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聚焦三星堆】来之不易的城墙‖敖天照

作者:敖天照(广汉历史上第一位文物调查员,广汉市学者,文物研究与保护专家)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02-10 20:26:23 浏览次数: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5期“聚焦三星堆”专刊

来之不易的城墙

敖天照

近两千米长的东城墙

东城墙位于三星堆遗址东面,略呈东北—西南走向,原有城墙南起狮子垴包包,北至鸭子河边,长约1800米,当地人称为陈家梁子。中间有两个缺口,把土梁埂分为三段。《广汉县地名录》说,“形如三头雄狮起舞”,将南端的土包,说成是“狮子闹包包”(即狮子垴包包);北端靠鸭子河南岸一段,原有一条小沟流入河滩,把土梁埂分开,称为马屁股梁子。

20世纪70年代,真武村砖厂在此大量取土烧砖,该砖厂出纳燕开忠(1963年参加月亮湾考古发掘的燕道诚之曾孙)发现梁埂中有石器。1980年1月,他接连采集3件石斧,后来考古队在真武砖厂取土的梁埂中,发现不少陶片和红烧土块,开始怀疑这些土埂并不是自然堆积,要求砖厂将土堆包含有陶片等文化遗物的土梁埂芯留下来,当作考古发掘的“关键柱”来考察。

1963年,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三星堆博物馆 供图)

1984年考古队在西泉坎发掘期间,在出土有陶器残片的陈家梁子中部挖一深坑,从出土的残陶器证实,土梁埂是人工垒筑。再从二支渠横穿梁埂的断面上看,梁埂底部压着丰富的文化层,密集的陶片包含在土梁埂中,加上砖厂在马屁股梁子取土时也发现石矛等,按笔直的梁埂规模初步断定这有可能是“土城墙”。

1963年,月亮湾考古发掘人员正在整理陶片(三星堆博物馆 供图)

1985年,考古队在砖厂取土的“三星堆”断面上发掘,发现土堆中部也包含有陶片等,从而确认“三星堆”也是一段土城墙。

1989年、199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又在三星堆遗址东边的土城墙南端的狮子垴包包发掘。从墙体横断面考察,墙基宽约40米,顶部宽20米,由主城墙和内、外侧墙三部分组成,横断面下大上小呈梯形。夯土城墙中,还出土有长47厘米、宽36厘米、厚14厘米左右的土坯砖分段砌筑情况,也可能是填土垒筑过程中起挡土作用。

1963年冯汉骥教授(中)工作照(三星堆博物馆 供图)

城墙外侧还有较深的城壕,东城墙中部的2个缺口有可能就是原来的东城门。从城墙建筑规模、结构,也展示出古蜀国筑城的先进技术。

巍峨壮观的西城墙

1991年12月至1992年5月,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在进址西边的戴家梁子发掘,发现其梁埂结构与东城墙类似,墙体中也发现有土坯砖,确证其为西城墙。从整个墙体的厚度来看,与东城墙不相上下,城墙外侧也有城壕,南北两端被马牧河、鸭子河冲刷较多,按走向应在2000米以上,其中有马牧河沿南北向穿流,无墙地段也有可能是以此河为屏障。

西城墙现存长度仅600余米,其墙体高约5—6米,北端较高,被鸭子河水冲成陡峭的断面,耸立在鸭子河南岸,显得分外巍峨壮观。中部有一段墙体向东转折,与西城墙构成“丁”字形,此段墙体也有可能是早年与月亮湾城墙连接,后来被洪水冲断的遗迹。

三星堆遗址西城墙及城壕(三星堆博物馆官网)

在西城墙中部有两个宽约20米的缺口,发掘点在靠北的缺口间,发掘的断面附近有柱洞等建筑遗迹,很可能是原来的西城门。城外地势较低,有学者还认为西城墙内至月亮湾城墙之间有可能是一座较早的台城。

“龙背梁子”的南城墙

原来在“三星堆”本体发掘,得知其早年为一段城墙,按其位置在三星堆古城南边,称南城墙。后来,当地村民说南边还有一条“龙背梁子”,经三星堆遗址工作站站长陈德安前往调查,与东西面的土梁埂面貌迥然不同;这里见不到高耸横亘在地面的显著土梁埂,而是隐约起伏在耕地上呈断断续续的土埂。

据说,“龙背梁子”原来还是较高,20世纪60年代平整土地时,生产队组织社员挖掉。1994年10月至1995年3月,按地形在“龙背梁子”中部和两端先后选3个点试掘,不但发现夯土墙基,还发现在外侧也有城壕,终于确证为三星堆古城墙的又一处——南城墙。南城墙地面现存长度为1150米,按东西城墙走向推测,南城墙应在2000米以上,两端都有马牧河水潆绕,可能早已被洪水冲刷掉。现存南城墙基宽20余米,顶部宽10米以上,最高处近2米,看来不如东城墙规模大,也可能是在扩建古城时修筑,墙体中部隐约可见4个缺口,可能是早年的城门。

