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重桑海 潜闭琴书——浣云公李镛逸事
□ 李斧
李镛,号浣云,虽然生于四川,但因籍贯浙江嘉兴,按清制不得在四川科考。所以只能在故乡嘉兴捐得监生,候选县丞、候补知县出身。历任南部、宜宾、南溪知县。其中在南溪前后两任、将近十年。这在当时候补官员多如牛毛、知县通常只任一两年的常例下,也算是破格了。卸任后回成都定居。关于他的生平,其三子李道洋曾著《先府君行略》,惜佚已久。这里只讲述他的几个小故事。
表彰孝道
光绪十九年(1893),李镛在南溪任上,所辖李庄镇出了一件事:某左姓青年外出谋生,染病亡故。所剩一弱妻、一婴孩、一老母在家。媳罗氏忍痛含悲百般照顾眼瞎身病、卧床不起的老母,并分出自己哺育婴孩的乳汁喂婆婆,一时传为美谈。后来,罗氏因在火灾中舍身救婆婆被房梁塌垮压倒烧死。其事迹被赞为“以奶乳姑”“以身殉姑”(旧时文言称公婆为舅姑或翁姑)。知县李镛奏请朝廷旌表,却惹来秀才的风言风语:既是善举,何无善报?致使这义妇坊的正联无人敢写。
李镛找到了此时从资州回乡探亲的名士包汝谐。包汝谐应李镛之邀,疾书一联:
孝道达重泉,乳姑而生,卫姑而死;
天经昭一炬,烬妇之骨,旌妇之心。
于是李镛就把包汝谐这幅名联用在李庄镇会光寺左罗氏坊了。
这个故事原见于1985年的《龙门阵》杂志。查民国《南溪县志》,罗氏乃左世洪(又作“鸿”)妻。县志中并无左在外出中死去和“以奶乳姑”的记载,只载“姑杨氏老且病,日卧床褥。妇入门,奉事维谨”。而且“以身殉姑”发生在同治十三年九月(见《舆地》和《列女》),远在李镛就职南溪十余年前。不过县志上也是一笔糊涂帐,经考证,这段历史脉络应该是:火灾发生于同治十三年(1874),左罗氏“始以身负姑,继以臂挡火”,殒年二十一岁。由于无谓的争议,此事被搁置。光绪十二年(1886)后才由新令李镛详请旌表,继而筹资;十八年(1892)建坊,十九年(1893)落成。李镛邀请当时南溪本土最有名望的儒学大师包汝谐为左罗氏撰联,从而巧妙化解争议,进而详请旌表建坊,确实是这段历史中的亮点。
兴办教育
兴办教育的资金,长期以来除了府县学师能从财政“养廉奉银”中得到少量拨款外,主要经费来自各种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千奇百怪。致使“贫士以为诟病,师儒因之失尊,川中官绅久知其弊”。光绪十六年(1890)南溪知县李镛奉上宪札饬,实行改革,举办学田。他召开“县人会议”,借鉴“邻封江安和富顺两县办法,按租稳捐谷折银呈檄”,明确规定本县居民“止捐一次,后不再收”;外地“寄籍外籍(或)无业官绅商贾自愿捐者,又添收猪釐,每支百文。一矣置业,租息数用,即行停止”;随即在十多个乡镇设置公业学田。从此教育经费来源稳定,局面一改。
经费解决后,师资人才是关键。南溪自古人杰地灵,晚清名家甚多。除了包汝谐一族昆仲数人外,还有其师曾壁光一族。曾氏最出名当是曾鹤龄,曾在户部郎中任上对晚清发出“安不忘危,外宁内忧”的呐喊之声;名士陈科殿“少工制艺,才思敏捷。每制文周,庭行三百步,操笔立成”,乡试中举后“七赴礼闱不第”,仍课徒作文,努力不懈,为人清高耿直。李镛对其十分重视,全力延揽不果。“李镛幕友盛(《县志》原文误做胜)伯庚语人曰:县尊以礼为罗,罗南士(南溪名士之简称)几罄。惟陈君清介拔俗,如云间翔鹤,非俗网所能罥罣也。”这也是一段趣事。
