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七: “歌舞凌之”川剧起源

作者:易旭东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05 14:40:32 浏览次数:717 【字体: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七

 “歌舞凌之”川剧起源

易旭东

与时俱进。前1046年,古蜀文明再次跨出成都平原。

直接参与华夏文明建设。

中国历史上,“川军”又一次大规模出川。

继大禹带领古羌部落联盟出川,已经1100多年。

推翻商纣王的重要武装力量。

《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历数一同征伐殷商的国族,有“庸、蜀、羌、髳、微、卢、彭、濮人”,“蜀”排在第二。《华阳国志》记载:“周武王伐封,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

常璩所说的《尚书》,当指《牧誓》这篇。

不同于中原“华夏族”,被后人称为“蜀族”。

牧野之战,又称武王伐纣,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战争。

中国历史上鲜有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战役。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载:“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诸侯。”

前1048年,周武王曾观兵于孟津(今洛阳孟津),试探各诸侯国的态度、商纣王的反应。不少方国国君赶来,史称“六师”。都城朝歌(今河南淇县)空虚,给了周人创造历史的机会。

周武王亲率精锐,出兵东征。

联军东渡黄河,兼程北上,折而东行,在牧地誓师后,进至牧野。《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

大敌压境。商纣王骤闻,王朝主力军队却远在东夷作战,只得临时武装17万奴隶、俘虏,押使到牧野,仓促应战。《诗经•大明》 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

周军全是国内精锐部队,屡次参加周方国对外扩张战役,战斗经验丰富,改朝换代的兴奋精神,为士气注入“高昂”的强心剂。

经过长途跋涉,入境作战,疲惫。各诸侯部队,“各自为政,不听调遣”,注定其出工不出力的现实,一旦战场风向有变,墙头草般的反复变幻,容易产生引导战局走向的倒戈现象。

商方本土作战,士气不低,熟悉地形,便于发挥。只是部队多为临时征召,待刑的死囚犯、晃荡的无业游民、没地位的奴隶,充斥其间,稀释队伍本身应有的纯粹性。

周方有军队纯粹性的优势,有入境作战的劣势。

商方有队伍不纯的劣势,也有本土作战的优势。

牧野之战过程,简略得令人大跌眼镜。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载:“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心欲武王亟入。纣师皆倒兵以战,以开武王。武王驰之,纣兵皆崩畔纣。”临时拼凑而起的军队,在周人强势攻势下,土崩瓦解。

大势己去,无可奈何。

商纣王返回朝歌。

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

战争,血的鲜红。牧野之战,打得简单而激烈。

商纣王战败,也永远成了后人抹黑的对象。

《史记》记载,商的先祖契,与大禹是同时期的人。

契本是帝喾的妃子简狄所生,理论上是帝尧的兄弟。

帝尧时期,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

商族就此起源。

《尚书• 舜典》记载:“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

纣亡国灭,600年社稷毁于一旦。

溯回历史洪流,觅踪惊鸿一影。

夏朝,山河江泊经年祸乱,部落家国战乱不休,豪杰辈起,风云变幻。

万物初蒙,教化未始,至九鼎立、九州和,却又创造传承至今的文明。

一个正史上只留下“只言片语”的时代,书写在中国历史第一页的王朝,以星月为棋盘的时代,留下无数奇闻趣事、神话传说,世间繁乐掩盖所有浩劫与崛起,只余下“传奇”的颜色。

中华文明史不断溯源向上。

夏朝的有关史料和商朝的甲骨文中,保留了中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世界现存最早的记录。

干支纪日法,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创造的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2000年以上。

《春秋》记载,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

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比欧洲早600多年。

春秋时期的立法已经形成固定系统,基本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西方早160年。

丰富的天文记载。楚人甘德、魏人石申各写一部天文学著作,合称《甘石星经》。

夕阳笼罩下的“二里头”、晨光中誓师治水的“汶川之会”,历史的悠远与厚重在这片土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虽已经历数千年风风雨雨,依旧能感觉到古羌部落联盟数万人,从汶川出发,由西蜀向东,浩浩荡荡,迤迤逦逦……各行各业能工巧匠们,在二里头挥汗如雨的场景,静下心来,仿佛还可以看到成群的鳄鱼、孤独的大象。

