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聚焦三星堆】沱江水患淹没广汉‖肖水泉

作者:肖水泉(金堂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01 21:46:18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5期“聚焦三星堆”专刊

沱江水患淹没广汉

肖水泉

三星堆遗址处于成都平原北部沱江冲积扇上,西出广汉市3.5公里许,北临沱江支流湔江(俗称鸭子河),与千里沱江第一峡——金堂峡,相距20余公里。

三星堆文化是如何灭亡的?

当前的假说很多,战争和瘟疫是两大主流意见。

首先,让我们从三星堆出土文物来看,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器,很少有武器(如宝剑之类)。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的三星堆很少受外界武力威胁。成都平原在金牛道修成前,中原地区即便想要进攻三星堆,依靠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地利,三星堆的“国防线”也是固若金汤。由此,我们可以基本断定,三星堆的灭亡,应与战争无直接关系。

其次,如果三星堆的灭亡是瘟疫横行导致,那即便是这里的人都死了,旧的城池消失,但良田沃土还在,后来的蜀人,也应在此继续立国建城而发展。但是,自从三星堆消失,这一带都成了荒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以致于史书都没有详细记载。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此地不宜大规模搞“城镇化”,人们才不得不另起炉灶。什么原因逼迫着三星堆人离开呢?笔者认为,极大可能是水患,沱江淤塞后,让成都平原东北部形成一片汪洋,使得三星堆人不得不远走他乡,另寻家园。

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全景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供图)

成都平原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各区县及德阳、绵阳、雅安、乐山、眉山等地的部分区域,总面积1.881万平方公里。该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地势平坦,平均坡度仅3%—10%,地表相对高差在20米以下,只有金堂、苏码头、新津3处泄洪口。

作为东部泄洪口的沱江(金堂峡),整个集雨面积达到近7000平方公里,而在2004年拓峡前,金堂峡的河道最窄处,据说只有40余米。因此,即便是现在,每到雨季,沱江流域的防洪压力也特别大。

还有地质灾害频发。金堂当地人都知道,在金堂峡内,有一处叫垮梁子的地方。此处在治理前,在沱江边的堆积物,每年都会向河道“垮”几厘米(有的说是几十厘米)。试想,如果不及时清除滑向河道的这些堆积物,一旦淤塞沱江河道,河水势必会越来越高。对于成都平原这个“地表相对高差在20米以下”的地区,沱江水位上升二三十米,那整个平原自然就凶多吉少了。

治理沱江水患,应是古蜀国的一项长期工程。当然,鳖灵拓峡的传说,更让人深感沱江水患的厉害。

西汉著名学者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讲述了蜀王治水的故事:古蜀国时,成都平原一带水患严重,老百姓经常在雨季被洪水侵扰,无家可归。遇到山洪暴发,滞水难泄,就连蜀国国都都岌岌可危。看着自己子民的生命财产被洪水威胁,蜀王杜宇心急如焚,却又一筹莫展。楚国有一个叫鳖灵的人,千辛万苦来到蜀国,杜宇得知他能治水,就封他为相。鳖灵掘开玉垒山(今金堂县境内),让洪水沿着金堂峡一泻千里,使得成都平原水患得以基本解除,老百姓因此安居乐业,初步奠定天府之国的基础。

鳖灵治水有功,杜宇还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鳖灵。

鳖灵即位后,蜀国进入到开明时代。清嘉庆版《金堂县志》记载:“三皇庙在三皇滩上,神象中一(鳖灵的神像),左右七,俱狰狞可畏。”《四川通志》记载:“此盖鳖令(灵)因凿(峡)有功,故建庙祀之。行舟至此,必杀鸡祷之乃去。”《读史方舆纪要》也记载:“鳖灵迹在金堂峡南岸,去怀安(淮口,即今天的淮州新城)即二十余里,石门巨迹长三四尺,旁大刻‘鳖灵迹’三字。”可见,鳖灵拓峡之事,确实可信,不是什么空穴来风,也不是以讹传讹。

