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中国历史上的党争之祸

作者:罗一洋 发布时间:2015-02-27 08:28:20 浏览次数:3381 【字体:

 先秦至清末,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多次影响深远的朋党现象。历朝历代党派与党派之间、党派与皇权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权力斗争,从一个独特角度揭示了中国各个王朝的盛衰规律,惊心动魄地展示了制度压抑下人性的挣扎和扭曲。
牛李党争
牛李党争,是中国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也称“朋党之争”。“牛党”是指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官僚集团;“李党”是指以李德裕为首的官僚集团。牛党大多是科举出身,属于庶族地主,门第卑微,靠寒窗苦读考取进士,获得官职。李党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门第显赫,往往依靠父祖的高官地位而进入官场,称为“门荫”出身。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高官争权的现象,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
政治上,唐后期,则天朝的高压政策使“民主”制度一度受损,在皇族与戚族之间发生了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官僚集团内部的矛盾也日趋激化。至天宝年间,玄宗的进取精神减退,一味追求享乐,荒淫无度,又沉溺于道教与佛教之中,于是出现了李林甫一人“独裁”的局面。太宗时的“民主”遗风进一步丧失。这就为以后牛李党争提供了前提。
经济上,唐朝繁荣的商品经济,造就出一批精于经营、善于理财之人。这些人因替平定安史之乱积极筹措了巨额军费而势力膨胀;同时,唐太宗时“民主”遗风的丧失使个人争权夺势斗争肆无忌惮,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个人权势更加膨涨,更加冲撞激烈,对牛李党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军事上,玄宗天宝初年,为防御周边国家的进攻,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设置了十几个节度使或经略使。起初,中央对节度使的选派还很慎重,多用文官并定期轮换。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官署逐渐失去对节度使的控制。最后整个官场成为官僚、宦官、藩镇将领的争权夺利的竞技场。藩镇割据势力与中央政权的矛盾就成为牛李党争的重要条件之一。
宫庭方面,唐宦官势力的膨涨,侵害了官僚集团的利益,于是官僚集团便与宦官集团展开了一场争权夺利的斗争。牛李两党背后都有宦官在支持。所以,牛李党争是宦官权势之争的一种表现,宦官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则是牛李党争的总后台。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朝廷以“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举人。牛僧孺﹑皇甫湜﹑李宗闵三人对策时痛诋时政,被考官评为上第,请予优叙。当时宰相李吉甫(德裕之父)大为不满,向宪宗陈诉,并称他们与考官有私。宪宗听信李吉甫的话,将考官免职贬官,牛僧孺等三人也不予重用。事后颇有人上疏为牛僧孺等鸣不平,指责李吉甫忌贤抑才,形成舆论压力。宪宗又于同年出李吉甫为淮南节度使,初步形成两派对立的形势。元和年间两派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宰相李吉甫﹑武元衡﹑裴度等主张武力平叛;另一派宰相李绛﹑韦贯之﹑李逢吉主张安抚妥协。由于宪宗和当权宦官吐突承璀支持前者,因此元和年间主战派得势,反对派则利用舆论与之抗衡。李吉甫死后,主战派的中心人物是裴度,反对派的中心人物是李逢吉。当时牛僧孺﹑李宗闵和李德裕都还在朝外为官,地位也不高,对朝内政争影响不大。而在朝两派的争论还以政见为主,派系私利的性质不明显,故元和年间只是党争的酝酿时期。