古老的巨兽沿着河床闲逛,饥肠辘辘的夏民们,手持棍棒正在逼近。

在大象的悠闲之间,笼罩着末世的阴影,人类的文明却正在拉开新的序幕。

神秘王朝为中华文化留下的财富,永远不容忽视……

周王朝建立,定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

周武王追封父亲姬昌为文王,分封各路诸侯。

霸权之间的更替。周朝并没有完全消灭商朝,受降殷纣王的嫡系、太子武庚的部族,封在殷商故地的原址,分封周王室的管叔、蔡叔与附近驻军,以监视叛乱行为。仍是商朝的延续。

王族箕子不愿臣服于周,率领五千族人逃向燕地,进入河北,向更遥远的北方与东方,撤入辽东与朝鲜,随同带去诗书礼乐、医巫阴阳的学识和百工技艺。在前1120年,建立朝鲜国。

史称箕氏朝鲜。在大同江流域今平壤一带。

箕子东渡,中国海外开创国家的第一人。

一如前257年,古蜀王子“蜀泮”在越南复兴“蜀国”一样。

一场史诗性的迁徙。尽管已是840多年后。

“教以礼仪田蚕,又制八条之教”。箕子以礼仪为治国之本,以礼仪教化民众,纯化民风,组织民众修建都邑,颁布八条法令,将朝鲜带入有成文法的文明时代。被人称为“君子国”。

把古代朝鲜从野蛮带入文明。

箕子,本名胥余,商纣王的叔父,与微子、比干齐名,史称“殷末三仁”。

顺水推舟。周武王“因以朝鲜封之”,使周室又多一个藩国。

西汉初期,燕王卢绾部将卫满灭掉箕氏朝鲜。

箕子在高句丽、王氏高丽、李氏朝鲜等朝鲜王朝,都被奉为始祖、神祇。

“殷人东渡美洲论”。英国学者梅德赫斯特,在1846年翻译《尚书》时,注意到武王伐纣之时,可能有大批的殷人渡海逃亡,遇到到风暴后,泛海至美洲。

1968年,美国学者迈克尔•科在《美洲最初的文明》一书中,认为前1000年出现在中美洲的奥尔梅克文明与武王伐纣的时间吻合,奥尔梅克文明很有可能是中国传播过来。

在《史记》中,司马迁记载:“(纣)好酒淫乐……使师涓作新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

实为后世误解。无论是《殷本纪》《周本纪》,还是其他文献,都提到商纣王宫中的荒唐不羁。引入上古中亚地区的“株离之舞”,引入“胡人文化”目的,为改革营造社会氛围。

《甲骨文合集•630记载》:“癸酉卜,贞,多妣献小臣卅、小妾卅于帚。”

殷商的西部敌人中,有吐火罗人、白狄、义渠、犬戎等,来自中亚。之前,战俘一般用来殉葬,商纣王改革制度。俘虏而来的西土战俘,组织起来表演歌舞,代替原先的殉葬祭祀仪式。

统一祭祀。并非图谋一人享乐,而是为了统一天下。

将自己神化为与天帝等齐的神祗。信仰神灵的时代,祭祀是国家宗族延续的象征。殷商初期,也封了夏人后裔杞、缯两个国,继续祭祀祖先社稷。改革祭祀制度,“存其祀”自就消失。

行为超前,做法极端。

引发了贵族阶层的不安、四方诸侯的恐惧。

周武王举兵反叛时,八百诸侯反叛,纷纷起兵响应。

事实真相。颠覆人们往常的认知,令人不敢想象……

周朝结束野蛮,走向文明高峰。

取代商人成为天下共主,开始新一轮早期国家的演化。

开始实行分封制。礼乐文明的起源。

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先进的管理制度。

金文逐步发展成表意文字,中华文字系统的一次伟大变革。传统文化的精华,从“简单同一”,向“丰富多元”转化,为秦汉间学术文化从“多”到“一”的整合,奠定了广阔的基础。