在金堂峡东岸,有一座高高的山峰,叫龙宝山,龙泉山脉在金堂境内的第二高峰,与沱江西岸的云顶石城遥遥相对。龙宝山地势高,视线开阔,又处在金堂峡中端,能把金堂峡尽收眼底。而且,在龙宝山上,能见度高时,还可上观赵镇一带的平原,下观淮口一带的江水奔流,加之此峰在东岸,借着清晨的太阳光,非常利于观察沱江江面情况。为此,有学者认为这是鳖灵拓峡的总指挥部和古蜀国观测沱江的水文站。由于鳖灵拓峡的主战场就是金堂峡,因此在龙宝山一带有不少关于鳖灵的遗迹和故事传说。

遗迹一:龙宝山顶炳灵庙。该庙现部分尚存,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庙宇还保存得非常完整,里面供奉的就是炳灵大神。

宋代《太平广记》引录唐代《集异记•李纳》,称炳灵公为泰山三郎。后唐至宋代,泰山三郎逐渐被加封为炳灵公。据说,洪雅县炳灵场镇的炳灵祠(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供奉的神,就与古蜀神话里的鳖灵有关。按照洪雅县的供奉思路,有学者考察认为,龙宝山供奉的“炳灵”,极有可能就是“鳖灵”。

遗迹二:龙宝山顶窑洞型石屋。当地传说是刘禅墓或太子洞,但这两种说法都经不起推敲。因为按风水学观点和周围地形地貌来看,假如是“刘禅墓”或“太子洞”,其门都应朝淮州新城方向(恰好是坐北朝南)开,才符合古时风水观点。而这座拱形石建筑,却是坐东朝西,与古人的风水理论严重不符。除风水说不通外,还有一点,在南方地区,很少有人把建筑修成“窑洞”形状(面积大概有10余平方米,顶部覆盖一层土,周边森林植被茂盛,确实是冬暖夏凉的好地方),且还修在山顶上。

试想,古人(当然不是指鳖灵他们,而是他们的后继者)既然打定主意要修成这么一个特殊形状的石屋,为什么不直接在山顶凿一个石窟?省工不说,还牢固。最关键的是,山顶环境非常恶劣,雨大风大、雷电频发,根本不适宜人类长期活动。然而,古人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为方便观察江面情况,才将石屋修成这别具一格的模样;就是为了让观测人员有一个通风透气、光线好,冬暖夏凉且干燥的生活环境,才不得不修成窑洞石屋。

遗迹三:龙宝山人字形永安寨。传说是张飞练兵场,但这种说法仍经不起推敲。首先,龙宝山交通不便,并非军事要地,山上水源奇缺,在此驻军,只要把山一围,就只有不战而降。其次,有学者考证永安寨时,发现石碑上有“咸丰十年(1860年)”题记字样,这就铁定与张飞练兵无关。

如果把这里视为鳖灵拓峡的“总指挥部”,就很容易理顺其中的各种联系。试想,在鳖灵拓峡后,“吃一堑,长一智”,在这里设一个水文观测站,派人随时观测沱江江面情况,以便尽早发现淤塞,尽早排除险情。从沱江排洪对古蜀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来看,与最容易造成沱江淤塞的原因来分析[《舆地纪胜》记载:“会巫山(金堂峡)壅江,蜀地潴水。”扬雄《蜀王本纪》记载:“时巫山峡壅而蜀水不流。”],有理由相信,在此设水文观测站说不定是鳖灵定国安邦的“一号工程”。

按照这个思路继续推测,龙宝山山顶出现人类长期性活动处所,也就顺理成章。同时,即便在古蜀国灭亡后,后来的执政者,也一定会在龙宝山设立水文观测站。代代相传,直到清朝时期,水文观测站依旧在发挥重要作用。而“永安寨”,极有可能是水文观测站的后勤基地。“永安”二字的含义,更不言而喻。

无论是鳖灵拓峡的传说,还是金堂峡的特殊地质,以及龙宝山一带的各种遗迹,都明确指向3000年前,沱江确实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一场差点让成都平原又还原为西蜀海的悲剧。

洪水不仅淹没了金堂一带,也淹没广汉三星堆,甚至直接威胁到另一个古蜀国——郫都,才迫使蜀王杜宇派鳖灵等出面拓峡治水。

而鳖灵建立开明王朝,时间也就是3000多年前,与三星堆出土文物年代高度吻合。推测三星堆被沱江水患灭,也说得通。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5期“聚焦三星堆”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肖水泉(金堂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