李镛任职期间南溪学子表现不凡,其中曾继光先中解元(乡试第一),继中进士。他是南溪光绪年间高中的唯一进士。
广集字画
李镛一生喜好字画,收藏甚丰,其中包括大量名画。李镛藏有一本12开大的石涛花卉册页[石涛(1642-约1707),法名原济(又作元济),字石涛,又号苦瓜和尚,被誉为中国画一代宗师],价值不菲,爱不释手。民国初年被四川大军阀王瓒绪以大洋五千块强行买去,后来被四川维新名士杨啸谷带来的两名美国教授以黄金二十条买走。虽然价格不低,王瓒绪还是万分感叹“东西太可惜了,哪里去寻求第二本?”(《四川文史资料》)。
又如王宸(1720-1797),字子凝(又作紫凝、子冰),号蓬心(又作蓬薪、蓬樵),晚署老蓬仙。王时敏六世孙,王原祁曾孙。与王玖、王愫、王昱合称小四王。著有《绘林伐材》《蓬心诗钞》,《寒林图》是其高龄七旬时临摹的一幅名画,纸本镜心,72×44公分,近三平尺。莴善于1930年从李浣云后人手中得此画并在裱边题有长跋,后流传法国,曾被高价拍卖。
如《寒林图》一样,李镛的那些名贵字画多在他身后失散。作家李劼人1962年在给李镛的七孙子李西舲的回信中就说到李西舲托卖五幅字画,包括乾隆帝师张得天小品梅石条。此时的托卖不过是贱卖,要价才二十元,有意者只还价十五元。
结交名士
李镛自光绪二十年(1894)卸任南溪知县,从此定居成都。他结交各类朋友甚多,其中包括其时名噪西蜀的“五老七贤”。
《益州书画录·附录·宦游》云:“王永言,号咏斋,字东生。县籍不详。工小篆,能诗。与李浣云、邓奕潜交情甚笃,诗酒唱酬,几无虚日。”王永言乃李镛侄李道江之岳舅,邓奕潜则为李道江之岳父。邓奕潜是江苏无锡人,宦蜀已久。他不仅擅长诗画,而且精通围棋。与鲍鼎、王存善、黄绍萁并列为清末民初四大围棋棋谱编撰家,其编撰的《弈潜斋集谱》是一部大型综合性围棋汇编,也是他若干围棋书之代表。
李镛结交名士,尽管多数是传统保守的朋友,可是他也不排斥“另类人物”。如五四新文化运动名将吴虞,李镛父子几人与他诗词来往,过从甚密。《吴虞日记》中记叙着他与李镛父子的密切来往,如“(丁巳一九一七年二月)十日星(期)六 晴。是日晤方和斋、李浣云、邓雨人、邹怀西、杨宝森、熊菊人、邓纯丰、钱叔元,谢保生渚人,碧秀演《拐魁》、《挡幽》、《桂香阁》三出,得赏二十六元,余亦赏渠四元故也。”“(丁巳一九一七年三月)四日 星期 (日)发玉叔、安澜信及词(前一日作《望乡人调》),并索方和斋、李浣云、李亮卿和。”“(戊午一九一八年三月)二十八日 星期 (四)十六 晴 折订《悼亡诗》。令老王送余啸风、刘培之、胡安澜、张星平、胡玉叔、胡玉津、杜柴扉、何雨辰、方鹤叟、李浣云、李澄波、唐特风、江子愚、张梦余、孙少荆、张幼鉴、王云裳、康千里处《悼亡诗》。”日记中多次提到的 “方鹤叟”即是成都昔日著名的“五老七贤”之首方旭,字鹤斋。“方和斋”为“方鹤斋”之误。邓纯丰就是前文中提到的邓奕潜。李亮卿即为李镛之三子李道洋。
吴虞还为李镛之家的《李氏诗词》题诗:“潜闭琴书与俗辞,井舂夫媍并人师。高风为续梁鸿传,五噫愁唫过阙诗。老子婆娑岁月赊,闲将道眼阅繁华。封胡羯末俱风雅,更羡班徐聚一家。石帚新声付小红,玉田清响白云中。青绫障底春如海,漱玉词人拜下风。大隐东方忆昔时,文章经国几人知。万重桑海匆匆甚,黄绢长留绝妙辞。”
自光绪二十三年(1897)起,退休后的李镛退出“万重桑海”,开始了“大隐东方”“潜闭琴书”的生活。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