长庆元年(821),礼部侍郎钱徽主持进士科考试,右补阙杨汝士为考官。中书舍人李宗闵之婿苏巢﹑杨汝士之弟殷士及宰相裴度之子裴譔等登第。前宰相段文昌向穆宗奏称礼部贡举不公,录取都是通过“关节”。穆宗询问翰林学士李德裕﹑元稹﹑李绅,皆说段文昌所揭发是实情。穆宗派人复试,结果原榜十四人中,仅三人勉强及第,钱徽﹑李宗闵﹑杨汝士都因此被贬官。于是,李﹑杨等大为怀恨,从此“德裕﹑宗闵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双方各从派系私利出发,互相排斥。
此后在穆宗﹑敬宗﹑文宗三朝,除去大和九年(835)甘露之变前夕,牛李两党都被当时掌权的李训﹑郑注排斥朝外,大体上是两党交替进退,一党在朝,便排斥对方为外任。开成五年(840),文宗死,牛党和他们依靠的宦官所支持的继承人未能继位,另一派宦官拥立唐武宗即位,牛党失势。李德裕自淮南节度使入为宰相,开始了李党独掌朝政的时期。牛党被排斥出朝廷之外,其领袖牛僧孺﹑李宗闵虽然早已身在外地,也被贬职流放。李德裕虽有政绩,但其独断专行﹑排斥异己的作风不但为反对派所憎恨,也为宦官所不满。会昌六年(846)宣宗即位,即贬之外任,李党纷纷被斥。牛党的令狐绹﹑崔铉﹑魏扶相继入相,牛僧孺﹑李宗闵也被召还朝(李宗闵不及还朝即死)。李德裕被贬为崖州(今海南岛琼山东南)司户,死于贬所。牛李两党之争终于以牛党获胜结束。
牛李党争对唐代政局有一定的影响,这场统治阶级内部的宗派斗争,导致社会各种矛盾也开始趋于尖锐化,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蜀洛朔党争
宋元丰八年(1085)三月,神宗病逝,哲宗即位,司马光执政,几尽罢新法。而以司马光为首的反变法派,是由多种政治力量暂时结合而成,如洛蜀朔三党,对政事的看法和主张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只是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走到了一起,在维护新法的王安石一派被驱除出朝廷后,他们便不能相安于一朝,内部掀起了具有地方色彩的派别斗争,这就是“蜀洛朔党争”。
洛阳人程颐以布衣之士为司马光﹑吕公着汲引至政府,并以崇政殿说书之职担任宋哲宗的老师,对这个十岁的小皇帝,程颐“每以师道自居”,除灌输儒家正统思想,还要小皇帝不近酒色,连司马光等也觉得未免过分。司马光死后,朝臣们藉朝贺大赦的机会,去吊唁司马光。程颐认为不可,说:“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哪能“贺赦才了”就去吊祭﹗人们不同意这种迂腐之论,而苏轼讥笑说:此是枉死市上叔孙通制订的礼,而不是孔夫子的礼。众人无不哄然。程颐的弟子朱光庭﹑贾易等所谓洛党,借口苏轼在策问中提出效法“仁祖之忠厚”则官吏们偷惰不振,效法“神考之励精”又使官吏们流于苛刻,藉以攻击苏轼诬蔑宋仁宗赵祯不如汉文帝刘恒﹑宋神宗赵顼不如汉宣帝刘询,应予治罪。蜀人吕陶﹑上官均亦即所谓蜀党,不肯坐视苏轼所受排击,上章论列朱光庭借机为程颐泄私忿。无所偏袒的范纯仁也觉得朱光庭的奏章太过分;而侧身于朔党的王岩叟则支持程颐。洛党和蜀党积不相能的结果,苏轼离开了政府,程颐也罢崇政殿说书。两党两败俱伤,以刘挚﹑梁焘等北方人为首的朔党控制了政府,成为司马光保守派的真正继承者。随后,朔党又同吕大防发生矛盾,权势之争,愈演愈烈,而一些投机分子如杨畏之流又交斗其间,政治局面更加混乱,最后经受不起以章惇为首的变法派打击,完全垮台。
东林党争
东林党争是指明末东林党与阉党以及其他派别之间的斗争,东林党是明末以江南士人为主的政治集团。在东林党外,还有浙党、齐党、楚党、昆党、宣党等,东林党争几乎是东林党与全国朋党集团之争。
从万历时代的国本之争、明末三案、京察之争,就有东林党争的影子。万历三十二年(1604),吏部郎中顾宪成因为得罪了皇帝而被革职,他与高攀龙、钱一本等在家乡无锡东林书院讲课,“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渐渐形成了一个在野集团,被称为“东林党”,他们主张开放言路、实行改良时政等意见,得到广泛支持,同时遭到朝臣、宦官的激烈反对。同时期的浙江宁波人沈一贯纠集在京的浙江籍官僚,结成东林党的反对派,被称作“浙党”,以官应震、吴亮嗣为主的楚党和山东的齐党皆依附于浙党,合称“齐楚浙党”,其它以地缘关系结成的党派还有宣党和昆党。宣党、昆党、楚党、齐党、浙党与东林党人相互攻击,“东林党争”绵延数十年,几无宁日。
万历二十一年(1593)三月由吏部尚书孙鑨、左都御史李世达和考功司郎中赵南星主持的癸巳京察,臣僚乘机徇私毁誉,结援同党,有大批的大臣被罢免,吏部文选郎吕胤昌、给事中王三余,均被斥黜,引起轩然大波。事后言官又劾论吏部稽勋司员外郎虞淳熙、兵部职方郎中杨于庭、主事袁黄。至万历三十三年(1605)东林党人杨时乔与左都御史温纯主持乙巳京察,期间爆发了“伪楚王案”,形成沈一贯与沈鲤两大集团的斗争,沈鲤借机贬谪浙党官员给事中钱梦皋、钟兆斗及御史张似渠、于永清,沈一贯则称病闭门家居,最后内阁只剩朱赓一人。
