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筹边楼 壮压西川四十州‖马恒健
筹边楼 壮压西川四十州
文/图 马恒健
摊开四川旅游地图,目光沿317国道向西,掠过理县一个叫薛城的小镇后,你所看到的城镇村寨的地名,都具有典型的少数民族特征,真所谓“西出薛城无乡音”。
当你收住惆怅的思绪,将眷恋的目光再次停留在薛城镇,停留在镇旁一个叫筹边楼的景点时,顾名思义,一种探古寻幽的冲动就再也按捺不了。
壹 万古良相镇此楼
筹边楼始建于唐文宗大和四年(公元830年),位于阿坝州理县薛城镇孟屯河沟口的薛城老街上一平地突兀拔起的巨石之上,雄伟壮观。楼为正方形二层重檐歇山式木结构建筑,通高18米,四角飞檐,青瓦红柱,恰似一颗焕发异彩的明珠镶嵌在危崖之巅。
筹边楼
在这藏、羌、汉杂居的地区,蓦然置身庄严的大唐边关,真切目睹悠远的大唐风韵,真是令人恍如隔世。
如要领略“一片孤城万仞山”雄浑苍凉的意境,地处杂谷脑河与孟屯河交汇处的薛城古镇一定会作出确切的诠释。它坐落在熊耳山与笔架山之间一个狭长的坡地之上,险山环抱,孤城独守,扼控自逶迤群山里蜿蜒而来的茶马古道必经的隘口,是唐朝名副其实的边塞重镇。
当年,唐蕃对峙,边境战事频仍。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李德裕为加强战备、激励士气、筹措边事,在薛城古镇修建了“筹边楼”。 李德裕颇具战略眼光和斗争策略,他并没有把筹边楼作为纯粹的军事要塞,而是将此楼辟为与少数民族首领联络感情之所。
在这一时期,李德裕组建军民一体的“雄关子弟”,积极改善粮草供应方式,形成了卓有成效的边疆卫戍格局,从而成功地西御吐蕃,南御南诏。
在这蛮荒之地,光彩夺目的筹边楼以它的威严和雄伟,宣扬着唐朝的国威,布撒着不要战争、渴望和平的人性光辉。因此,在李德裕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近三年时间,不但薛城周边没有硝烟战火,整个川西也平安无事。此后,李德裕在唐文宗时期两度为相,因政绩卓著,被李商隐誉为“万古之良相”。
筹边楼
贰 薛涛题诗天下闻
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十一月,李德裕奉调离蜀,唐蕃之间随即冲突又起。期间,一位真正令筹边楼声名远扬的人物,心怀对李德裕的景仰,忧虑着动荡的边境,思绪万千地登上了此楼。她,便是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
薛涛登筹边楼,在瞻仰凭吊之余,还留下了壮阔豪放的诗篇。恐怕连薛涛本人也事先想不到,一首气势之大、境界之高、寓意之深的七言绝句,竟从扶栏临风的她的口中吟诵而出:“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薛涛画像(梅凯 作,图片来源:四川省方志馆)
“平临云鸟八窗秋”言筹边楼之崇高,四望天高云淡;“壮压西川四十州”点明筹边楼据西川形胜之地和李德裕建楼的用意。后两句寓严正谴责于沉痛慨叹之中:由于将军们眼光短浅,贪婪掠夺,召来了战争,而他们又没有抗御的能力,以至连这西川的首府成都,都受到战争的威胁。
区区一位从九品官阶的女校书,何来如此胆略与卓识?
其实,早在薛涛初识提携她的时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时,便以即席所赋的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七言绝句而声名鹊起。此后她在韦皋府邸参与一些案牍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女秘书,后被称为“校书郎”,从事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
在此期间,薛涛的眼界大为开阔,其诗章和气质,已初具深居闺阁的小女子所没有的壮志和霸气。
薛涛被发配到松州后,对那一带的风土人情、边塞时局、兵家常识作了较为详细的了解。松州地处西南边陲,人烟稀少,气候恶劣,兵荒马乱。身处如此蛮荒之地,内心恐惧的薛涛,开始反省自己的轻率与张扬。于是,发配成为了历练,苦难成就了坚强。登上筹边楼的薛涛,目光穿越千山万水,其诗意已是壮阔豪放,其情怀已是家国天下。
楼不在高,有诗则名,筹边楼也因此名扬天下。
筹边楼内景
叁 见证战争与和平
筹边楼底楼为正方形,边长7.38米,高4.43米,以楼内中部的4根立柱隔成一神龛,神龛上嵌有介绍李德裕生平事迹的木制牌匾,给人以肃穆之感。楼外东、南两面建有半圈栏杆,栏杆柱顶为须弥座上托莲花瓣。
二楼高3.60米,有绕楼一周的栏杆,中为方形大厅,边长3.64米。在厅内,有李德裕伏案筹划军政事宜的雕塑,一副殚精竭虑之态;雕塑上方悬一匾牌,匾牌上“国强民安”四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四周板壁及顶部望板,彩绘各种人物故事图案,内容多为李德裕筹边的故事,如商讨军事、协商政务、勘察地形、操练士兵等,人物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见证着筹边楼的荣耀和沧桑。
当年李德裕在此凭栏,感慨万千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万里筹边处,形胜压坤维……分弓了,看剑罢,倚栏时。苍茫平楚无际,千古锁烟霏……”
筹边楼
作为一座古镇,薛城的历史十分悠久。自隋开皇四年(584年)建薛城戍起,唐贞观二年(628年)置薛城县,历宋、元、明、清,薛城一直都是州县所在地,至1946年才改为薛城镇。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曾在这“天高皇帝远”的杂谷脑河流域建立苏区,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者们曾决策于筹边楼上。
熊耳山下,杂谷脑河畔,早已不见旌旗狼烟和刀光剑影。筹边楼,便是战争与和平的见证者。
来源:华西都市报(2018年6月30日A5版)
文/图:马恒健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