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成都地名溯源——双县连璧,何以成华?
成都地名溯源
双县连璧,何以成华?
浪淘沙·成都东郊
豪气贯长虹,建设英雄。琼楼玉宇锦城东。整治沙河流碧水,柳绿花红。旧貌换新容,满面春风。重游醉人梦魂中。难觅当年鸿爪迹,保密军工。
——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陈述泉
很长一段时期,成都为成都县、华阳县共治格局,“成华”之称谓,是一个地理概念,而非行政区划。
直到1990年10月,成华区建立,辖区范围正好在成都县和华阳县交界区域,其命名完美诠释了历史与现代的交汇融合。
成都、华阳
二县共拥一城
成都与华阳,很早就出现在古代典籍中。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的记载;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也有“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华阳之名一样悠久。《尚书·禹贡》云:“华阳黑水惟梁州。”梁州是上古的九州之一,包括今天川渝及陕滇黔的个别地方,华阳即华山之阳,是指华山以南地方。东晋常璩撰写的西南地方历史著作《华阳国志》便以地名为书名。
或许正因如此,地处“华山之阳”的成都平原上便有了华阳县,并形成两县共同治理成都府的格局。
唐人李吉甫在地理名著《元和郡县图志》一书中,对成都县与华阳县有更进一步的记载:
“成都县,本南夷蜀侯之所理也,秦惠王遣张仪、司马错定蜀,因筑城而郡县之。”“华阳县,本汉广都县地,贞观十七年分蜀县置。乾元元年为华阳县,华阳本蜀国之号,因以为名。”
由此,成都县从最初置县至1952年撤销,有2300多年历史,华阳县于1956年撤销,也有1200年历史。
1949年,成都县、华阳县行政区划示意图(图源:成都市情网)
“成华”一词
文献多有记载
二县共拥一城的格局,使“成华”之称谓多次出现旧时文献中。
例如,清同治《重修成都县志》载:“成华同为省城附郭,秦时即有成邑,唐时始有华阳。”清光绪《增修灌县志》载:“成华之凤凰、龙泉、牧马诸山,皆青翠可摘。”
成都与华阳两县境内也有冠以“成华”地名的地方。如《华阳县境全图》中就有标注“成华埝”;《四川省成都县全图》中也有类似的地名“成华堰”。
图源:巴蜀文史
“成华”之名也有广泛认知基础,比如1910年9月的《蜀报》,一篇文章名为《成华城议事会议事规则》,这里的“成华”即成都、华阳两县简称。
《蜀报》(图源:巴蜀文史)
即便是成都建市后,“成华”之名仍在使用。
1937年9月,畅销报纸《新新新闻》刊载《成华区土地清丈办事处招录测绘生》;
1944年8月,《新新新闻》刊载《成华廿六县市积极筹设参议会》;
1945年抗战结束后,在成都办学的原光华大学迁回上海,光华大学成都分部随即更名为“私立成华大学”(西南财大前身)。
1951年版《成都市区地图》(图源:巴蜀文史)
几经争议
“成华”定为区名
1949年后,成都的区划多有调整。先是从1949年前的14个区调整为1950年的8个区,1951年又调整为6个区,1953年调整为5个区,1960年又调整为3个区,以便统一管理、节省开支。
随着城市发展,1990年,成都市区划再次调整,从两个城区(东城区、西城区)、一个郊区(金牛区)调整为5个城区,即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
图源:《成都市成华区志(1990-2005)》
关于成华区的命名,曾有地名专家提出过一些备选方案,包括“万年区”“沙河区”“昭觉区”“圣灯区”“猛追湾区”“建设区”等。
据成都市政府1990年7月18日发布的《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成华区名缘由》,“成华”之名有两层意思:
1
“成华”指代成都、华阳,是原成都县、华阳县名称的简写,也是成华两县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行政地域名称恰如其分的反映。
2
“成华”一名内涵丰富。古文中“华”又与“花”字相通。从深层联想,“成华”一名中蕴含有“成都之花”或“成都之精华”,这样就将“成都现代工业精华之区——新兴的电子工业集中地”这一层意思转注于区名之中,从而“使成华区名更显雅致”。
“工业精华”
从电子工业到人工智能
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成华区名的含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沉淀了历史底蕴,也反映了时代变化。
建区之时,成华区名中的“成都现代工业精华之区”之意,体现在东郊工业的建设和发展——“一五”计划期间,成都东郊被确定为全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一个以电子、机械、仪表工业为主体的大型工业区,在这里拔地而起,改变了成都工业只有“三根半烟囱”的历史状态,奠定了成都现代工业的发展基础。
成都冶金实验厂(图源:方志成华)