万历三十九年(1611)辛亥京察,由年届八十的吏部尚书孙丕扬主持,徐绍吉、周永春等策划倾覆东林,被吏部右御郎王图制止。这时期朝廷的党争形成南党和北党之争,互相攻击。日后阁部大臣,长久缺员,万历帝亦置之不理,吏部尚书孙丕扬曾推荐沈鲤、郭正域、顾宪成、赵南星、高攀龙等,神宗一概不理。
万历四十五年(1617)浙党吏部尚书郑继之主持丁巳京察,是神宗朝最后一次京察,齐(亓诗教、周永春)、楚(官应震、吴亮嗣)、浙(姚允文、刘廷元)三党大肆斥逐东林党人。至此朋党之争,愈演愈烈。
泰昌元年(1620)的移宫案中,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拥立太子朱由校继位有功,赵南星、高攀龙、顾大章、夏嘉遇、周宗建等重新启用。天启三年(1623),东林党人主京察,又逐齐楚浙党,明末考核京官的制度成为党争的工具。
天启三年(1623)京察,赵南星掌吏部,力斥浙党、齐党、宣党等三党官员亓诗教、赵兴邦、官应震、吴亮嗣等“先朝结党乱政”,议当罢黜。
明熹宗时,政治极度腐败,许多东林人物被迫害致死,朝野忠良尽去,还殃及边防将帅。明思宗继位后,对东林党的迫害才告停止,东林党在崇祯初年暂时抬头,袁崇焕被处斩后,东林党的声势又告衰落,皇帝最后只能信任宦官,阉党势力复起。
明万历朱翊钧因为立储一事与大臣反复较量,最终虽屈服于众意,竟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深居后宫不问国事达三十年之久。期间,朝政为东林人把持,齐楚浙党一时走投无路,大多投靠魏忠贤门下。魏忠贤的助手魏广微之父魏允贞生前和赵南星、顾宪成是好友。魏广微当了大学士后,以子侄辈的礼数三次登门拜访,赵南星硬是闭门不纳,逢人便说“见泉无子”,魏广微深恨不已,怂恿魏忠贤残酷镇压东林党人。
东林党与阉党之争,一直延续到南明时期。阮大铖打击东林党人向来不遗余力,当时史可法与东林党人力主拥立潞王,马士英却抢先拥立福王。史可法在东林党与阉党之间两难。《桃花扇》记载阮大铖刻意逢迎复社的吴应箕、沈昆铜、沈眉生等人,结果反被责打一顿,后来阮成为南明重臣,立刻展开报复行动。
永历朝又有所谓吴楚党争,是瞿式耜与广东军阀李成栋、广西军阀庆国公陈邦博之间的斗争。吴楚党争使得南明与大顺军、大西军的战力始终无法整合,最后亡于清军之手。
到了清初,还隐有明末党争的阴影,如顺治时期冯诠(原是依附魏忠贤的阉党)与陈名夏(东林党之后)的北党与南党之争。清初大量引用明朝旧宦,明末党争的弊端在清初政局立即反映,顺治二年(1645)七月,浙江御史吴达上疏弹劾阉党余孽冯铨及其党羽孙之獬等,给事中许作梅、庄宪祖等纷纷上疏支持吴达。多尔衮最初未表态,终于决定支持冯铨一派,公开申斥龚鼎孳,并将李森先革职。孙之獬也被革职,永不叙用。
帝党后党之争
一八九四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战争发生时,清朝统治者围绕主战与主和,展开了激烈的帝后党争。朝廷的许多官僚从各自利益出发,分别集中于慈禧与光绪的周围相互攻讦,争斗不已。后党以顽固派为骨干,内有李莲英,外有奕訢、孙毓汶等;洋务派头子李鸿章也倾向后党,他权力很大,一人独当军事外交之冲。帝党的中坚是翁同和,他既是光绪的师傅,又是户部尚书;文廷式、志锐、张謇等号称清流的人物,也属帝党。他们是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对形势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因而对外反对列强蚕食,对内主张革新政治。但他们大多没有实权,只是对慈禧的内外政策深为不满,支持光绪掌握政权。
面对日本猖狂的战争挑衅,帝后党态度迥然不相同。帝党主张“有争无让,事在不疑。”光绪接连发布上谕,要北洋“厚集兵力”“不可意存轻视”。而后党所担心的是战争会削弱他们的最高统治地位和军事实力,慈禧更害怕战争会冲击她的万寿庆典。因而她极力反对抗战,支持李鸿章屈辱求和。而李鸿章则被侵略者的炮火吓得如同惊弓之鸟,更忧虑战争会削弱淮军和北洋海军,造成自己地位下降,因此力主避战求和,要前线清军“静守勿动”,等着挨打。后党的阻挠措施让光绪帝在清统治集团中陷入孤立地位,新旧势力的斗争达到极为尖锐的程度。
清末以慈禧为首的“后党”,始终把持朝政,掌握着清王朝的大权,为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他们甘心逢迎外国侵略者,不惜卖国求荣。而帝党的变法措施,势必触犯后党的利益,变法失败也就成为了必然结局。同时,清政府上层的帝后党争及其结局,也成了导致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战败的重要原因。

      (本刊摘编。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历代党争史》,王桐龄编著)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