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西道孔子”扬雄及其著作‖ 李冬梅

作者:李冬梅(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01 21:50:31 浏览次数:956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1期

“西道孔子”扬雄及其著作

李冬梅

扬雄(前53—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少时师事严遵,得其易学之传。后入京师,由杨庄推荐给成帝,任黄门郎,待诏承明之庭。王莽时,官大夫,校书天禄阁,因事牵连,投阁几死,后以病免,又召为大夫,年71卒。扬雄早年以辞赋见称,与司马相如、王褒并称,世称“扬马”或“渊云”,《汉书·艺文志》于“诗赋略”著录“扬雄赋十二篇”。中年后以辞赋为“雕虫篆刻”,转而研究哲学。以为经莫大于《易》,拟《易》而作《太玄》;又以为传莫大于《论语》,仿其书而著《法言》。《汉书·艺文志》于“诸子略·儒家”著录“扬雄所序三十八篇”。此外,还著有语言文字学著作《方言》《训纂》,古史著作《蜀王本纪》等。《汉书》卷87有传。

《太玄》

《太玄》为儒家早期拟经作之一,系依据汉代“浑天说”理论以及《太初历》成就,仿《周易》卦、爻、辞、象、变、占等原理而作。全书原本包括《玄经》《玄说》《章句》三部分,今本《章句》已佚,仅存经、传两部分。在数理方面,与《周易》“倍偶法”(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为六十四卦)相对应的是,《太玄》蕴含“一分为三”“以三统众”的原理。其经文部分,以一二三为三方,四重之以为八十一首,形成一玄统三方、三方生九州、九州生二十七家、九九乘之以成八十一首的“太玄”学体系。其八十一首的次序,就首的符号而言,是按三进位制排列;就首的名义而言,则是按汉易卦气值日次序排列。其传文部分,共有《玄首》《玄冲》《玄错》《玄测》《玄摛》《玄莹》《玄数》《玄文》《玄掜》《玄图》《玄告》11篇,拟《易传》“十翼”以解经。其中《文》拟《文言》,《摛》《莹》《掜》《图》《告》拟《系辞》,《数》拟《说卦》,《冲》拟《序卦》,《错》拟《杂卦》。

在哲学观念上,此书以“玄”为最高范畴,笼括天、地、人,故其书3卷,分别命名为天玄、地玄、人玄,从文献到思想建立起一个思辨性极高的“三才合一”体系,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桓谭、张衡、王充对其推许备至,桓谭比“扬雄之玄”,与“伏羲之易,老子之道,孔子之元”方驾并驱,“汉兴以来未有此也”。张衡谓崔瑗曰:“吾观《太玄》,方知子云妙极道数,乃与‘五经’相拟。”②王充亦曰:“扬子云作《太玄经》,造于眇思,极窅冥之深,非庶几之才不能成也。”①不过,此书虽模拟《周易》相当完美,几乎无与伦比,但其变化性却没有《周易》丰富。此外,它引入五行、律吕、天文、历法等学术,内容十分庞杂,用字十分古涩,故学人亦有所批判。当时即有人“嘲雄‘以《玄》尚白’”,以为玄学未为精到;刘歆亦谓雄曰:“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玄》何?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然而扬雄终不为所动。就思想而言,《太玄》融会《易》、老,建立起以“玄”为最高本体的哲学思想体系,而要点在于“贵将进,贱始退”,颇用心于义理之学,对魏晋玄学的兴起有先导作用。李光地称:“扬雄作《玄》拟《易》,虽袭京、焦之绪,而颇推道德性命之指。”

是书东汉时渐为人所研习,特别是在蜀中一直不断被后人传衍,号称“太玄经”。三国以后,历代注释《太玄》者尤众。朱彝尊《经义考》卷269著录自宋衷、李譔、王肃、陆绩、虞翻、范望以下至清初,即有各类注《太玄》著作60余种,俨然形成一种“太玄学”。其重要者有晋范望《太玄经注》(有《四部丛刊》本)、宋司马光《太玄集注》(有中华书局1998年标点本)。今人著述,则有郑万耕《太玄校释》(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刘韶军《太玄校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等,俱可参读。