南城墙被考古发掘证实后,整个三星堆古城,现有面积应是3.5平方公里。据当地老年人说,古城北边20世纪70年代所修老河堤至今已被冲刷约二三十米,原三星堆古城将在4平方公里以上,远远超过河南郑州商城的规模。

月亮湾古城墙

月亮湾台地位于鸭子河南岸。最早的月亮湾台地位于三星堆古城中心,北面较宽,其边沿还在今鸭子河床中心。经过多年的鸭子河水冲刷,沿河一带的手工业作坊,早已被洪水冲毁,上吨重的未被洪水冲走的大玉料出土在鸭子河心。

20世纪60年代,鸭子河北岸太平乡为保护太平场不遭水患,在上游用竹垄垒筑支水堤后,河水就对着鸭子河南岸冲,真武村一带被洪水冲刷最厉害,近40年来鸭子河南岸又被冲毁不少。

上古时代,部族聚居都要选择地势较高、距水较近的地方,一般在适宜农耕灌溉、方便交通运输的沿河两岸。月亮湾位居古城中心,地势较高,南北有水环绕,作为古城堡是最佳选择。

经考古发掘证实,月亮湾台地东西两边都是城墙。1999年三星堆遗址工作站在月亮湾台地东部边沿发掘,发现南北走向的夯土城墙建筑,可以推测这一台地之所以形成弯月形状,也是一次特大洪水造成。因台地东边有比较牢固的夯土城墙,洪水将中部冲毁,东边的城墙未被水冲,形成尖角,呈弯月形台地。

月亮湾台地原本有一座古老的城堡。从月亮湾城墙已经发掘的横断面上,可以看出这一土城墙的建筑方法,与东城墙有主城墙和内外侧墙并有土坯砖的墙体结构不同,是从内向外呈斜坡状比较原始的垒土夯筑;从横断面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六七道斜坡状的夯土层面,城墙底宽40余米,顶宽20余米。由于台地边沿外低内高,现有城墙距地表高差为外5米内2.5米。月亮湾东边这段城墙长约650米,走向与西边的城墙基本平行。从西城墙中部呈“丁”字拐的一段城墙遗迹来看,南边很有可能原有城墙与之相连接,北边可能以鸭子河作屏障。这一推测若能成立,月亮湾古城就很有可能是三星堆古城西北角的小城堡。

1999—2000年,在月亮湾发掘中先后出土三星堆文化1—4期建筑基址20余处。平面呈长方形,分布密集,有2—3座、甚至7—8座房址相互叠压在一起。从基槽及柱洞考察,房屋面积有14—37平方米不等。在房屋遗迹周围发现9座竖穴土坑墓,墓坑狭小,仅能容身,多为小孩,均无随葬品,可能与建房奠基仪式有关,其时代均属三星堆一期。遗弃生活垃圾的灰坑中,有5个比较特殊,整坑的陶器或石器,摆放有序,其中一坑出土有石琮、石瑗、石璧等礼器残件,不排除是祭祀坑的可能,其时代属三星堆四期。月亮湾台地出土的陶器、玉石器及工具,1—4期均有,一期文化遗存较其他地点丰富,说明月亮湾台地可能是新石器时代一处使用较长的中心聚落址。

三星堆遗址西城墙及城壕(三星堆博物馆官网)

古蜀王朝在三星堆建都以后,月亮湾台地燕家院子一带处于古城中心,正在西泉坎至三星堆的中轴线上。月亮湾城墙也可能就作为宫殿区的宫城使用,1963年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组在燕家院子附近台地上发掘,出土有建筑基址,呈方形,从墙壁基槽中发现有木头压痕,可能是壁中所立木柱倒塌所致,应属木骨泥墙的房屋建筑结构。

在发掘探方中,还发现几处成片的砾石堆积层,上下铺垫有细砂,可能是建筑旁的散水。另外还发现附近有用红烧土块和小颗粒铺垫而成的红烧土硬面,似为房屋地面的一部分。在月亮湾台地勘探中,发现有长宽达60—70厘米的长方形柱穴遗迹成排分布,有可能是宫殿一类建筑基址。由此可知,月亮湾台地上的建筑结构,比三星堆遗址内所发现的其他建筑基址质量规格更高,当是古蜀王朝早年的宫殿建筑遗迹;月亮湾台地也应是后来三星堆古城极其重要的宫殿建筑区,其城墙很可能就作为三星堆古城外郭城内之宫城。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5期“聚焦三星堆”专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敖天照(广汉历史上第一位文物调查员,广汉市学者,文物研究与保护专家)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