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十一:新蜀国在越南冉冉升起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21 16:18:05 浏览次数:1145 【字体: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十一

新蜀国在越南冉冉升起

易旭东

秦人的强大,已超出“古成都人”的想象。

决战惨败。“蜀泮”带领残部,分两路辗转南迁。

一路,沿“灵关古道”,逃至今西昌和云南姚安,辗转南下入广西;一路,从宜宾经高县、筠连的“朱堤道”,进入云南,折向东入贵州,借道夜郎国,沿北盘江直去广东,进入交趾。

了如指掌。“蜀泮”与随从对“南方丝绸之路”与路线。

越南,取名“南越之南”。

古越南人两个脚趾相交,被称为“交趾”。

图片来源:看北朝网易号

纠缠千年的历史渊源。越南属百越的骆越之地,北起广西红水河流域,西起云贵高原东南部,东南至越南的红河流域。雄王貉龙君“神农氏”后代,泾阳王与洞庭君龙王之女所生之子。

越南官方史籍《大越史记全书》记载,早期越南由雄(或雒)王建立的文郎国开始。雄王有一个美艳公主,先世蜀王想要为王子娶为太子妃,雄王没有同意,导致富裕的古蜀国怨恨……

声东击西。秦军知之已晚。

神秘消失。“灵关古道”上,行色匆匆的迁徙队伍,3万军队、2万匠民,有忐忑不安的官吏,有专司祭祀的巫师,有负责筑城的工人,有制造青铜器的匠人,还有成都城逃出的百姓……

“古成都人”,穿着左衽的细苎麻布衣、丝衣,衣服上还绣有龙、云、人面、回字的图案,衣服袖口窄小,背面比正面长,像长着尾巴一样;梳着高高的椎型发髻,贵族还戴着莲花高冠。

在三足陶盉里,烹煮肉食。

用瓶形陶杯中,装盛酒浆。

把海贝作为财富的象征,作为法定货币进行买卖、收藏、陪葬。

对襟衣,军士中穿着较多的服式。

无领服装,对襟长袖服,窄袖长至腕部,无衣领,两襟相交露出颈部在前面成V字形,腰间系带两周。衣服上有明显凸出的纹饰,上身前后为云雷纹,两肘部为变形的夔龙纹。

军士不论拈弓射箭,还是持矟挥刀,都身心合一,得心应手,进退自如。

一组7个排列整齐,面目冷峻,骑马挥刀的军士,阴森恐怖。数以千计的重甲骑兵驰骋疆场,冲锋陷阵,有如决堤洪水,一泻千里,所向披靡,奋力劈杀。恐怖的血腥格杀战争场面。

沿着“藏羌彝走廊”,“古成都人”继续南迁。

沿途,“蜀泮”的背影几乎如影随行。荥经严道古城附近发现一批军事墓葬,出土棺盖蜀纹,大量典型的巴蜀式兵器,铜戈、铜矛、铜剑,上面雕刻着虎的头颅、蛇的尾巴。

荥经县严道古城遗址(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一种象形符号,一个符号就是一幅图画。

有完整的故事寓意,但不能作为文字连接起来解读。

图语刻在青铜器、印章上。

以近乎玄秘的方式,代代流传。

“古成都人”似乎想通过“巴蜀图语”,表达对古蜀先王的尊敬、怀念。成都三洞桥战国遗址出土的铜勺勺面上刻了五个巴蜀符图,上排是鸟文、鱼文,下排为龟文、心文。一处图语,似乎代表一位古蜀先王。鱼文,代指鱼凫;鸟文,代指杜宇;龟文,代指鳖灵;心文,如同虫状,疑为蚕丛。似乎在释说古蜀诸先王永远长寿,带有祈祷之意。

王字印章上的巴蜀图语(图片来源:雅安新闻网)

有些部落,定居大渡河以南、金沙江以北。

南方丝绸之路。商周年间,便已开通。出成都至雅安,越大相岭,至汉源,再逾小相岭,至泸沽、会理,经云南昆明、楚雄,至通海,循盘龙江(清水河),最后到达今越南北部。

大、小相岭以南,历来是“西南夷”部落地盘。

越西、西昌、盐源、昭觉、会理等地,沿途留下墓葬与青铜器。

失去记忆的尔苏人。在四川凉山的甘洛、越西、冕宁、木里,雅安的石棉、甘孜州的九龙等地,分布着一支迁徙而来,总数仅两万余人的族群——尔苏人。躲避战乱、屠杀,逃亡到深山,居住在凉山的甘洛、越西,雅安的石棉、汉源四个县,散落在“灵关古道”地区,史称“河道七场四十八堡”中的二十九个堡。还有4000人的族群在深山,与周围的仿佛格格不入。

