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刘文传 ‖ 清代绵州李氏:一门四进士 兄弟三翰林(中)
清代绵州李氏
一门四进士 兄弟三翰林
(中)
刘文传
三、绵州李氏著述
(一)李化楠著有《醒园录》二卷,《石亭诗集》十卷,《石亭文集》六卷。
《醒园录》共分上、下两卷,由其子李调元编刊成书。该书记录古代饮食、烹调技术等内容,计有烹调39种,酿造24种,糕点小吃24种,食品加工25种,饮料4种,食品保藏5种,总凡一百二十一种,一百四十九法。《醒园录》版本有清乾隆、道光、光绪间李调元《函海》本,1984年6月中国商业出版社《中国烹饪古籍丛刊》本。
李化楠还著有《李石亭诗集》,《中华古籍资源库》中有《李石亭诗集》清(1644—1911)刻本 5册,1函。
(二)李调元的著作很多,按杨懋修《李雨村先生年谱》统计,一共有130种。兹将其主要著述分年列出:
乾隆二十一年(1756)以前完成者:自刻《李太白集》。
乾隆二十八年(1763)以前完成者:辑《蜀雅》三十卷,《易传灯》四卷,《古文尚书》十卷,《程氏考古编》十卷,《敕文郑氏书说》一卷,《洪范统一》一卷,《孟子外书》四卷,《续孟子》二卷,附《伸蒙子》三卷,《大学旁注》一卷,《月令气候图说》一卷,《尚书古文考》一卷,《音辨》二卷,《左传事纬》四卷,《夏小正笺》一卷,《周礼摘笺》五卷,《仪礼古今考》二卷,《礼记补注》四卷,《易古文》二卷,《遗孟子》一卷,《十三经注疏锦字》四卷,《左传官名考》二卷,《春秋三传比》二卷,《蜀语》一卷,《蜀碑记》十卷,《中麓画品》一卷,《卍斋巢录》十卷,《博物要览》十二卷,《补刻金石存》十五卷,《通俗编》十五卷,《六书分毫》二卷,《古音合》三卷,《蔗尾丛谈》、《奇字名》十二卷,《四家选辑》十二卷,《制义科巢记方言藻》二卷,《墐户录》一卷,《醒园录》一卷。
乾隆三十二年(1767)以前完成者:《唐史论断》三卷,《藏海诗话》一卷,《山水纯秀全集》一卷,《月波洞中记》一卷,《蜀祷杌》二卷,《翼元》十二卷,《农书》三卷,《刍言》三卷,《常谈》一卷。
乾隆三十四年(1769)完成者:《江南余载》二卷,《江淮异人录》二卷,《青溪弄兵录》一卷,《张氏可书》一卷,《珍席放谈》二卷,《鹤山笔录》一卷,《建炎笔录》三卷,《辩诬录》一卷,附《采石瓜洲记》一卷,《家训笔录》一卷,《旧闻正误》四卷。
乾隆三十六年(1771)完成者:辑《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上、下共四十卷,《州县提纲》四卷,《诸蕃志》二卷,《省心杂言》一卷,《三国杂事》一卷,附《三国纪事》一卷,《五国故事》二卷,《东原录》一卷,《肯綮录》一卷,《燕魏杂记》一卷,《夹漈遗稿》三卷,《龙拿手鉴》三卷,《雪履斋笔记》一卷,《日闻录》一卷,《吴中旧事》一卷,《鸣鹤余音》一卷。
乾隆四十六年(1781)以前完成者:《世说新语旧注》一卷,《山海经补注》一卷,《庄子阙误》一卷,《林伐山》二十卷,《古隽》八卷,《谢华启秀》八卷,《哲匠金桴》五卷,《均藻》四卷,《谭苑醍醐》八卷,《转注古音略》五卷,附《古音后语、古音丛目》五卷,《古音猎要》五卷,《古音附录》一卷,《古音余》五卷,《奇字韵》五卷,《古音骈字》五卷,《古音复字》五卷,《希姓录》五卷,《墨池璅录》二卷,《法帖神品目》一卷,《金石古文》十四卷,《古文韵语》一卷,《风雅逸篇》十卷,《古今风谣》一卷,《古今谚》一卷,《丽情》一卷,《燃犀志》二卷,《异鱼图》六卷,《补刻全五代诗》一百卷,《翼庄》一卷,《古今同姓名录》二卷,《素履子》二卷,《说文篆韵谱》五卷,《古算经》一卷,《主客图》一卷,《苏氏演义》二卷,《淡墨录》十六卷,《出口程记》(乾隆四十六年奉旨观察承德府属当年秋谳,故有是作纪实)。
