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蜀戏冠天下?唐五代时期成都戏剧小史(上)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01-01 16:55:32 浏览次数: 【字体:

蜀戏冠天下?

唐五代时期成都戏剧小史(上)

我国戏剧具体形成于何时?过去,一直认定为始于宋代的南戏或元代的杂剧(如王国维著《宋元戏曲考》)。近40年来,经过许多戏剧史学者特别是任半塘先生的研究,发掘出大量的文献材料证明:到唐代,我国戏已有相当的广度和深度,而不是始于宋、元时期。

《宋元戏曲考》

唐代戏剧的形式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科白类,约占唐戏的一半,以参军戏为主体;二是歌舞类,为唐戏之本位,包括杂剧、歌舞讽刺剧、歌舞武打剧等;三是调弄类,包括猴戏、傀儡戏等。唐戏的内容丰富,价值很高,为后代戏剧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不可磨灭的基础。

成都的戏剧,在唐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任半塘先生在《唐戏弄》一书中,把唐、五代成都的地方戏剧评价为:“蜀戏冠天下”。当时的益州(今成都市)被列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而歌舞伎巧,盛过扬州(今江苏省扬州市)。成都虽地处西南,但与中原相比,战乱较少,相对安定;农业和工商业均较发达;城市繁荣;文学艺术兴盛;加之唐玄宗、僖宗两位皇帝皆曾逃难到过成都,带来不少乐工伎巧,促进了戏剧的发展,成都便成为全国戏剧最活跃的地区。

唐玄宗

一、歌舞讽刺剧

歌舞戏,是以歌舞为其主要伎艺的一种戏剧形式。到了唐代,歌舞戏已经成熟,形质兼至,盛行朝野。唐、五代的成都,歌舞戏显著进步,讽刺剧大为兴盛。别出心裁的讽刺歌剧《麦秀两岐》设计甚精,颇有新意。

《麦秀两岐》一剧演出的时间,是在梁太祖开平初(约公元907年),主要情节为拾麦与诉苦两部分,有歌有演,唱时有复杂表情,真境与戏境融为一体,表演出贫民拾麦之痛苦,声容相随,悲苦动人。令人惊喜的是,成都的优伶仅以远地寄来的曲调,在仓卒之间,竟能妥善地完成编剧、制辞、习歌、上演等全部过程。而且,此剧的讽刺性甚强。一方面,讥讽封舜卿的骄傲轻佻,将其所矜夸的“大朝音律”,作意外之表演,弄得他面如土色,惭愧无言;一方面讽刺朱梁王朝的无道。麦秀两歧之异,前人原意本系祥瑞之兆,而编剧者反其意而用之,取其所谓“大朝音律”,痛诉朱梁“效朝”民间的哀伤疾苦,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充分显示了成都艺人的本领远远高出同时期的其他地区的艺人。

南唐《韩熙载夜宴图》王屋山舞《绿腰》部分

二、歌舞武打戏

戏内演武打故事,开始见于五代;而有可查的记录,又在成都,这就是武技甚高的歌舞武打戏《灌口神队》。

《灌口神队》一剧的故事来源于民间,对后代的影响亦深。灌口神的服装仪仗,向来为五代时期蜀人所习知。《蜀祷杌》下卷记载:“(前蜀)乾德……二年(290),八月,(王)衍北巡。……旌旗戈甲,百里不绝,衍戎装,披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神’。”后来,宋、元、明代的杂剧中,均有《二郎神》曲或《二郎神》故事,很可是能本于五代剧《灌口神队》。川剧传统戏目有《拿孽龙》,也可能与《灌口神队》有密切关系。

唐代舞俑

三、以布景取胜的歌舞戏

唐、五代的歌舞剧,对布景已很重视,其效果最高而见于记载者,亦在成都。

前蜀王衍宫中颇有宫戏。《五代史记》卷二六《毛璋传》里说:毛璋“在华州(今陕西省华县),得魏王继岌伐蜀余资,即富而骄,益为淫侈。尝服赭袍,饮酒,使其所得蜀妓为王衍宫中之戏。”在王衍宫戏中,曾演出以布景取胜的歌舞戏《蓬莱采莲舞》。此戏有白,有歌,有舞,有主角;甚为奇妙的是,布景设水纹地衣,以机械表现波浪形象。在一千多年以前,成都歌舞戏的布景竟能在后台装置机械,鼓橐吹气,舞台上列管,引气于地衣之下,使作有规律之掀动,而成波浪之形。这些艺人的布景效果如此之高,实令人惊叹不已。

(参考文献:《志林大观》第8期)

(未完待续)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方志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