尔苏人男子,普遍高大英挺,头发微卷,高鼻深目,脸部特征极似三星堆出土的铜人面具。尔苏妇女,多缠黑白布帕,用银泡点缀额前,服饰精美,刺绣水平极高。三星堆玉璋中,一些代表日月星崇拜和时辰的图形,在尔苏人的经卷图画文中也有出现。

尔苏女(图片来源:成都出发搜狐号)

不是藏族。甘洛县的尔苏人,古羌直系后裔,被秦军追驱至此。

“古成都人”与古蜀文明,一次有去无回的出访。

伴着凄婉悲凉的羌笛。

身后,隐约还能听到刀剑碰撞的声响、悠长的号角声。

“灵关古道”藏了多少秘密,至今无人能说清楚……

忍痛告别家国。

灵关古道青石板上的马蹄印,凹痕深陷,记载着历史的痕迹(图片来源:旅游四川)

王室贵族保护着“蜀泮”,按照老蜀王“秘制”的路线,向尚处于莽荒状态的中南半岛挺进。前往百越,与成都平原一样肥沃的平原,同祖同源,那里住有同为炎帝后裔部落的族群。

主要分三路向南迁移。

一路,沿府河(岷江)而下,先在成都平原边缘乐山盘桓,不愿走的伤兵、妇女就地留下。

这一路,吸引秦军主力部队,掩护其它两路。

一路,沿“灵关古道”经邛崃、汉源至今西昌,短暂休整,包揽散兵游勇,补足粮草,南渡金沙江而入姚州(今云南姚安),经今云南礼社江、元江,顺利进入交趾,盘占红河平原。

一路,沿青衣江、雅砻江南下,至宜宾、泸州等地入贵州,借道夜郎国入云南。云贵为楚国势力范围。稍得喘息,从滇池至文山,再沿泸江(盘龙江)上游,进入越南北部宣光地区。

雅砻江(图片来源:品鉴彭州)

以攻代守。从贵州、云南,再到桂西、桂中,艰苦跋涉,千里跃进。

“蜀泮”一面设法与秦军作战斗勇,一面沿途与土著部落周旋斗智,炼就聪明才智,与沿途许多部落联盟,被众多雒越部落推选为首领。加上沿途陆续加入的部落族人,带有10万之众。

由军人带领着的移民队伍。并非真正的军队。

时间不到两月,到了广州。

随军的匠民,各司其职,建临时行宫,同样时间不到两月,在泮溪建起了一座规划四正、街巷宽敞的微型城市。“泮溪”如常州武进的淹城,几层环水,有石兽两只,一只鹿,一只羊。

广州建城之始。

“泮溪湖”南部,用大公子“逢”之名,命为“逢源”。

休整几月。为进入“交趾”修养生息,恢复元气。

秦军闻讯,追杀“蜀泮”抵达广州。仍然是知之已晚。

抵达越南的时间在前315年末。

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土著部落政权“文郎国”。地处红河萦回贯注地带,每年雨季必汇为泽国,而潮水涨消,带来肥沃泥沙,宜于垦殖水稻,这里的西瓯、雒越两族也多以农业为生。

结绳记事。土地称“雒田”,百姓称“雒民”。

“雒”即“鸟”,有“雒田”即“鸟田”之说。

雒田在海边,田地的大小,依潮水的上下涨落而定。

文朗国以“东山文化”(清化省东山村遗址得名)为代表,以青铜鼓出名。

“蜀泮”与“古成都人”,再不是“得且住,为佳耳”的“小富即安”。在收服西瓯的良家女人后,常望着雒越的野玫瑰们发呆,血液里的创业基因、心中的扩疆大计,如火焰般燃烧。

地域逐渐扩展带给他们难言的幸福和快感。  

这种快感在与瓯雒的争斗中依旧得到延续。

“蜀泮”从11岁进入百越地区,逐渐收降当地的西瓯族,慢慢形成一个强大部落联盟,指挥数百次军事行动,身先士卒。经过40多年的历练,逐渐“独霸”红河三角洲,呼风唤雨……

