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六:夏桀隐居湔江河谷故地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03 15:23:17 浏览次数: 【字体: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六

夏桀隐居湔江河谷故地

易旭东

商王闻讯,发出“征蜀”的“伐岷山”令。

《竹书纪年》记载,夏桀“伐岷山”,称“岷山道”。秦时李冰守蜀,壅江作堋,多得湔氐之力,开建龙溪、娘子岭,通往冉駹的山道,又称“冉駹山道”,后人称“松茂古道”。

商朝与古蜀国怨恨再次加深……

“南巢”,禹夏在成都平原的老家、故地。

《尚书》记载:“成汤放桀于南巢。”

《竹书纪年》《淮南子》《帝王世纪》等文献说,夏桀带着妻妾主动逃至南巢之山。

“巢山”在哪里?

历代感念杜宇的诗词,至少有上百首之多。

李白、杜牧、李商隐、苏轼、黄庭坚等,都曾经感怀过。

曾任成都府安抚使参议等闲职,陆游在成都七年,常在“巢山”吟诗、垂钓、下棋……

写下《剑南诗稿》和《天彭牡丹谱》。

《剑南诗稿》中,有五首关于巢山的诗,即《巢山》二首和《山居》三首。

“晚造平淡”的田园诗作。

《巢山》诗说:“巢山避世纷,身隐万重云。”

《山居》诗说:“平生杜宇最相知,遗我巢山一段奇。”

吟咏的“巢山”,并非合肥巢县的巢山。

在《天彭牡丹谱》,陆游开篇就说:“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洛花见记于欧阳公者,天彭往往有之。”欧阳修记载的珍异品种不稀奇,成都彭州全部有。

成都官员,在彭州湔江河谷有山居别业。

“悔作东吴万里归”。陆游坚信自己“前生定蜀人”,称成都为“吾蜀”,希望在成都终老、长眠。以杜宇自比,也在湔江河谷“海窝子”修有“山居”,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

彭州至广汉一带的湔江,“成汤放桀于南巢”之地。离三星堆很近。

湔江(图片来自网络)

文献中记载的“南巢”,夏朝遗民迁徙到成都平原的聚居地。

夏王朝“南土”的毗邻区。“南土”,指今天南阳、江汉平原、鄂西北一带。据不完全统计,南阳目前已发现夏文化遗址8处,鄂西北和江汉平原发现夏文化遗址15处……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量绿松石,正是来自十堰、襄阳。

《烈女传》说:“汤遂放桀,与妾同舟,流于海,死于南巢之山。” 

夏桀“与妹喜及诸嬖妾同舟浮海,奔于南巢之山而死”。

妺喜真正地爱上夏桀,无法割舍,更难以放弃,选择陪伴夏桀走完人生最后的路。

跟随夏桀迁徙的夏朝遗民,也将中原的一些山名带入四川。

《史记》中,岷山皆作汶山。洛阳附近也有汶山。

《国语》说:“齐桓公伐楚,过汝河,望汶山。”钱穆说:“汶山,即岷山,在今鲁鲁山。”

熊耳山在洛阳南部,阿坝州的松潘也有熊耳山。

洛阳的洛河,古称雒水,三星堆旁的鸭子河,古名正是雒水。

khyung tshang,古代戎族对三星堆城的称呼,汉语直译,即为“雒邑”“老丘”。三星堆遗址所在地广汉,久有“雒城”之名。汉语中记载的“雒城”,在西汉时期即已存在。

三星堆一带的“洛”字,在《山海经》中已有记录。

《中次九经》说:“岷江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焉,东注于江。”

洛水,亦作雒水。《汉书•地理志》上,广汉郡雒县下条说:“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有工官。莽曰吾雒。”雒水,即今石亭江,与湔江、绵水同为沱江三大主源之一。

湔江,又称青白江,即今流经三星堆遗址旁的鸭子河,古称雁江。伊、雁二字,上古音为邻纽旁对转,音本相近。《国语》里的伊水,可视为今三星堆遗址旁鸭子河的古称。

广汉鸭子河(图片来自网络)