《方言》

《方言》旧本题为《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为简便计,诸家援引及史志著录省文谓之《方言》。此书之作,据应劭《风俗通义原序》云:“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籍之,藏于秘室。及嬴氏之亡,遗脱漏弃,无见之者。蜀人严君平有千余言,林闾翁孺才有梗概之法。扬雄好之,天下孝廉卫卒交会,周章质问,以次注续。二十七年,尔乃治正,凡九千字。其所发明,犹未若《尔雅》之闳丽也。张竦以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扬雄以27年之功,集古籍所载与当时调查所获,仿《尔雅》体例,撰成《方言》,故有学者推为“悬诸日月不刊之书”。然应劭《风俗通义原序》称《方言》9000字,而今本实有11900余字,恐在流传过程中,后儒或有所附益。

《方言》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著作,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其体例仿《尔雅》,所收词汇虽不标门类,但基本按内容分类编排。释词一般是先列举一些不同方言的同义词,然后用一个通行词加以解释,以下大都还要说明某词属于某地方言;也有先提出一个通名,然后说明在不同方言中的不同名称。所记方言地域广阔,东起齐东海岱,西至秦陇凉州,北起燕赵,南至沅湘九嶷,还涉及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些方言。书中收集并保存了大量汉代口语词汇,为我们了解汉代“普通话”词汇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我们研究古今语音语义的变化规律提供了很好的资料。因此,郭璞赞其“考九服之逸言,标六代之绝语”。

此书世有刊本,然文字古奥、训义深隐,校雠者猝不易详,故断烂讹脱,几不可读。清修《四库全书》,即据《永乐大典》所收,多有厘正。“参互考订,凡改正二百八十一字,删衍文十七字,补脱文二十七字……并逐条援引诸书,一一疏通证明,具列案语。”②今传本除《四库全书》本外,尚有《四部丛刊》本、《汉魏丛书》本、《景印元明善本丛书十种》本等。历史上为《方言》作注的有很多,亦不失为较好的《方言》版本选择。

《方言》最早的注本是晋代郭璞《方言注》,常常将晋代的方言和汉代的方言做比较,以通古今。清代研究《方言》的也有多家,其中成就较高的是戴震《方言疏证》和钱绎《方言笺疏》,都对《方言》做了很好的整理和阐发。《方言疏证》对《方言》一书作了细致的文字校正,并逐条作疏证,是研究《方言》的重要参考书;《方言笺疏》广征博引,材料比较丰富,且能从声音上解释词义,成就较高。

中华书局2006年出版的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以上海涵芬楼《四部丛刊》影宋本为底本,所有校勘内容统一在文后按条列举,原则上只对《方言》原文和郭璞《方言注》中的被释词进行注释,是能反映今天学术水平的新的校证本。

《法言》

《法言》是扬雄继《太玄》后又一传世名作,为语录体散文著作,仿《论语》而撰成。其自序曰:“雄见诸子各以其知舛驰,大氐诋訾圣人,即为怪迂析辩诡辞以挠世事,虽小辩,终破大道而惑众,使溺于所闻而不自知其非也。及太史公记六国,历楚汉,讫麟止,不与圣人同,颇谬于经。故人时有问雄者,常用法应之,撰以为十三卷,象《论语》,号曰《法言》。”(《汉书·扬雄传》载《法言自序》)可知扬雄撰《法言》主要是对诸子和太史公等“不与圣人同”的错误认识加以批判和纠正。他“窃自比于孟子”(《法言·吾子》),要廓清儒学传播、发展道路中的障碍,从而复见儒家经典的真正内涵,阐明孔学圣道的基本精神。他尊崇《五经》,认为圣人及《五经》是评判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和唯一标准,尤其在衰乱时期,更是社会生死存亡的重要保证。提出只有努力摒除利禄之欲,涵养道德之心,才能真正达到孔圣的道德境界。他点评西汉著名儒学大师,包括叔孙通、辕固生、申培、董仲舒等,认为叔孙通作君臣之仪,是得,但其礼不合圣人之道,是失;对辕固生、申培则除称其“守儒”外,其余都加以批判和否定;而董仲舒空有愿望却不能实现,公孙弘位居显要却只知“利在安身”(《渊骞》李轨注),都未能近圣人之道。此外,对董仲舒等的今文经学走向灾异谶纬学说及时人赞誉的致雨之术,也都予以毫不留情地讽刺和批判,指出“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谓妄。君子妄乎?不妄”(《问神》)。这在谶纬学说流行的西汉后期,无疑是石破天惊之语,徐复观对此评价道:“从成帝时起,开始有人对由术数所讲的天人性命之学发生怀疑,渐渐要回到五经的本来面目,以下开东汉注重五经文字本身了解的训诂学,并出现了以桓谭为先河的一批理智清明的思想家,此在西汉末期,虽未成为学术风气的主流,但实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扬雄末年的《法言》,担当了开辟此阶段的责任。”

