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聚焦三星堆】沱江水患淹没广汉‖肖水泉

作者:肖水泉(金堂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4-01 21:46:18 浏览次数:770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5期“聚焦三星堆”专刊

沱江水患淹没广汉

肖水泉

三星堆遗址处于成都平原北部沱江冲积扇上,西出广汉市3.5公里许,北临沱江支流湔江(俗称鸭子河),与千里沱江第一峡——金堂峡,相距20余公里。

三星堆文化是如何灭亡的?

当前的假说很多,战争和瘟疫是两大主流意见。

首先,让我们从三星堆出土文物来看,绝大多数是祭祀用器,很少有武器(如宝剑之类)。这也从侧面说明,当时的三星堆很少受外界武力威胁。成都平原在金牛道修成前,中原地区即便想要进攻三星堆,依靠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地利,三星堆的“国防线”也是固若金汤。由此,我们可以基本断定,三星堆的灭亡,应与战争无直接关系。

其次,如果三星堆的灭亡是瘟疫横行导致,那即便是这里的人都死了,旧的城池消失,但良田沃土还在,后来的蜀人,也应在此继续立国建城而发展。但是,自从三星堆消失,这一带都成了荒野,“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以致于史书都没有详细记载。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此地不宜大规模搞“城镇化”,人们才不得不另起炉灶。什么原因逼迫着三星堆人离开呢?笔者认为,极大可能是水患,沱江淤塞后,让成都平原东北部形成一片汪洋,使得三星堆人不得不远走他乡,另寻家园。

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全景图(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研究院供图)

成都平原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包括四川省成都市各区县及德阳、绵阳、雅安、乐山、眉山等地的部分区域,总面积1.881万平方公里。该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地势平坦,平均坡度仅3%—10%,地表相对高差在20米以下,只有金堂、苏码头、新津3处泄洪口。

作为东部泄洪口的沱江(金堂峡),整个集雨面积达到近7000平方公里,而在2004年拓峡前,金堂峡的河道最窄处,据说只有40余米。因此,即便是现在,每到雨季,沱江流域的防洪压力也特别大。

还有地质灾害频发。金堂当地人都知道,在金堂峡内,有一处叫垮梁子的地方。此处在治理前,在沱江边的堆积物,每年都会向河道“垮”几厘米(有的说是几十厘米)。试想,如果不及时清除滑向河道的这些堆积物,一旦淤塞沱江河道,河水势必会越来越高。对于成都平原这个“地表相对高差在20米以下”的地区,沱江水位上升二三十米,那整个平原自然就凶多吉少了。

治理沱江水患,应是古蜀国的一项长期工程。当然,鳖灵拓峡的传说,更让人深感沱江水患的厉害。

西汉著名学者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讲述了蜀王治水的故事:古蜀国时,成都平原一带水患严重,老百姓经常在雨季被洪水侵扰,无家可归。遇到山洪暴发,滞水难泄,就连蜀国国都都岌岌可危。看着自己子民的生命财产被洪水威胁,蜀王杜宇心急如焚,却又一筹莫展。楚国有一个叫鳖灵的人,千辛万苦来到蜀国,杜宇得知他能治水,就封他为相。鳖灵掘开玉垒山(今金堂县境内),让洪水沿着金堂峡一泻千里,使得成都平原水患得以基本解除,老百姓因此安居乐业,初步奠定天府之国的基础。

鳖灵治水有功,杜宇还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鳖灵。

鳖灵即位后,蜀国进入到开明时代。清嘉庆版《金堂县志》记载:“三皇庙在三皇滩上,神象中一(鳖灵的神像),左右七,俱狰狞可畏。”《四川通志》记载:“此盖鳖令(灵)因凿(峡)有功,故建庙祀之。行舟至此,必杀鸡祷之乃去。”《读史方舆纪要》也记载:“鳖灵迹在金堂峡南岸,去怀安(淮口,即今天的淮州新城)即二十余里,石门巨迹长三四尺,旁大刻‘鳖灵迹’三字。”可见,鳖灵拓峡之事,确实可信,不是什么空穴来风,也不是以讹传讹。