上述著作(尚未包括《童山文集》《童山诗集》),按类别划分,其中少量是对前人著述的整理,包括校刊、纂辑和刻印;大部分则是李调元多年苦心研究的成果。从内容看,包罗历史、考古、地理、文学、语言学、音韵学、金石学、书画、农学、姓氏学、民俗学等专门领域的研究成果。尽管涉猎范围广博,研究内容庞杂,但他始终以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精神从事编撰。他刊刻《李太白集》时才22岁,名儒袁守侗看了他写的序言后,认为其水平不在皇甫谧之下,说:“蜀坊无书,独此刻耳。”通过精卫填海般的努力,李调元终于完成了包括152种著述在内的学术总构——《函海》,并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全部刊行。
以上著述收入《函海》者凡四十四种。其中有《月令气候图说》一卷,《夏小正笺》一卷,《周礼摘笺》五卷,《仪礼古今考》二卷,《礼记补注》四卷,《易古文》三卷,《逸孟子》一卷,《十三经注疏锦字》四卷,《左传官名考》二卷,《春秋三传比》二卷,《蜀碑记补》十卷,《卐斋琐录》十卷,《诸家藏画簿》十卷,《南越笔记》十六卷,《赋话》十卷,《诗话》二卷,《词话》四卷,《曲话》二卷,《六书分毫》三卷,《古音合》二卷,《尾蔗丛谈》四卷,《奇字名》十三卷,《乐府侍儿小名》二卷《通诂》二卷,《勦说》四卷,《制义科琐记》四卷,《然犀志》二卷,《出口程记》一卷,《方言藻》二卷,《粤风》四卷,《蜀雅》二十卷,《全五代诗》九十卷,补刻十卷,《童山诗集》四十卷。
李调元被罢官后,回到家乡四川绵州罗江县南村坝(今安州区宝林镇),在其父亲李化楠修建的醒园(今罗江文星镇)居住期间,建楼一座,名曰“万卷楼”。该楼建于乾隆五十年(1785),楼四周“风景擅平泉之胜,背山临水,烟霞绘辋川之图,手栽竹木渐成林。”李调元以赞赏的心情将万卷楼所在园林取名为“醒园”,并赋诗:“醒园初筑亦悠然,地狭偏能结构坚。叠石为山全种竹,穿池引水半栽莲。拈花偶笑人称佛,戴笠行吟自谓仙。曾到名山游脚倦,此生只合老丹铅。”
李调元的万卷楼实际上是一座藏书达十万卷(省称“万卷”)的庞大书库,被时人称为“西川藏书第一家”。对此李调元有诗曰:“我家有楼东山北,万卷与山齐嵯峨。”这里藏书“分经、史、子、集四十橱,内多宋椠,抄本尤伙”。李调元每天“登楼校雠”,手不释卷。
当然,李调元万卷楼的那些宝贵藏书,是他和父亲李华楠两代人不辞辛劳、辗转购求的丰硕成果。父子两人爱书成癖,尤喜藏书,只要遇到前朝珍稀本、善本,不惜重金求购。李化楠在浙江、河北任知县、知府时,遍购古今珍贵书籍。李调元从浙江省亲返川,将父亲所购书籍船装航行数千里运回老家入库。李调元成年后,购买珍稀、善本书籍也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嗜好,在做官期间,“所得俸,悉以购书”。
李调元除了多年大量购买书籍外,藏书中还有不少系其手抄本。李调元有抄书之癖,凡家中所无之书,即借别人所藏图书抄写。他在作京官时曾如饥似渴地广抄大内藏书。其藏书中,“御库抄本,无一不备”。
自刊而藏,是李调元万卷楼藏书中的另一部分。他对刊刻前人著作极有兴趣,22岁时就自刻了绵州唐贤《李太白集》,以后几乎刻书不断。他的《函海》《续函海》《童山诗集》《童山文集》均有自刻本。
李调元万卷楼的珍贵藏书,是巴蜀大地文化史上的一座丰碑。这一巨大宝库,不料于嘉庆初年尽焚于匪患。这是绵州、四川乃至全国文化史上一个重大损失。原来在嘉庆初,四川白莲教起事,各地警报频传,社会混乱。嘉庆五年(1800),当李调元避乱成都时,万卷楼“忽被土贼所焚”。李调元归来后,但见平地瓦砾飞灰。他当时悲痛欲绝,“收灰烬瘗之”,并吟诗纪实:
不使坟埋骨,偏教冢藏书。焚如秦政虐,庄似陆浑居。
人火同宣谢,藜燃异石渠。不如竟烧我,留我待何如?