来自“洛阳”的“雒城”。当年,夏桀由洛阳迁湔江河谷故地时,看到三星堆一带的地形地貌与二里头斟鄩出奇的相似,就毫不犹豫地在这里建立了行宫。

史称“越南蜀朝”首都,称为“螺城”,螺字古音与“雒”亦颇相近。

按照《竹书纪年》等文献的记载,夏桀在位51年,以斟鄩为都31年,“流放南巢”20年。根据对甲骨文的释读,夏桀在湔江河谷的“南巢”生活的时间更长……

三星堆文明,在夏朝灭亡后出现。

金沙文明,在《竹书纪年》中,被称为“夏启杀益”。

在《左传》中,被称为“后杼复国”。

夏桀曾经与商王朝进行战争最频繁的国家。

“蜀夏同源”。

崛起的古蜀国,也是与商王朝军事摩擦最频繁的方国。

商朝地域非常广大,领土最大时,东北已达辽宁,西北进入黄土高原的渭水下游,南抵长江流域(武汉盘龙城),涵盖寒带、温带、亚热带等多种地带,高原、山地、平原等多种地貌。

商王朝的后半期,对古羌的战争之没有间断过。

国力强大。到武丁时期,镇服了少数近商居住的古羌,大多数仍不愿臣服。

甲骨文中,涉及“执俘”“获羌”记载,比较多。

既有在征伐诸羌时的俘虏,也有商的属国,还有与战争的各族抓来进献的俘虏。武丁却非常重视,从抓的俘虏都要挑选出古羌战俘,甚至专门组建了一支军团——“多马羌”。

除了“藏羌彝走廊”上的古蜀国外,“西北走廊”上古羌的势力也比较雄厚,占有千里之地,人口不少。不是所有都与商王朝为敌,记事刻辞中,也有古羌向商王朝进贡卜骨的记载。

武丁命令“多羌”去打猎,还占卜羌是否有灾祸,是否有死亡。马羌被武丁征伐过,后来臣服,从奴隶中选拔出来,因此有“命多马羌”和“多马羌臣”“小多马羌臣”的卜辞。

“多马羌臣”,管理马羌的官。

“小多马羌臣”,管理马羌的小官。

“蜀射蜀御”。商国派使者到古蜀国谈判,射手和驾车的驭手,居然都是“古成都人”。

“古成都人”多为古羌后裔,具有骑马的技能。

至少4000年以前,古蜀先民就骑马挥刀,驰骋疆场。

骑兵,陆战之王,最强大的兵种。

马,游牧世界革命性的一个交通工具。

草原世界的文化,可称“马的文化”。

马为游牧世界驯服的畜种。马的使用,游牧生活方式出现前就已开始,潜在力量的彻底发挥,前3000年后游牧部族的贡献。农耕部族国家的用马,都是先后从游牧部族学来……

游牧部族骑在马上作战,中国所称“骑射”。

古蜀战争舞台上耀眼明星。

机动性,骑兵最大的优势。冲锋排山倒海,气势宏大,步兵根本挡不住。持续作战能力强,善于长途奔袭,对后勤补给依赖性小,能连续作战,只要带少量补给,就能奔袭千里投入战斗。

安营扎寨。军营里帐篷林立,军旗飘扬。

强盛时期,衣冠楚楚,队列整齐,军旗飘舞,骑着高头大马,手握制式兵器。古蜀人挥动长鞭,驱赶满载货物的牛车,双手推动独轮车(俗称鸡公车)。一支强大的成建制的武装力量。

鸡公车(图片来自网路)

已经具备远距离、进攻型的作战能力。

历史性转变出现在周代。

位于大秦岭南的“蜀”,与大秦岭北的“周”发生紧密联系。

三星堆王朝解体,“古成都人”迁移过程中,“辫发”的一支族群迁到成都金沙,“笄发”的一支族群迁入陕西宝鸡,这就是周人。宝鸡的一些出土文物,证实了与古蜀国的亲密关系。

迁到金沙的“辫发”族群,开拓创新,奋发图强,重新建立一个堪与三星堆媲美的国度;远上陕南的“笄发”族群,命运多坷,在异国他乡,必须重新取得耕地、河流、青铜,甚至是强大的周王朝的信任。在渭水河畔,这群顽强的“古成都人”,建立了“弓鱼国”。

一个活在过去的“弓鱼国”。

陕西宝鸡弓鱼国墓地出土西周中早期玉器(图片来自网络)

对三星堆有着无限追忆、缅怀的王国。

“蜀周同源”。

中原已是周朝的天下,弓鱼国投靠周朝,册封诸侯,在寸土寸金的周畿获得一方蕞尔之地。西周年间,迎来一个风光的政治婚姻,王室重臣井伯之女井姬下嫁弓鱼伯。

婚姻带来的和平终究短暂,最终挡不住衰落的脚步。

西周穆王时,矢国逐渐强大。

弓鱼国被迫迁往渭水南岸茹家庄一带,依靠渭水天险与矢国周旋。弓鱼国墓地那个被缢死的古人,最后一位国王的骨架,在矢国势如破竹的军队面前,弓鱼国消亡。传说归于平静。

三星堆金杖上,雕刻着一张弓箭、一条鱼、一只鸟,鱼被弓箭贯穿而入,同样的图案,还出现在金沙金带上。金是古代重器,将图案刻在金器上,一定意味着战争、盟誓、迁徙等大事。