国营西南无线电器材厂(宏明无线电器材厂)、国营锦江电机厂、国营成都无线电厂(新兴仪器厂)、国营成都电子管厂(红光电子管厂)、西南电子管厂(国营国光电子管厂)、国营成都电机厂、国营新都机械厂、成都无线电测量仪器厂(前锋无线电测量仪器厂)、成都量具刃具厂、成都机车车辆厂……“一五”计划至“三线建设”时期,一大批国内重点工业项目在东郊定点建设,地方工业项目纷纷上马,并创造出“六个一”的辉煌成就:
成都量具刃具厂厂区(图源:方志成华)
国营新都机械厂大门(图源:方志成华)
1953年,锦江电机厂成为东郊第一个电子工业项目;
1955年,成都刃具厂成为西南第一个大型精密工具生产项目;
1958年,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成功研发生产我国第一支黑白显像管;
国营红光电子管厂(图源:方志成华)
1963年,成都无线电测量仪器厂成为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家无线电测量仪器厂;
1964年,宏明无线电器材厂推出我国第一支温度系数补偿用热敏电阻器;
1970年,成都红光电子管厂出品我国第一支彩色显像管。
这一时期,东郊工业占据了成都市半壁江山。
至20世纪80年代,东郊工业区驻扎有大中型工业企业253家,工业比重一度占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的48.6%,工业生产总值占社会总产值的65%,工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超过60%。
到了1990年,东郊工业总产值仍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2.4%,占全市国有工业的75%。
1980年代初期东郊航拍(图源:成都市成华区政协)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后,成华区在“东进、西控、南拓、北改、中优”的进程中奋力前行,实现空间和城市环境的重大跃升,拥有成都东站和成都北站“双枢纽”,扼守东大门和北大门“双门户”,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崭新的国际化城市面貌中焕发出全新活力。
其中,作为东郊工业的创新延续,依托电子科技大学和成都理工大学的科技研发平台,新兴的都市型、环保型、科技型工业在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兴起。
如今,作为成都市66个市级产业功能区之一,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聚焦人工智能、数字通信和工业互联网三大主导产业,已发展成为千亿级新经济产业集群。
鸟瞰龙潭工业机器人产业功能区 (曹省利 摄,成都市成华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2011年5月8日投用的成都东站,则是全国第六、西南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年均客流量达1.5亿人次。
成都东站候车大厅(图源:四川新闻广播)
“成都之花”
有其独特的魅力
以“成都之花”论成华,则彰显着成华区的古老历史和独有魅力。
成华区有成华区文物保护单位14处,一般不可移动保护文物25处,又有“六古三老”之说。
“六古”:
“一陵一台”: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陵”孟知祥墓;全国最大的商晚期古祭祀台羊子山。
“三桥三寺”:浸透汉赋韵律的驷马桥,承载和合二仙美丽传说的二仙桥,旧时水位高时需踏水而过的踏水桥;“川西第一禅林”昭觉寺,因蜀汉后主刘禅得名的龙潭寺,“唐僧”原型玄奘驻足过的多宝寺(已消失)。
“两祠两场”:范仲淹后人所建的范家祠,抗日名将孙震修建的孙家祠;有百年历史的保和场(赖家店),曾经的城北最大场镇青龙场。
“六古”和牛市口、万年场、猛追湾、圣灯客家碉楼……都是古成华最为生动的历史表达。
“三老”则是指老厂房、老建筑、老街区。
这当中,成华区有18处工业遗产保护点位,对14处重点工业遗址实施保护性开发、示范性利用研究,包括将成都机车车辆厂原厂房改造为中车·共享城;成都红光电子管厂改造为东郊记忆;禾创药业仓库改造为完美文创公园;107仓库改造为萌想星球·107文创产业园;二仙桥铁路站台改造为二仙桥公园等。
成都机车车辆厂(图源:方志成华)
而今,这些老厂房、老建筑和老街区,都蝶变为文旅融合新高地,和成华区众多“第一”“唯一”的独特标签一起,构成了成华区熠熠生辉的“八张文旅名片”。
叙述不尽的历史故事
百看不厌的人文风景
这就是成华
在历史传承的脉络中
焕发时代的光彩
这就是成华
成华
正以蓬勃向上的崭新姿态
日新月异的城市面貌
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
时尚休闲潮玩首选地
成华区地标,高度339米的天府熊猫塔(图源:方志成华)
参考资料:
[1]《成都市志(1990-2005)》.
[2]《成都市成华区志(1990-2005)》.
[3]张义奇、蒋松谷《总序》.成华历史人文丛书
[4]周明生《大东郊》.成华历史人文丛书
[5]杨若虚《成华区名由来与其他》.巴蜀文史.
来源:成都方志
供稿:邛崃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