对于先秦诸子,扬雄评论最多的当属以申不害、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思想,肯定他们的“苟不乖少圣人之术”“则颜、闵不能胜之”(《问题》李轨注),但对其“不仁之至”(《问道》)、“险而无化”(《五百》),则进行严厉批判和全面否定。这一点颇不同于汉代其他学者,如司马谈和班固在评价法家时,既有否定,也有肯定。相比之下,扬雄就缺少这样一种客观分析和全面考察,更多是带上鲜明的主观倾向和感情色彩。这样一种主观性,既是《法言》的突出特点,也是其所失之处。

一方面,扬雄极力批判;另一方面,扬雄又指出儒学经典和孔学圣道也不能生搬硬套、盲目遵从,随着时代变化,“可则因,否则革”(《问道》),“夫道非天然,应时而造者,损益可知也”(《问神》)。他认为,“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君子》),主张从天、地、人三方面分析社会历史变迁的根本原因。他分析战国秦汉历史,认为秦亡于“强阋震扑”“播虐黎苗”,而汉虽“兼才尚权”,却并不如上古三代明君因“显懿”而能“飨国长久”(《重黎》);体现出扬雄深切的忧患意识,这也是其所倡之儒学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意义。

儒道水乳交融、互相影响,是《法言》的又一特征。汉初尊黄老、尚无为,将道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后虽经武帝时期“罢黜百家,表彰六经”,但道家学说并未完全、也不可能完全销声匿迹。扬雄少从严君平游学,对严氏德行才学称赞有加,在《法言》中也提到“蜀庄之才之珍也,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久幽而不改其操,虽隋和何以加诸?”(《问明》)严君平是汉代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言》中尚玄崇道思想,正是受道家影响的结果。在《法言》中,扬雄认为天道无为:“或问天?曰:吾于天与?见无为之为参。或问:雕刻众形者,匪天与?曰:以其不雕刻也。如物刻而雕之,焉得力而给诸?”(《问道》)这种天道无为思想正是吸取了老子的自然哲学。但对道教修仙长生观念,扬雄又以一个儒者的身份进行批驳,说:“神怪茫茫,若存若亡,圣人曼云。”(《重黎》)指出神怪之事无从验证,圣人亦不语怪力乱神。又说:“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君子》)并举出历史事实证明神仙之说皆为虚妄,在谶纬神学盛行的时代,无疑是点亮了一缕理性之光。

《法言》的最早著录见于《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儒家类:“扬雄所序三十八篇。《太玄》十九,《法言》十三,《乐》四,《箴》二。”《隋书·经籍志》以下历代书目等皆有著录。历史上《法言》的版本主要有两个系统:13卷本和10卷本。13卷本以李轨注《扬子法言》为代表,篇名依次为《学行》《吾子》《修身》《问道》《问神》《问明》《寡见》《五百》《先知》《重黎》《渊骞》《君子》《孝至》。历来校释和刊行的《法言》大多根据扬雄《自序》,以1篇为1卷,共13卷。此系统特点有二:一是十三小序在书后,二是序后附《法言音义》1卷。这一系统的版本尚存宋本:北宋治平二年(1065)国子监刻李轨注《扬子法言》本、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秦氏石研斋影宋刻本。后世多以秦氏石研斋本为底本进行影印和刊刻。另一系统10卷本,始于北宋宋咸,合《吾子》《修身》为1卷,合《问明》《寡见》为1卷,合《五百》《先知》为1卷,共10卷,且将每篇小序放置卷首。10卷本系统有六:一是宋咸《扬子法言注》本,此本明清两代十分流行,重刊者有《汉魏丛书》本、《广汉魏丛书》本、《增订汉魏丛书》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二是司马光集注《扬子法言》本,原书已佚,今存明读书坊刊本、《四库全书》本;三是建宁四注本,北宋刊本,今佚;四是《纂图分门类题五臣注扬子法言》,宋绍兴间刘通判宅仰高堂刻;五是《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扬子法言》,以建宁四注本为底本,增入温公《集注》;六是《纂图互注扬子法言》,南宋景定元年(1260)建阳书坊刊本,现藏于日本,为10卷本系统中最善,据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此版本还可分为南宋刊本、宋末刊本、明初刊本。

