给家人分享。

三是球溪鲶鱼。资中县西北部有一条河叫球溪河,盛产鲶鱼。中国古代有“鲤鱼跳龙门”的民间传说,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资中文庙,其建于清代的七孔照壁上刻的却是“鲶鱼跳龙门”,用具有地方特色的鲶鱼替代鲤鱼,说明鲶鱼在资中人心目中的地位。球溪人吃鲶鱼讲究取江中野生的鲶鱼,现吃现杀。20世纪80年代在鱼溪镇天马山,一条街开了二三十家餐馆卖鲶鱼,吃鱼的人一波接一波。此后,球溪当地人也陆续在公路旁开起鲶鱼餐馆。现在,球溪鲶鱼开到了省外,走出了国门。据说,一个资中到国外的留学生,思乡心切,满街乱转,突然看到球溪鲶鱼的店招,那一刻,仿佛找到了家,一口麻辣鲜香的球溪鲶鱼吃出了眼泪,慰藉了乡愁。

资中球溪鲶鱼(图源:成都时光)

1995年7月1日,四川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成都到重庆的时间缩短到4个小时内,四川进入高速铁路时代。

1995年7月1日,四川省第一条高速公路成渝高速公路全线初通试运行,实现了四川高速公路零的突破,拉开了蜀道集团投资建设高速公路的序幕(蜀道集团 供图,图源:四川日报)

遂成铁路于2009年投入运营,遂渝铁路于2006年投入运营。2013年1月,遂渝铁路复线改造完工,从成都直达重庆只需2小时,成渝进入快铁时代。

2015年12月26日,成渝高速铁路开通运营。2020年底,成渝高铁直达复兴号动车组正式上线,成都到重庆最短仅用时62分钟,成渝进入1小时经济圈。

2015年,成渝高铁正式建成通车。成渝高铁是四川第一条高铁,对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具有重大意义(摄于2021年6月,蜀道集团 供图,图源:四川日报)

2003年7月,泸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建成投用。泸州港是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全国内河第一个具备集装箱铁水联运服务的港口,是四川省第一大集装港口。2015年1月23日,“水富—宜宾—上海”集装箱班轮航线首航,标志着长江航道史上运距最长的一条集装箱班轮航线开通。宜宾港是四川省第二大港口,是交通部规划的长江六大重要交通枢纽港之一,也是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的十大重要港口之一。

泸州港位于泸州龙马潭区,地处长江上游、四川盆地南部、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是四川第一大港、中国28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国家临时开放水运口岸、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牟科 摄,图源:四川日报)

2021年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标志着成都正式迈入双机场时代,成都成为中国继北京、上海后第三座同时运营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

2021年6月27日,我国“十三五”期间建设的最大规模民用运输机场,也是目前西部最大的枢纽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投用(何海洋 摄,图源:川观新闻)

2017年9月30日,渝蓉高速全线通车运营。2013年6月3日,泸渝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如今,泸渝高速与已经建成通车的宜泸、乐宜、内宜、隆纳和成自泸赤高速公路一道,共同构建川南城市群内部一个完全闭合的“内环线”,将川南城市群中最主要的四座城市——宜宾、泸州、自贡和内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川南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川南城际铁路内自泸段(内自泸高速铁路)于2021年6月28日建成通车,自宜段(成自宜高速铁路自宜段)2023年12月26日建成通车,在川东南地区形成城际铁路网,构建川南四市间半小时交通圈,与成都、重庆两中心城市1小时交通圈。

渝蓉高速与遂资眉高速互通(资阳市委宣传部 供图,图源:四川日报)

2022年11月28日,成渝中线高铁正式开工建设。成渝中线正线全长292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预计2027年底建成通车。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从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到毛泽东“天堑变通途”目标的实现,四川已构建起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蜀道不再难。从挑夫、班车到自驾车、高速、高铁、飞机、轮船,那是一代又一代四川人的交通印记,更是中国交通事业辉煌历程的有力印证。

雅西高速拖乌山段(黄刚 摄,图源:四川日报)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化将成为交通的发展方向,蜀道明天更好,蜀道未来可期。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申福建(中共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供稿:内江市委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