红河三角洲(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南越、雒越、西瓯总兵力才5万人。

抵抗秦军后,仅有3万兵力。

古蜀国已历48000年,开明王已到十三世。

文明程度高,与秦国军队、百越部落长期战斗,沙场久经,作战经验丰富。

雒人经济文化长期处于射猎采集阶段,“射生为活,吞噬昆虫”,在曾经富裕、强大的古蜀国“蜀泮”军民面前,慢慢地丧失了赖以生存的平原土地,不得不迁徙到更加荒凉的山区。

《水经注》中写道:越南北部,“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随水上下。民垦食其田,谓之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铜印青绶”。

既无文字,也无政权,更无姓氏。

文郎国只是部落联盟,还没有达到国家的层面。“瓯雒”的“瓯”,指“西瓯”(今广西西南、越北的越族),“雒”指“雒越”(今越南西北,古百越族一支)。西瓯、雒越各部落的领袖。

文明与原始的碰撞,战争无可避免。

“废武备而不修,惟日事酒食为乐”。

自恃强勇。雄王不可一世,一如当年古蜀轻视秦军的真正战力。

前257年,雄王仍在美人醇酒中潇洒、倜傥,在正当壮年“蜀泮”的一声高呼“冲锋”中,文郎国灰飞烟灭。直到蜀军攻入,如梦初醒的雄王,吐血投井。

复兴“蜀国”。

“蜀泮”将西瓯、雒越两国合并,新建“瓯雒国”。

史称“安阳王”。《太平寰宇记》引《南越志》:“瓯雒国安阳王,巴蜀人也,姓蜀名泮。因先祖求雄王之女媚娘为婚,不许,怨之。泮欲成前志,兴兵攻雄王,灭文郎国,改曰瓯雒国。”

雄王子孙。越南官方史书采用的神话说法,最早的王朝是鸿庞氏,首位君主禄续,神农氏炎帝四世孙泾阳王,被封到南方的百越,娶“洞庭君龙王”之女,生“百粤之祖”的貉龙君。

长子称为“雄王”,继承王位,建立“文郎国”。追为国祖。

文郎国,传了十八世王,首都在今山岭地区的越溪,地形险要;瓯骆国,首都在今河内以北17公里的东英县境内,一马平川,二者相距颇远;雄王建立的文郎国都城,未见有城墙。

在《史记》中,安阳王的瓯骆国,司马迁称作“瓯骆”。

东汉班固的《汉书》中,也叫“瓯骆”。

越南京族(越族)、黎族、水族与老挝龙族的祖先。

越南京族(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建造首都“螺城”。

规模庞大、结构独特的军事防御工程。

重要“粮仓”。今河内和古螺城一带是平原地区,要站住脚,有效地抵御秦军,一定要有城墙的保护。“把成都搬到越南”,在像故乡成都平原一样肥沃的大平原上建立了国家。

冉冉升起。一个新的古蜀王国在交趾。

略显沧桑。“蜀泮”离开成都平原只有10岁,少年老成,如今已经59岁的安阳王,看不出君王的威严容颜,生存环境所迫,需要处心积虑的运用超常的智慧,才能挣扎出一片天地出来。

定都封溪。“安阳王”,“开明王”的同音异写。

“安阳”读音,在上古时期与“开明”相近。

封溪建城,费时九年。城曲缩如龟。在越南古籍《岭南摭怪•金龟传》中,记载古螺城:“筑城于越裳之地……其城延广千丈,盘旋如螺形,故曰螺城,又曰思龙城。”

城“随筑随崩”,便立坛斋戒,祈祷百神。一金龟出现,“助王筑城一月而就”,事与在前311年张仪筑成都城略同,俗称“龟城”。地形与方位格局与成都吻合,都适应地舆环境而建。

成都筑城传说的“越南版”。

如今,成都市中区青石桥地段,当年神龟殉难之地,青石桥古名叫“龟化桥”。

上世纪80年代成都青石桥(图片来自网络)

又一个三星堆、金沙村彷佛降临。

由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组成,共筑三重夯土城垣,城外有护城河,外城周长8公里,内城周长6.5公里,宫城周长1.65公里。古蜀文明的延续。

三星堆商城遗址面积26平方公里,成都商周遗址面积达15平方公里。

都大于中原同期城市。

古蜀的都城建设比中原地区发达,时间也比中原早。

到了汉代,从成都至交趾的水路交通,也很便利。

四川、云南和今越南北部,已有了经红河航道南北往来的水陆通道。《汉书•地理志》记载:“(西随)麋水西受徼外,东至麓泠入尚龙溪,过郡二,行千一百六里。”

内陆的西随水(云南金平北部一段红河)与交趾麓泠县接,许多支流入交趾郡尚龙溪,由红河口入北部湾,打通了内地与北部湾沿海的交通,为西汉更好地经营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00余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前期回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