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绵州望江楼:杜甫登临遗诗篇

作者:南山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3-21 20:43:15 浏览次数:628 【字体:

绵州望江楼

杜甫登临遗诗篇

南山南

成都望江公园的望江楼名负天下。望江楼又名崇丽阁,取自西晋左思《蜀都赋》名句“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其实,在“剑门锁钥,蜀道咽喉”的绵阳,历史上也曾有一座声名不斐的望江楼。绵阳自隋以后称绵州。绵州望江楼始建于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0),历宋元明清几废几兴,今则荡然无存。

绵阳三江半岛

清乾隆《直隶绵州志》“名宦传”记载:越王李贞作绵州刺史时,“尝创望江楼于江滨”。也就是说,李贞刺绵时,不仅在龟山之巅修了越王楼,还在涪江之滨修了望江楼,大体位置在州城西南角。李贞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八子,刺绵四年,后来起兵反武则天,兵败自杀。唐玄宗即位后,才给李贞平了反。

绵阳越王楼(图片来源:南山旧闻)

距离李贞兵败自杀74年,杜甫从成都来到绵州,在望江楼参加了一场特殊的聚会。唐代宗宝应元年(762),杜甫的好友、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奉诏回京。杜甫送严武北上至绵州,绵州刺史杜济在望江楼设宴,盛情款待两位客人。杜济是杜甫的从孙,严武又曾做过绵州刺史,足见三人关系不一般。

成都望江楼旧影 (图片来源:南山旧闻)

欢宴之余,杜甫写下《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望江楼宴》诗:

野兴每难尽,江楼延赏心。

归朝送使节,落景惜登临。

稍稍烟集渚,微微风动襟。

重船依浅濑,轻鸟度阴层。

栏峻背幽谷,窗虚交茂林。

灯光散远近,月影静高升。

城拥朝来客,天横醉後参。

穷途衰谢意,苦调短长吟。

此会共能几,诸孙贤至今。

不劳朱户闭,自待白河沈。

从杜诗可以看出,其时,绵州望江楼规模尚存,景色宜人,是绵州城外休闲赏景的网红打卡地。

唐绵州望江楼位置(税毅 绘制, 图片来源:南山旧闻)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阆州人(今阆中)鲜于侁出任绵州通判,代理知州,亦登临望江楼,感怀前人,抒发悠思。鲜于侁非等闲之辈,是神宗器重的地方官,与苏轼、文同颇有交往,宰相王安石也奈何不得。《宋史》为鲜于侁立传,并记录他任绵州通判时的一项廉政:“绵处蜀左,吏狃贪成风,至课卒伍供薪炭、刍豆,鬻果蔬多取赢直。侁一切弗取,郡守以下效之。”鲜于侁作《望江楼》诗,诗云:

使君分符在唐季,游刃巴西有余地。

构楼下瞰大江头,醉眼日观巴水字。

唐人诗句自名家,当年登鉴境何赊。

遗碣空存苔藓剥,高楼一望重伤嗟。

宋绵州望江楼位置 (税毅 绘制, 图片来源:南山旧闻)

至明朝中叶,绵州望江楼历700余年风雨,大概只剩下遗址了,其间是否修葺或重建,史无记载,不得而知。

成都望江楼旧影( 图片来源:南山旧闻)

明世宗嘉靖四年(1525),也就是绵州京官金献民因“大礼议”而遭贬的第二年,绵阳知州萧来凤秉承“一张蓝图绘到底”,接续前任曾超拜未尽之功,完成望江楼的重建,并重刻杜甫、鲜于侁的诗立于楼前。萧来凤为诗碑撰写《跋语》:

予叨守左绵,五阅寒暑矣。每凭高吊古,窃叹杜少陵、鲜于子骏之在蜀,声光耿耿,人皆知之。兹予改官去,遂募工砻石而大书深刻于楼之阴,庶登览者读二公之诗,有所兴感,而斯楼益以不朽。

明绵州望江楼位置(税毅 绘制, 图片来源:南山旧闻)

170年后的一场大水,改变了古绵州城的面貌。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涪江爆发罕见大洪水,急流不走州城西边的河道,而是从龟山下直冲州城东、北二门,一路狂泻到南山脚下老鹰滩,绵州城遭受大劫难,城郭三分之二被冲毁,涪江东岸的绵州城雄风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孤立涪江西岸的半仞州城。乾隆年间,州城又多次遭遇水患,州治被迫迁往罗江县。

乾隆《直隶绵州志》所绘望江楼位置(图片来源:绵州记忆)

康熙年间的大洪水,是否殃及州城西南隅的望江楼,地方志未记载,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州城满目疮痍,维系艰难,雍正十三年(1735)屠用谦出任绵州知州时,甚至自掏腰包修缮官署,望江楼的命运便可想而知了。所幸萧来凤的诗碑逃过一劫,未在洪灾中失踪,而是被人挪弃于州署内,其中的秘密无人可知。

清嘉庆六年(1801),知州刘印全主持重建绵州城,并复建望江楼于城北灵官庙后。嘉庆十七年(1812),绵州通判李铎在州署内发现诗碑,尚未风化,字迹清晰,遂移碑于望江楼。

同治《直隶绵州志》所绘望江楼位置 (图片来源:绵州记忆)

清光绪年间,绵州望江楼尚有文人雅士登临赋诗,如曾三任绵州知州的文棨,就留下了一首《登楼感赋》。这首诗被民国《绵阳县志》收录:

三十年前作胜游,偶然乘兴又登楼。

当时高会人何在?此日重来我自愁。

花柳渐增新气象,琴樽空忆旧风流。

怪他野老私相说,最小郎君也白头。

自文棨之后,绵州望江楼又不复存焉,珍贵的诗碑也不知下落。望江楼毁于何时,民国《绵阳县志》只字未提,成为绵阳历史上又一未解之谜。

绵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未来还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但由于战火、水患等原因,绵阳留下的老古董并不多。重建望江楼,延续城市根脉,镌刻历史记忆,也许是不错的选择。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南山南

供稿:史志绵阳(据“南山旧闻”微信公众号)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