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探秘】司马相如与蓬安千古之谜‖孙璐泉
司马相如与蓬安千古之谜
孙璐泉
四川蓬安,被誉为司马相如故乡。相如文化气息特浓,相如文化遍地开花,以相如命名的机构、公园、广场、街道、学校、商店、产品等随处可见。
马识途题写的“司马相如故里”汉门厥矗立于蓬安县安汉大道上
相如湖国家湿地公园
司马迁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是这样记载的:“司马相如,字长卿,蜀郡成都人也。少时好读书,学击剑,名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也,更名相如。以訾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与驰归成都,家徒四壁立。”司马迁不但详细介绍了司马相如是成都人,也介绍了司马相如在成都的家境贫穷情况。
司马迁和其父亲司马公(也是《史记》作者)与司马相如同朝为官,对司马相如的出生、籍贯、性格、爱好、经历等都是很清楚的。司马迁对司马相如特别崇敬,在整个《史记》中,连帝王所占也仅仅一篇,只有司马相如用了上、下两篇来详尽介绍其生平事迹和丰功伟绩。
司马相如明明是成都人,和蓬安又是怎么扯上关系的呢?成了千古之谜。
笔者从小就在司马相如三处故居一带生活,对司马相如古老而神奇的民间传说耳闻目染。
为解开这千古之谜,笔者不但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还多次深入司马相如在蓬安的三处故居实地调研考察。
据陈寿《三国志·文翁传》记载:“文翁遣相如东授七经”“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
东授七经在什么地方呢?一直是千古之谜。据《唐书》《新唐书》记载,司马相如在蓬安有三处故居。这三处故居遗址有大量的秦砖和汉砖,上面不但有多种精美的阵法图案,而且还有多种秦代和汉代不同时期、不同字体、不同风格的大篆和隶书文字,也有西汉时期的古隶书文字。
从字体的风格、功底以及精湛精美程度,结合司马相如的文化学识深度以及经历性格,拟为司马相如书法真迹。见笔者亲手所做的拓片(图1,图2),图2拓片为秦代李斯统一文字前的大篆,拟为公元前336年司马错伐蜀时中原文字最早传入巴蜀的文字真迹。
图1
图2
从图3字迹考证,当时蜀中无学士《汉书文翁传》。结合卓文君的文化程度、性格分析,拟为卓文君亲笔真迹。根据隶书演变的进程,这个还是秦代的隶书风格,与司马相如的汉隶真迹有所不同。
图3
司马相如在成都的家特贫特穷,无以为业,没有收入,没有经济来源,“家徒四壁立”(《司马相如列传》),而在蓬安,有三处故居,又是一千古之谜。
司马相如不但是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政治家,对人民群众关爱有加,广施仁政,解决人民群众疾苦,以己之力,促使社会和谐,天下太平(《喻巴蜀檄》)。
司马相如是外交家,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西南域,开疆扩土,为促进民族融合立下了不朽功勋。
司马相如是伟大的教育家,是公办教师的祖师爷。中国几千年以来实行公办教育是从文翁开始的。“文翁倡其教,相如为之师。”经过司马相如辛勤奉献,由“蜀中无学士”变为“蜀学堪比齐鲁”(《汉书·文翁传》)。
司马相如是文字学家,自编教材,字典《凡将篇》三千多字,无复字(《汉书·艺文志》)。
司马相如是最早支教的代表,文翁遣相如东授七经,从繁华的成都到荒凉的蛮夷之地支教(《后汉书》)。
据一千多年前的《唐书》《新唐书》记载,蓬安有司马相如三处故居,夫妻二人在三处相距四十多里的园区辛勤往返,教书育人,取得卓越成就,建立了丰功伟绩,“朝廷应为司马相如速立祠堂”(《陈寿·三国志·秦宓传》)秦宓是著名学者,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老师,官职为朝廷大司农,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陈寿是巴郡安汉县(今南充市)人,与司马相如生活的年代较近,司马相如东授七经在巴郡安汉县发生的大事,建立的丰功伟绩,陈寿是清楚的,也是很推崇的。