金文“羊眉吐气”(图片来自网络)

前1044年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周公摄政,《书•大传》记:“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于成王。”完成了一个世界政治史上的奇迹,不仅成功实现周朝“以小治大”“以一治众”的目标,而且创造性地建立起一个“世界性”政治秩序,大治天下。

史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得民心者得天下”。商和周,完全不同的价值观。遇到天灾,周王的职责是“敬天保民”,天不可惩罚民,如果天怒、就惩罚本王。“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王的口头禅。

出现了中国最早的诗歌——《诗经》。

不仅歌颂帝王祭祀,更多的是凡人田间劳作、情爱故事。

整个世界范围内,同处战乱时期。

当人们用野蛮、粗劣刀剑相向时,战争迫使人类开始思考搭建良善社会。

前770年至前481年,东周的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得名“春秋”,后段因列国争战,称为“战国”。“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社会变革、文化转折时期。

东方西方的圣贤,横空出世。

人们开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世界。

夏商周三代,近两千年的文明积累,跃迁至文化的高级阶段。中国人被孔子的哲学义理连接,没有出现过大规模感化人心、颠覆王朝的宗教,更没有西方历史上血腥尖锐的宗教对立……

在前一年,周王册封杜宇为蜀王,准予建都立国。

史称“望帝”,号“蜀”。

杜宇执政时期,正是商王朝接近灭亡之时。

几百年来就与商朝不合,古蜀国参加讨伐纣王的会盟,在伐纣的洪流中勇往直前。

连绵淫雨中,“前歌后舞,凫噪欢呼”。

古蜀军队,“以战死为吉利,病终为不祥”,骁勇善战,战斗力最强,“前歌后舞”对商纣军队“歌舞凌之”,一种鼓噪夸张、类似歌舞的战斗方式,而非以艺术和审美为目的的歌舞。

大战前夕,士兵通宵载歌载舞,等待拂晓;大战冲锋时,伴随着舞蹈和歌曲,一边舞刀弄枪,一边发出吼叫,悠长宛转的嚎叫增添军威,用请神明附体的舞蹈仪式来增添勇气,制造出紧张恐怖的气氛,然后向敌军战阵中冲去。

嚎叫与怪异的舞蹈,对敌人的一种威慑。

本质上,一种激励士气、恫吓敌人的战前准备,只是动作较为夸张,声音较为喧嚣,不熟悉这种习俗和文化的人,就会认为这是在战阵前歌舞。这,应该是川剧的起源。

到了春秋前期,由采集文化转为农耕文化。

杜宇王朝空前发展、强大。

扩张野心强烈,频频用兵。

疆界,“东接于巴,南接于越,北与秦分,西奄峨皤”。

在《蜀都赋》中,左思把成都之门,延伸到玉垒(四川汶川与茂县交界的九顶山)、灵关(四川宝兴、天全一带)一带,“廓灵关以为门,包玉垒而为宇”。《华阳国志》中,更是把成都描述得四至完备:北以汉中褒斜谷为前门,中间以玉垒山、峨眉山为城郭,西部以汶川、茂县盆地为牧场,南部以云南、贵州的南中地区作为苑囿,城前以岷江、渠江等为池沼。

成都城之门的边缘,在“古成都人”能够企及的地点。像一个诺大的摇篮,边缘延伸、排列,秦岭、大巴山、巫山、乌蒙山、峨眉山、邛崃山等,摇篮的轴心是成都平原。

“立宗庙,以酒为醴,乐曰荆,人尚赤”。

群雄之中,开明王不愿以“夷狄”身份出现。

用正统的“黄帝后裔”之名,与众王平起平坐。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00余万字 ,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前期回顾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一:汉中平原类同成都平原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二:展现“天府之国”底蕴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三:汶川起步最早“中国”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四:与商国结怨与周人同行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五:富裕古蜀国的顽强抵抗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六:夏桀隐居湔江河谷故地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张亚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