云绛楼成灰,天红瓦剩坯;半生经手写,一旦遂成灰。
獭祭从何检,尤杠漫逞才。读书无种子,一任化飞埃。
万卷楼被焚后,李调元“意忽忽不乐”,终在嘉庆八年(1803)一月,悲痛万分地离开了人世。
目前,绵阳市安州区图书馆还保存有一套完整的清道光版《函海》重刊本,该本2010 年由安州图书馆组织修复,共 40 函,852卷。2013 年,安州区又将清光绪钟登甲、乐道斋版李调元《函海》共40函点校重刊。现安州博物馆历史文化厅陈列有李氏“叔侄一门四进士,弟兄两院三翰林”,即李化楠、李调元、李鼎元、李骥元等人塑像简介资料。在安州区秀水镇李氏红酥传习所,有多尊李调元石雕像、李调元画像及石刻李调元诗碑等,为今人参观、了解和考察研究清朝蜀中一代文魁李调元及李氏家族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三)李鼎元的著述:李鼎元一生著述颇丰,然今只存诗集《师竹斋集》、日记散文《使琉球记》、学术著作《球雅》三部。
李鼎元一生仕途不顺,遂将满腹豪情壮志融入诗歌之中。李鼎元交友广泛,常与友人谈诗论文,游山玩水,与韩国诗人亦来往密切,与其兄李调元的诗歌传至朝鲜,在朝鲜诗坛刮起一股汉文诗创作之风。其诗歌创作师法少陵、东坡,却又自成风格,卓然名家,诗中多沉挚警拔之语,本性情哀乐之真,奉使诸作,奇逸诡丽,描摹异邦风俗,清新古朴。部分作品水平甚至超过李调元,放在整个清代诗坛亦不逊色。 李鼎元与朝鲜友人李德懋、柳得恭、朴齐家、李书九、朴长馣、蔡济恭、申纬、沈念祖、沈象奎父子、金正喜、徐滢修、洪万燮、洪箕燮兄弟等都有诗歌唱和往来。晚清绵州学者孙桐生在《国朝全蜀诗钞》中评价云:(李鼎元)“才笔谨严,风骨高峻。”“奉使(琉球)诸作,才气雄健豪迈,前无古人。即雨村(李调元)诗老,亦当退舍。诚然为西蜀一大宗也。”鼎元一生,“襟怀洒落,崇尚风节”。“务名义,敦气节”,善诗文,诗近苏轼、黄庭坚,代表作《师竹斋集》十四卷,存诗共计1184首。
《使琉球记》六卷,是李鼎元最为著名的著作。
2011年3月30日中新网报道:
中新网3月30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一册载有清朝嘉庆年间官员出海时经过钓鱼岛的书籍,将于本周六(4月2日)在香港拍卖。主办方表示,这本《使琉球记》撰述于清朝嘉庆年间,是相对较早记载与钓鱼岛有关的历史材料,可见钓鱼岛早已是中国领土一部分。
2011年3月29日,香港普艺拍卖展示拍卖品《使琉球记》,其中书中清晣可见“船申正见钓鱼台三峰……”等字(中新社 发 谭达明 摄)
主办此拍卖会的普艺拍卖公司负责人庄志岗表示,从一位收藏家征得一套“一八七七年至一八八九年上海申报馆印大清纪事线装书”,估价约5万港元至7万港元。
这套书一组共二十八种,记录了清朝期间的外交大事,内容多样,其中一册三卷的《使琉球记》,更载有官员经过海路出使琉球国时途经钓鱼岛的一幕。
庄志岗介绍,《使琉球记》由嘉庆时期官员李鼎元撰述,记述了官员白天坐船经过钓鱼岛附近时的情况。著者描述了钓鱼岛的地形,并以“水天一色”、“白鸟无数”、“舟平而驶”等说明当时天气晴明,以及记载出使人员进行“酬神祭海”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一路平安的场面。他表示,《使琉球记》的这段纪录,是相对较早有记载与钓鱼岛有关的历史材料,可见钓鱼台早已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四)李骥元主要著有《云栈诗稿》传世,书法以赵文敏为宗。
李骥元“性笃厚,学务根柢”,未成年即有文名,作文简古似韩柳,会试出纪晓岚门,纪谓其才学为同年进士之首。与兄鼎元时有“二难”之目,与从兄调元并称“绵州三李。”李昶《湖海诗传》言其“诗有奇气,亦有逸气。”如他的《得家书作》云:
羁人每恨得书难,比至书来不忍看。
已为家贫伤米贵,何堪岁暮惜衣单。
霜枯塞草山俱瘦,雨减汾河水正乾。
好挟太行云两片,相随征骑到长安。
《定兴道中遇张叔举翎检讨同年典试陕西回京》云:
父没不扶归,母老不侍旁。积此万古恨,饥驱游他乡。
南风蒸六月,客子汴梁歇。西风下太行,艰险磨瘦骨。
瘦骨不自恕,云飘海东去。回忆北堂萱,意马索难驭。
君归步金銮,天颜为之欢。愿一见吾母,言骥身平安。
家远知自爱,天寒知著裳。勿为游子念,倚闾朝暮望。
《赠何云峰》云:
去年残腊天雨霜,吾子墨缞登我堂。
踯躅哽咽声不扬,边尘染衣风透裳。
为言乃父殁异乡,仁宦致此心摧伤。
生前故交殁后忘,昔周人急今空囊。
剑关迢递秦陇长,丹旐何由归梓桑。
我方鼓缶歌悼亡,弦琴断绝难更张。
侧身三晋观乐阳,山魈啼泣魑魅狂。
何处招魂陈酒浆,束装无策心茫茫。
今兹垂柳复垂杨,安得送汝归金堂。
李氏一门四进士,三翰林,将清代绵州的科举和文化事业推向了一个高峰。
(未完待续)
上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名人】刘文传 ‖ 清代绵州李氏:一门四进士 兄弟三翰林(上)
方志四川 篆刻:殷智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文传
配图:方志四川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