三星堆遗址出土金杖上的鱼与鸟形象(图片来自网络)

弓鱼文化,“三星堆文化”的一种不完全延续。

前1046年,杜宇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

在殷代甲骨文中有“蜀”称,“古成都人”协助周王讨纣作战。

“夏周同源”。

夏人周人同源,周人也来自成都平原。

文献记载,“周先祖从梁山止于岐下”。

周人也自称是“后稷”后代。

《山海经》记载,后稷(周始祖)“葬于都广之野”的成都平原。

“神主”,指宗庙中的前代国君的铸像。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中,共有各种青铜人像50多个,包括人头像、大型青铜立人像。实际上,都是夏代宗庙中的“神主”。

《左传》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一个城邑,有陈列前代国君铸像的宗庙是都城,没有,是一般城邑。汉代以降,“神主”用画像、书写先君名讳的牌位代替。

夏代是古羌人建立的国家,建立者大禹,父亲是鲧,爷爷是颛顼,颛顼的爷爷之是黄帝。面相有共同特点,有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有像大海一样的嘴,非常宽阔。

《史记》说,大禹“河目海口”。

夏朝王族的标准形象。

四尊人头像上,都贴有金箔,用黄金来表现除了眼睛、眉毛以外的脸上皮肤,“神主”的特殊身份。正是夏王朝的先祖,即黄帝、颛顼、昌意、鲧的“神主”

“神主”大禹,“东方巨人”。三星堆最大的青铜立人像,身高1米7左右,连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在国内出土的夏商周文物中,尚属首例。头顶花冠,河目海口,身躯瘦高,一袭长衫细布礼服,手臂和手粗大,两只手呈抱握状。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图片来自网络)

《论语》说:大禹“恶衣服而致美于黻冕,卑宫室而尽乎沟洫。”不讲究衣服,却追求礼服礼冠;不讲究宫室殿堂,却追求沟洫水利。

《说苑》说,大禹“衣裳细布”,礼服是华贵的丝绸细布所做。与青铜立人像表现的形象完全相同:两只手呈抱握状,一只手握的治水用的耒耜,另一是呈抱握形的手势,引导性动作。

在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大禹的形象正是一手执耒耜,一手作手势,与青铜像类似。

大禹的“神主”所握的耒耜,筒状包金箔的木耒耜,与大禹的“神主”同时出土,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黄金净重约0.5千克,目前解读为金杖。

大禹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神主”大禹,身躯瘦高,与文献记载的大禹身高相同。

《竹书纪年》说,大禹高“九尺九寸”。

同时代的尧舜,身高分别“七尺二寸”“六尺一寸”……

夏桀与商纣,夏朝与商朝的最后一位国君。

两人相似,好像商纣是夏桀复生。

两个朝代的灭亡,也是十分相似。

夏朝从大禹开始,共17代国君,历时400多年。商汤灭夏后商朝建立,传到商纣,被周武王所灭。大禹与商汤,都是有为的明君,后代夏桀和商纣王,传说却也都是有名的暴君。

周武王像(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修筑宫殿,夏桀作瑶台,商纣王作鹿台,寻欢作乐。

同样的商汤伐桀、武王伐纣。

商汤伐桀时,夏桀兵败而死。夏朝灭亡。

武王伐纣时,商纣王登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大禹兴于西羌,夏朝盛于河洛,夏人亡于东夷。

西兴东渐。大禹文化源头在西蜀,成功在河洛,东传江浙,甚至于日本。

大禹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秦人因征服巴蜀而兴,以巴蜀为基地统一中国;巴蜀汉中,成全刘邦而统一天下;赵匡胤征蜀以后,而统一长江流域。历史上,不少朝代是以巴蜀为开国基地,向东发展,统一全国。

大禹文化与古蜀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共同的血缘、族缘、业缘、水缘,相融互动,争奇斗艳、相得益彰。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00余万字 ,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一:汉中平原类同成都平原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二:展现“天府之国”底蕴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三:汶川起步最早“中国”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四:与商国结怨与周人同行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五:富裕古蜀国的顽强抵抗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