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名人】刘文传 ‖ 清代绵州李氏:一门四进士 兄弟三翰林(下)

作者:刘文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12-31 15:07:15 浏览次数: 【字体:

清代绵州李氏

一门四进士 兄弟三翰林

(下)

刘文传

四、绵阳市安州区对李氏巨著《函海》进行了抢救性修复

2015年7月,安县(今安州)图书馆将找到的“镇馆之宝”《函海》缺失的《古今谚》一书修复完整,至此这套初刻于道光年间的古籍书,历时三年修复,终于集齐了全套160册。翻开修复后崭新的书页,纸张墨香间巴蜀的历史演变、风土人情一一浮现于眼前。绵州人李调元穷其一生编纂的《函海》,以一人之力,记巴蜀千载历史文化,此书成为了殿堂级的“巴蜀百科全书”。

(一)补《四库全书》之遗漏,著巴蜀千年百科全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清政府重修《永乐大典》,采集全国遗漏书籍,开办《四库全书》编订馆,从全国各地征求古籍善本达13000多种。当时李调元任翰林院监司徽辅,参与《四库全书》编纂工作。他利用这个机会,得以借观朝廷内府的藏书,并雇人抄录下很多罕见书籍,尤以巴蜀书籍为主。

为保存巴蜀之书,李调元将多年收集整理和记录的书籍编纂成册,取之为《函海》,并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刊行。《函海》规模浩大,共集图书160多种,合编为40函、852卷。内容涉及到魏晋六朝唐宋元明清等朝代,包括历史、考古、地理、农学、医学、文学、方言、音韵、民俗、姓氏、川剧、川菜等很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可以说《函海》就是清乾隆以前历代四川学人的专辑总和,堪称古代巴蜀文化的百科全书。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甚至赞曰:“童山集著山中业,函海书为海内宗。”《函海》的刊行,也使李调元成为学贯古今、博大精深的一代学者。

(二)道光年间原刻本是安县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据相关资料显示,乾隆年间的《函海》为首版,但此书现已不易见到。《中国丛书综录》只著录《函海》之嘉庆、道光、光绪三种版本。而现存于安州图书馆的这套《函海》,则为道光年间的原版本。

《函海》成书后,李调元离京回绵州,将此书带回老家。虽已成书,但是《函海》多次印刷和修改,加上嘉庆、道光、光绪各版本,在文字方面已经有所增加。清道光乙酉年(1825),李调元之子李朝夔再次对《函海》进行了增补。此版本在版刻上所下功夫较大,李朝夔以父亲初版《函海》为主,又收集父亲的遗著,使《函海》著述更加完备。这是《函海》版刻史上收书最多的一种。民国年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集成初编》以及台湾艺文印书馆出版的《百部丛书集成》,所收《函海》底本皆为道光版本。

《函海》在国内馆藏非常稀少,收集全本的仅有几家。目前珍藏于安州图书馆的《函海》就是原来藏于安县大沙村“李氏万卷楼”内的道光乙酉年刻印本。“安县图书馆现存有两万九千多册古籍,而《函海》当之无愧为‘镇馆之宝’”,安县图书馆馆长史荣说,从1927年建馆后,《函海》就已经在图书馆。据1938年4月图书馆书籍借阅目录显示,当时民众大量借阅该书。后来《函海》作为古籍书,不再对外借阅。由于各种外因,加之图书馆几度搬迁,《函海》损伤严重。

(三)百年古籍被破坏重新修复回原貌

斑驳的纸张,残破不堪的页码,断断续续的文字……这一切都昭示着《函海》历经沧桑。多次的搬迁以及时间的侵蚀,《函海》早已“伤痕累累”“面目全非”。当年供民众借阅的百科全书,已成了“文物”。相比其他文物,书籍的生命更脆弱、更容易破损。虫蛀、鼠啮、霉蚀、酸化、老化……使得这套百年古籍濒临消亡边缘。

为保护和传承这一文化瑰宝,按照“原书原貌”的要求,2012年初,安县图书馆将《函海》送到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进行修复。2013年春节前,先期修复完整100本,到当年底159本书修复完整,并送回安县图书馆。“蜀地气候湿润,加上古籍年代久远,整套书损伤的程度高达70%。”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主任彭德泉介绍说,《函海》的损伤程度多为二级、三级,修复难度系数相当大,修复方法主要是用纸张和糨糊手工修补,通常要经过揭、脱、补、托、裱、衬等二十多道工序。“整套书籍修复的页码超过一万多页,修复时间长,能够将这套《函海》成功修复,意义重大。不仅对于古籍修复界来说,更是对研究巴蜀文化、历史、社会等各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找到缺失《古今谚》集齐160册古籍

《函海》书名出自《汉书·叙传上》:“函之如海,养之如春”,寓意“如大海般包容万物,如大海般养育万物”。作为一部百科全书类的书籍,其内容包罗万千,几乎涵盖各行各业。在书中甚至还可找到大篇幅关于川剧、川菜的文字,李调元还因此被誉为“川剧之父”“川菜之父”。

安县图书馆虽然保存道光年间的版本,但由于两百多年的世事变迁以及各种原因的影响,《函海》一书并非是完整整套。

“图书馆这套书很长时间来只有159本,多年来的借阅以及图书馆的发展搬迁,缺失了一本《古今谚》,即专门介绍谚语方面的书,我们找了很久,都没能找到这本。”安县图书馆副馆长刘勇说,原本是修复图书馆保存的159本书,没想到还有意外的收获,找到了缺失的《古今谚》。

四川西部文献修复中心在修复《函海》过程中,通过多方查找,终于在雅安市图书馆找到了《古今谚》一书。随后安县图书馆将该书借出,进行修复,最终补齐了整套《函海》。通过修复与补充,160册书已完全找齐。古籍修复完后,史荣最担忧的是古籍的安全,“虽然修复完整,但毕竟是两百多年的古籍书,容易损伤,接下来图书馆将对《函海》进行重点保护,延长这套百科全书的寿命。”

总之,清代绵州李氏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于他们生平事迹及浩繁著述的深入研究,希望学界同仁共同努力,不断推出新成果。

(全文完)

上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名人】刘文传 ‖ 清代绵州李氏:一门四进士 兄弟三翰林(上)

【方志四川•历史名人】刘文传 ‖ 清代绵州李氏:一门四进士 兄弟三翰林(中)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文传(绵阳市地方史志学会常务理事,绵阳市欧阳修文化研究会理事长)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