笔者曾多次到三处故居实地考察调研,一处在锦屏,一处在两河塘的刘家坝和郑家坝,另一处在江陵。江陵还有保存比较完好的秦代烽火台,拟为四川境内唯一的烽火台遗存,有很高的观光旅游价值。
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伐蜀,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原文字传入巴蜀,蓬安是中原文字传入巴蜀重要的文化走廊,留下了很多带有尉缭子兵法符号的精美阵法图案和多种大篆文字的秦砖,也有司马相如、卓文君留下罕见字体真迹的汉砖。从司马相如三处故居遗存的古建筑群的分布,对照《尉缭子兵法》的记载,有演练阵法场地,场地中有指挥演练的俯柱(即指挥台),约3.5米高,长宽各约5米;还有插旗杆的石台鼓台,直径有2.8米,厚度有0.35米,中间有孔,深埋于地下。2004年,笔者在实地考察中,为探明究竟,自掏腰包200元(当时200元是我半个月的工资,因埋于菜地下,用于赔偿损失和劳务费),请当地村民挖开。插旗杆的石台是特硬的红眼棒石头,为笔者亲眼所见。俯柱和旗杆是兵士演练阵法的场所。两河塘郑家坝的俯柱,据当地村民讲,1983年,才坼除用于修晒坝。对照《尉缭子兵法》布局的建筑遗存,占地约3—4平方公里。司马相如的三处故居是三座规模宏大的三处兵营。
文翁是成都郡守,司马相如是蜀中大学士,为什么文翁要亲自遣相如东授七经?包括武经。一个高官,派遣一个学士担当大任,到荒蛮之地支教,可见司马相如支教的地方对朝廷核心发展战略特别重要(见《历代兵制·孙吴阵法》)。
汉武帝即位期间,正是抗击匈奴最辉煌最鼎盛时期,把匈奴驱赶到漠北,即现在俄罗斯的贝加尔湖,从此不敢再犯中原。抗击匈奴,需要大量训练有素的优质兵源,在汉代初期,阆中、西充、蓬安、南充都是汉代兵源的重要培训基地。《汉书·萧何传》记载,文翁遣司马相如东授七经,七经包括武经,就是在今蓬安训练出了大量兵士。司马相如不但是我国第一个公办教师,是公办教师的祖师爷,而且也是一个武术和军事教官。
“非常之人,做非常之事,立非常之功。”司马相如自幼读书习武击剑,文武双全,武艺高强,曾在皇帝身边担任武骑常侍,“出充车骑,内掌门户”。蓬安是司马相如创立丰功伟绩的地方,据《三国志·秦宓传》记载,当朝的大司农秦宓要求朝廷为司马相如建立祠堂。在古代,能够为其建立祠堂供人朝拜的人,是圣人级别的人,才有资格被推崇建立祠堂,供后人瞻仰。
公元507年,梁武帝在蓬安设立相如县。以司马相如人名作为县名,且存世八百多年,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司马相如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
准确地说,蓬安是司马相如的第一故乡。
据作者多年实地调研考证,三处故居均按《尉缭子兵法》布局的三处阵法兵营,曾有头盔、刀剑、钱币、酒具、青铜镜等多种兵器及生活器物出土。
司马相如三处故居是三个军事战阵园区,规模宏大,每一处园区占地面积分别都在4平方公里以上,而且地下大量的秦砖汉砖构成各种不同阵法的军事工事遍布整个军事园区,蔚为壮观的建筑遗存规模之大,令人叹为观止,文化底蕴特别厚重,堪称天下奇迹。由于地处偏僻,保存相对完好,有很高的文化、旅游、观光、研究价值。
笔者在三处司马相如故居考察,看见大量的阵法工事材料秦砖汉砖散落田边地角,也曾多次历尽艰辛向有关部门反映重视和保存司马相如三处故居的阵法遗存。
笔者在考证研究司马相如的过程中,还意外发现周子古镇在公元前316年司马错伐蜀时是一个军事驿站,有许多带军事驿站图案的秦砖为证。司马相如在蓬安,留下特别丰厚的文化遗存,如能开发出来,将是一件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大事,必将有力推动蓬安文化旅游加快发展。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孙璐泉(四川蓬安人,1952年生,中共党员,作家,公务员,曾任司马相如研究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秦汉文学研究。参与《司马相如故里旅游丛书》撰写编审工作,有著作出版)
图源:西部全接触公众号
供稿: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