《扬雄集》

《扬雄集》,又名《扬子云集》《扬侍郎集》,《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等皆著录为5卷,然其本已佚。宋谭愈“好雄文,患其散在诸篇籍,离而不属”,因取《汉书》及《古文苑》所载40余篇,仍辑为5卷,聊补原书之缺。明万历时,遂州郑朴又取扬雄所撰《太玄》《法言》《方言》三书及类书中所引《蜀王本纪》《琴清英》诸条,与其诸文、赋合之,厘为6卷,而以逸篇之目附卷末,今《四库全书》所收即此本。

在文学上,扬雄主要以辞赋知名,乃汉代四大赋家之一。其早年甚喜辞赋,尝慕乡人司马相如作赋弘丽温雅,故每拟之以为式。《汉书·艺文志》于“诗赋略”即著录“扬雄赋十二篇”,今存《蜀都赋》等11篇,《核灵赋》1篇乃残篇。后来他认为“辞赋非贤人君子诗赋之正”“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遂转而研究哲学。其代表作是仿效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的“四赋”,即《甘泉》《河东》《羽猎》《长杨》,此四赋皆因事而作,旨在谏戒帝王息佚猎、绝奢侈、惜民力、重国防。他继承司马相如散体大赋的路子,并将其推向极致。而其《蜀都赋》则又是展现蜀地风貌的绝佳之作。此赋对蜀中地理位置、山川物产、竹木禽兽、都城规模、花果蔬菜、布帛蜀锦、饮食肴馔、歌舞习俗等都作铺陈,这不仅对外界了解蜀地甚是有用,也开启都邑题材作品的创作先河。此后,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都导源于此。

除辞赋外,扬雄亦有书、箴、颂、难、连珠等类论说之文。如他曾作《十二州箴》《二十五官箴》,将辞赋的艺术手法纳入箴言之中,以期达到劝谏君王施行德政、安不忘危、官司其职、国富民强的目的。故王应麟《汉艺文志考证》引晁氏曰:“雄见莽更易百官,变置郡县,制度大乱,士皆忘去节义,以从谀取利。乃作《司空》《尚书》《光禄勋》《卫尉》《廷尉》《太仆》《司农》《大鸿胪》《将作大匠》《博士》《城门校尉》《上林苑令》等箴,及荆、扬、兖、豫、徐、青、幽、冀、并、雍、益、交《十二州箴》,皆劝人臣执忠守节,可为万世戒言。”不过对于扬雄所撰诸箴存世篇数及部分篇章真伪,后世亦多存疑义。如《古文苑》及《中兴书目》皆为24篇,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则称28篇,多《司空》《尚书》《博士》《太常》4篇;而《四库全书》所收明郑朴辑本又增《太官令》《太史令》2篇为30篇。考《后汉书·班固传》注引扬雄《尚书箴》,《太平御览》引扬雄《太官令》《太史令》2箴,则郑朴所增,未为无据。然又考《汉书·胡广传》,称扬雄作《十二州箴》《二十五官箴》,其9箴亡,则汉世止28篇。刘勰《文心雕龙》称《卿尹州牧》25篇,则又亡其3,不应其后复出。且《古文苑》载《司空》等4箴,明注崔骃、崔瑗之名,则此4箴或许真非扬雄所作。故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云:“今广德军所刊本,校集中无《司空》《尚书》《博士》《太常》四箴。集中所有,皆据《古文苑》。而此四箴,或云崔骃,或云崔子玉,疑不能明也。”

是集现存版本除《四库全书》本外,尚有明张燮《七十二家集》本、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汪士贤《汉魏六朝诸家文集二十二种》本、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本等。其中严可均辑本可谓目前辑录扬雄集最为完善的本子,此本无因袭、无重出,各篇之末都注明见于某书某卷,复查核对非常方便。今人整理本主要有张震泽《扬雄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郑文《扬雄文集笺注》(巴蜀书社2000年版)、林贞爱《扬雄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2年第1期 )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冬梅(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