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清代川陕栈道奏折档案:蜀道历史的生动注脚
清代川陕栈道奏折档案
蜀道历史的生动注脚
罗建新 云宁宁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关于清代川陕栈道的奏折档案90余件,所涉时间从乾隆四年到光绪年间,主要由朱批奏折、录副奏折、题本等构成,具奏人以地方行政、军政长官为主,奏请事例主要围绕川陕栈道维修工作展开,其中保存栈道线路起始点、长度、类型、修缮时间、破损情况、所需钱款等信息,为研究蜀道交通路线提供珍贵史料,并映照出时代的波澜壮阔与社会的风云变幻。
蜀道交通在唐、宋之后,因政治动荡、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等影响,逐渐步入衰落之旅。川陕栈道,曾一度繁华,却也随之失去往日光辉。不过,历史总是充满转机。元、明时期,随着“以石代木”技术逐步成熟,原本易受洪水侵袭的木制栈道开始被坚固的石制道路取代,栈道交通展现出新的生机。到了清代,川陕官道经历一番沉寂后,重新焕发活力,据乾隆五年八月陕西巡抚张楷《奏为遵旨修筑川陕栈道竣工事》载,当时“栈道全长有900余里”,足见其盛。
蜀道翠云廊航拍(华小峰 摄,图源:川观新闻)
栈道作为交通设施,其维护与保养工作成为奏折档案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清代栈道的维修历程可以道光时期为界,分为两个阶段。道光之前,战争毁坏是栈道维修的主要原因。而道光年间及以后,随着川陕间贸易往来的频繁,交通负荷急剧增加,栈道维护与保养刻不容缓,如陕西巡抚张祥河在道光三十年六月奏言:“惟栈道为川陕往来要路,文报差使络绎不绝,若不急为休整,必致阻滞,所关匪细,非别项工程可比。”同时,从乾隆时期奏报所言“久雨之后山水骤涨,磡岸全坍,偏桥漂失”至道光年间奏报所言“所有道路、桥梁,均被山水冲坍过甚”,亦能见出自然灾害对栈道的破坏,凸显维修与防护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时光流转,栈道之于川陕交通的脉络作用愈发显著。乾隆年间,朝廷正式确立“随倾随修”制度,将栈道修筑与养护提升至常态化、规范化层面。乾隆二十八年五月西安巡抚鄂弼《奏为查办栈道工程事》曰:“臣上年奏请兴修凤翔、汉中通川栈道,今查阅营伍,并顺道详勘,自宝鸡大散关至宁羌州,与川省交界之七盘关止,各工俱届完竣,但将来难免日久损坏。请拨给经费余息银一万两,交南郑十二州县营运生息,责成汉兴道总理,随倾随修,汇奏核销。如应大加修治,确估奏明动工”,实乃“随倾随修”制度之生动注脚。
据奏折档案记载,乾隆至嘉庆年间,川陕栈道屡遭战乱摧残,九百里征途几成废墟,修缮之需,动辄千万银两,耗时甚久。然至道光、咸丰之世,情况迥异,栈道维护愈发精准高效,不复昔日大张旗鼓之状,转而成为一种日常行为。
在栈道维修的财政支持上,清朝廷慎之又慎。道光年间,每一项工程拨款前,都需经过巡抚或批司委员的勘探评估,再由藩司复核,最后由县知事及相邻县厅官员共同查勘,确保情况属实后才可实施。所需款项,主要以专项经费与生息银两为主。专项经费包括岁修常例与府库备修银两,确保日常小修小补与不时之需。嘉庆十六年二月,陕西巡抚董教增在上奏请旨勘估川陕栈道汉中府段工程修理时说:“查栈道本有岁修之项,但截至十五年年底止,仅存银一千八百九十两零,不敷拨给,且栈道绵亘千里,山水冲决靡常,仍应留备岁修之用”;道光年间,陕西巡抚张祥河在《奏报修理凤县栈道动用生息本款银数事》《奏报修理褒城栈道动用备贮本款银数事》等奏请奏折中言“于汉中府库备存栈道备公款银内动支兴修”,足见专项经费之不可或缺。而生息银两,乾隆西巡时,特设此制,“交当商营运,每月一分交息,按季汇解府库,专供修理栈道工费。责成汉兴道总理其事。凡栈道工程,责成各州县巡检、典史、驿丞,按其所管封桩道里,分定经管。遇有倾圮残缺应行修理者,即通报道府,饬该州县确加查勘。如些小残缺,约需工料无多者,州县捐资修理。如工料在十两以上者,即详明动用拨息银兴修。年终将各州县动拨修理工程,汇造册结,由道缴移藩司转请奏销。除岁修外,所余息银递年积存,遇有必应拆换大加修治之年,确估奏明动用”,如此生息循环,以稳定栈道维修的财政基础。
这批关于栈道修缮的奏折,字里行间跃动着清中央政府对这条战略与经济双重生命线的重视。乾隆四十年五月,陕西巡抚毕沅在奏报宝鸡县至宁羌州线路栈道工程银两核销时言“军需旁午之时,文报络绎”,一语道破栈道在军事与通讯中的不可或缺;道光二十二年九月,署理陕西巡抚陶廷杰在奏请修理留坝栈道估需动用银两工程之事时言“惟栈道为川陕往来之要路”,明言其重要战略地位;嘉庆十年十二月,陕西巡抚方维甸奏言“搜捕文报往来多由栈道行走”,凸显栈道在信息传递中的核心作用。
来源:《四川日报》2024年7月26日第11版
作者:罗建新(西华师范大学中华档案文献研究院教授、写本研究中心副主任)
云宁宁(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