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袁露 ‖ 透过古墓看长宁县双河古镇——周洪谟父母墓
2013年,明代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周洪谟的墓在宜宾白沙湾被发掘,引起轰动。但鲜为人知的是,周洪谟父母的墓地,都在长宁县双河古镇……
沿着双河城东外出三十里,山脉从阆池顶经庞家山一直绵延到桂兰村,周父永隆的墓就坐落在山的中段公路右侧,面对着绵延山脉,视野开阔地眺望着秀水青山。
周洪谟雕像(图片来自网络)
周永隆的一生颇为传奇,他生性淡泊浪漫,游历山水总会留下诗篇。古代读书人的理想多是光宗耀祖出入拜相,但他年轻时从不去参加科考。直到38岁那年,经长辈劝告,他觉得世代儒官的家声确实不应该在他手中埋没,以高龄考中秀才后,又以第十八名中举人,先后担任了长阳、松潘等地的儒学训导(教育局长)。56岁时,他梦见故乡双河镇西溪水逆流,赶往京城辞官想要落叶归根,于三月病逝于途中。
正统七年(1442)年,23岁的周洪谟扶灵回到长宁,将永隆公葬于双河城东三十里吉子岭,并在双河度过了一生中最为惬意的两年,留下了大量吟咏故乡的诗篇。
毫并不追逐功名富贵的周永隆,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四十年后,将因洪谟被追赠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他的墓地也在数代之后,成为乡人的许愿地。五百年来,永隆公的墓总会有方圆百里的人前来拜祭,时常残留着香烛的痕迹,这并非因为大家知道墓主人的身份,而是当地流传多年的传说,来到这所古墓前虔诚地许下心中的愿望,最后都会实现。
周洪谟故居遗址(图片来源:中新网)
沿双河城东外出两里,此处古地名叫香德池。山脉从阆池顶经珍珠山再到大水村,周洪谟母亲韩夫人的墓坐落在大水村一组的半山之间。成化八年(1472年),韩夫人去世,其时洪谟已官至四品,母亲韩氏被封为太恭人。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韩夫人善良慈悲,周洪谟任国子监祭酒时,她一再告诫洪谟不要随便罚人的月粮,更不要把贫困学生的月粮充公;在史馆工作时,她教导洪谟作为史官下笔一定要慎重,不能随便给人毁誉。在她以前,川南人对叔伯的称呼,是称呼名字再加上某叔父某伯父,她改为以排行来称,几叔父几伯父,这种称谓简单方便,一直沿用至今。
这座坐落于大水村的明代墓葬,当年的规模十分宏大,有大型的石牌坊,有绵延半山的墓道,有后来担任内阁首辅的商辂亲笔所写的墓志铭,墓道两侧有望柱,有守灵的石马,几乎占据了半座山,此处也因此得小地名石马湾。
嘉庆9年重修的周氏二世祖墓(图片来源:中新网)
双河人对家乡强烈的认同感非常罕见,古城的魅力也匪夷所思。宋代周惠,因为担任长宁军的知军(市长),把家从资阳搬到了双河;而明代李仕源,因为担任长宁州主簿(秘书长),从浙江慈溪搬到了双河。这两位在任职期满后并没有遵循古人叶落归根的传统回归故里,我不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他们之于长宁,仿佛是为了完成宿命的相遇,钟灵毓秀的山川、笔架文峰、宋代文庙,将和他们的血脉共同孕育封建时代整个川南地区唯有的两个榜眼:他们的后代,分别是明代礼部尚书周洪谟、翰林院学士李永通。
东溪之侧,古城怀古,怀古古城,历经千载的双河方圆百里的土地之下,掩埋着多少我们所不知道的金戈铁马,文采风流。山依旧,水依旧,过往千载的岁月和悲欢离合,恰似那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淯江水悠悠……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袁 露
供稿:长宁县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