在金堂峡东岸,有一座高高的山峰,叫龙宝山,龙泉山脉在金堂境内的第二高峰,与沱江西岸的云顶石城遥遥相对。龙宝山地势高,视线开阔,又处在金堂峡中端,能把金堂峡尽收眼底。而且,在龙宝山上,能见度高时,还可上观赵镇一带的平原,下观淮口一带的江水奔流,加之此峰在东岸,借着清晨的太阳光,非常利于观察沱江江面情况。为此,有学者认为这是鳖灵拓峡的总指挥部和古蜀国观测沱江的水文站。由于鳖灵拓峡的主战场就是金堂峡,因此在龙宝山一带有不少关于鳖灵的遗迹和故事传说。

遗迹一:龙宝山顶炳灵庙。该庙现部分尚存,据说,在20世纪60年代,庙宇还保存得非常完整,里面供奉的就是炳灵大神。

宋代《太平广记》引录唐代《集异记•李纳》,称炳灵公为泰山三郎。后唐至宋代,泰山三郎逐渐被加封为炳灵公。据说,洪雅县炳灵场镇的炳灵祠(建于明代正德年间)供奉的神,就与古蜀神话里的鳖灵有关。按照洪雅县的供奉思路,有学者考察认为,龙宝山供奉的“炳灵”,极有可能就是“鳖灵”。

遗迹二:龙宝山顶窑洞型石屋。当地传说是刘禅墓或太子洞,但这两种说法都经不起推敲。因为按风水学观点和周围地形地貌来看,假如是“刘禅墓”或“太子洞”,其门都应朝淮州新城方向(恰好是坐北朝南)开,才符合古时风水观点。而这座拱形石建筑,却是坐东朝西,与古人的风水理论严重不符。除风水说不通外,还有一点,在南方地区,很少有人把建筑修成“窑洞”形状(面积大概有10余平方米,顶部覆盖一层土,周边森林植被茂盛,确实是冬暖夏凉的好地方),且还修在山顶上。

试想,古人(当然不是指鳖灵他们,而是他们的后继者)既然打定主意要修成这么一个特殊形状的石屋,为什么不直接在山顶凿一个石窟?省工不说,还牢固。最关键的是,山顶环境非常恶劣,雨大风大、雷电频发,根本不适宜人类长期活动。然而,古人为什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合理的解释,就是为方便观察江面情况,才将石屋修成这别具一格的模样;就是为了让观测人员有一个通风透气、光线好,冬暖夏凉且干燥的生活环境,才不得不修成窑洞石屋。

遗迹三:龙宝山人字形永安寨。传说是张飞练兵场,但这种说法仍经不起推敲。首先,龙宝山交通不便,并非军事要地,山上水源奇缺,在此驻军,只要把山一围,就只有不战而降。其次,有学者考证永安寨时,发现石碑上有“咸丰十年(1860年)”题记字样,这就铁定与张飞练兵无关。

如果把这里视为鳖灵拓峡的“总指挥部”,就很容易理顺其中的各种联系。试想,在鳖灵拓峡后,“吃一堑,长一智”,在这里设一个水文观测站,派人随时观测沱江江面情况,以便尽早发现淤塞,尽早排除险情。从沱江排洪对古蜀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来看,与最容易造成沱江淤塞的原因来分析[《舆地纪胜》记载:“会巫山(金堂峡)壅江,蜀地潴水。”扬雄《蜀王本纪》记载:“时巫山峡壅而蜀水不流。”],有理由相信,在此设水文观测站说不定是鳖灵定国安邦的“一号工程”。

按照这个思路继续推测,龙宝山山顶出现人类长期性活动处所,也就顺理成章。同时,即便在古蜀国灭亡后,后来的执政者,也一定会在龙宝山设立水文观测站。代代相传,直到清朝时期,水文观测站依旧在发挥重要作用。而“永安寨”,极有可能是水文观测站的后勤基地。“永安”二字的含义,更不言而喻。

无论是鳖灵拓峡的传说,还是金堂峡的特殊地质,以及龙宝山一带的各种遗迹,都明确指向3000年前,沱江确实发生了一场特大洪水,一场差点让成都平原又还原为西蜀海的悲剧。

洪水不仅淹没了金堂一带,也淹没广汉三星堆,甚至直接威胁到另一个古蜀国——郫都,才迫使蜀王杜宇派鳖灵等出面拓峡治水。

而鳖灵建立开明王朝,时间也就是3000多年前,与三星堆出土文物年代高度吻合。推测三星堆被沱江水患灭,也说得通。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5期“聚焦三星堆”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肖水泉(金堂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