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村落文化唱响古今——洪雅师道戏和谢家竹琴

来源: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发布时间:2020-06-15 15:28:18 浏览次数: 【字体:

 戏曲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剧种。眉山市洪雅县的师道戏传承自五千年华夏文明的民俗传统剧种——傩戏,已流传1400多年。原是祭神、祭祖、作斋、打蘸以驱邪祈福的祭祀仪式,由巫祝戴木制雕刻或纸制彩绘面具表演的宗教性舞蹈,后演变为娱乐性的表演形式。

 洪雅师道戏分为文坛和武坛。文坛被称为道士戏,主要为忌神斋醮,送死悼亡、续命祈福;武坛称为师公戏,侧重于驱邪除疫、替死还生。这种戏剧中渗透着人的情感,体现着人的意志,张扬着人的精神,涵盖了人类敬畏自然延伸忠孝的感恩情结。2012年,洪雅师道戏被列入第四批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洪雅县师道戏演出(图片来自网络)

 竹琴是一门古老的民间曲艺,源于商朝,后经数代民间艺人传承、演绎,后被称为竹琴。竹琴,又叫道琴,最初为道士们劝善说道、传播道教思想的一种辅助器具。相传在《八仙过海》里的张果老,身背的就是道琴。竹琴作为一种传统技艺,记录着昔日人们的生活故事,它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是人们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积淀而成的智慧结晶。光绪三十四年《叙永永宁县合志》中“又有一对云车扶,竹琴羌笛声调粗”,便是对竹琴的最早记载。

道琴艺人(图片来自网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