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在绍兴修建三江闸的四川人

作者:曾 洁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4年7月10日第12版 发布时间:2024-09-24 17:00:56 浏览次数:176 【字体:

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

在绍兴修建三江闸的四川人

曾 洁

全长3000多公里、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目前最长的人工河。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我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在浙江绍兴钱塘、钱清、曹娥三江汇合处,有一座桥闸结合的明代建筑——三江闸。据介绍,三江闸是明代绍兴知府汤绍恩主持修建的。汤绍恩是四川安岳县陶海村人,他和苏轼一样,都是从蜀地走向全国的治水专家。汤绍恩在绍兴还主持修建了绍兴古纤道,提高了浙东运河(绍兴段)的航运能力,有着“绍兴恩公”的美誉。

早在2021年2月,三江闸被列入绍兴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那么,汤绍恩如何建设三江闸?他和大运河之间有何联系?近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绍兴、成都两地的水利专家。

汤绍恩修建的三江闸(绍兴市越城区斗门街道办事处 供图)

绍兴治水

《明史·循吏传》中唯一四川人

“如果你不了解这段历史,单看汤绍恩的名字,或许以为他是一个绍兴人。”绍兴市鉴湖研究会会长邱志荣得知记者来自四川,开玩笑说“四川和绍兴是‘生死之交’,因为大禹出生在四川,埋葬于绍兴。”在邱志荣看来,大禹是中华民族第一个水利工程师,他的治水工程发端于四川,在蜀地培育了一大批治水的专家,“四川就像是水利工程师发源地,前有大禹、李冰,后有苏轼、汤绍恩”。

汤绍恩是安岳历史上第一位进入正史(二十四史)《明史·循吏传》的官员,也是明代唯一进入《明史·循吏传》的四川人。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原副巡视员、四川省地方志学会原副会长汪毅多年来持续研究汤绍恩,撰有《汤绍恩述评》一书,记录了他“一人、两城、三江闸”的故事。

汪毅在书中高度评价三江闸的意义:“我国唯一以星宿名称建筑的大型挡潮排水闸,也是‘现存我国古代最大的水闸工程’暨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又是创造性的水利科技杰作,即通过特殊水文设施——‘五行’水则碑来实现定量调度水资源,代表了‘我国传统水利工程建筑科技和管理的最高水平’,领先世界300多年,在中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有着重大影响。”

邱志荣对此研究已非一日。南宋时期,绍兴一带旱、涝、洪、潮灾害频发,浙东运河通过钱清江的航运状况堪忧。特别是沿海地带的海潮,涨潮之时对河道、土地都有极大的破坏。

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汤绍恩移守绍兴。他遍察山会平原地理水道,“见波涛浩淼,水光接天,目击心悲,慨然有排决志。”时隔一年,他毅然决定在钱塘、钱清、曹娥三江汇合处彩凤山与龙背山之间建造三江闸。从当年7月备料筑坝,到次年3月闸成竣工,历时不足9个月,而闸体实际施工仅“六易朔而告成”,共费银5000余两。大闸左右岸全长103.15米,28孔,净孔宽62.74米。孔名系应天上28星宿,此外,在闸上游三江城外和绍兴府城内各立一石制水则,自上而下刻有“金、木、水、火、土”5字,以作启闭标准。

海水潮起潮落,修建水闸颇不容易,背后充满着艰辛。据传说,汤绍恩为修水闸,呕心沥血,甚至“乍闻树叶声,疑风雨骤至,即呕血”,对风雨欲来忧心忡忡。他还曾写了一篇文章给海神,躺在新筑的海堤上发愿,称如果大堤再次功亏一篑,愿意与大堤一起归于大海。这种身先士卒的精神,感动了海神,甚至还有海豚成群结队而来,阻挡滔天海水,终于风平浪静。

《郡守汤公新建塘闸实迹》这样记载汤绍恩的功绩:三江闸建成后“潮患既息,闸以内无复望洋之叹。”邱志荣认为,三江闸以及在闸西建“新塘”,至少发挥了五大作用:消除了海潮沿江上溯给山会平原带来的潮洪咸渍灾祸,让山会萧平原河湖网成为内河用于泄洪和抗旱,改善了绍萧平原河湖网的蓄水状况,增加良田沙地用于耕种,极大改善了浙东运河绍兴段的航行条件。

特别是汤绍恩在前任知府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部分海塘和绍兴古纤道,进一步提高了浙东运河的航运能力,成为大运河上的一大奇观。这一条古纤道被誉为“水上长城”“天下文物孤本”,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公缵禹功

蜀地治水人才辈出

任绍兴知府期间,汤绍恩大兴水利,除了兴建三江闸,还主持了海塘修筑、新塘开掘、鉴湖改造、碛堰恢复、纤道维修、航道疏通等水利工程,首次完整地实现了绍兴古代水利工程“拒潮、抗旱、排涝、灌溉、供淡、交通”六位一体的价值体系。

为了纪念汤绍恩的功德,当地人建立了“汤公庙”,后改为“汤太守之庙”。明代著名书画家、绍兴人徐渭有感于汤绍恩的治水功绩,题写了一副对联:“凿山振河海,千年遗泽在三江,缵禹之绪。练石补星辰,两月新功当万历,于汤有光。”

“缵禹之绪”“公缵禹功”,徐渭不是第一个将汤绍恩与大禹相提并论的人。这位让后人感念至今的汤太守,享有“功全禹迹”“禹稷同功”“公之恩泽,洵不在禹下”等美誉。绍兴有一座环城河治水广场,就专门塑立了大禹、汤绍恩等人物的塑像。

在邱志荣看来,汤绍恩是大禹治水精神的传承者,他继承了其疏堵结合、创新发展的理念,是继大禹、苏轼之后,又一位在外省建立功勋的“四川水利人”。

蜀地治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鳖灵因在蜀中治水有功,受到蜀中民众拥戴,建立开明王朝,一直到清代的丁宝桢还在治理水患。2019年,水利部公布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12人名单之中有3位“四川老乡”,分别是大禹、李冰和苏轼。他们或出生于四川,或在蜀地任职,都因治水名载史册,万古流芳。

为何蜀地治水人才辈出?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蒋蓝曾提到一个观点:“历史上蜀地领导人如果不懂治水,几乎就不能当领导人”。治水,似乎成了蜀人刻进基因的使命。

四川省水利厅正高级工程师、水文化专家王晓沛认为,蜀地特殊的地貌、气候特点,让四川雨水丰沛的同时,也带来了洪涝灾害,于是,治水成为蜀地官员安身立命的关键,大家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治水理念,也把这些先进的治水经验带到任职的异地。

福泽千秋

三江闸发挥效益数百年

2014年5月,中国大运河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前夕,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浙江省绍兴市水利局、绍兴市鉴湖研究会等有关单位,组织人员专程前往四川安岳陶海村,缅怀水利人汤绍恩。邱志荣和王晓沛都参与了这次活动,他们在陶海村找到了汤绍恩的墓地,见到了汤家后人,也阅读了《汤氏族谱》。

汤绍恩第十九代孙汤铨叙的家中,有十分醒目的几个大字“三江砥柱”,还写有一副对联:“书是天下英雄业,勤归人间富贵根”,相当于汤氏祖训。

不同的古籍对于汤绍恩去世时的年龄记载有一些差异,有57岁和98岁两种说法。大家怀着朴素的愿望,更倾向于相信这位老人晚年回到了家乡安岳,活到耄耋高龄。

为何绍兴当地百姓对汤翁念念不忘?在采访中,邱志荣和王晓沛都提到了“务实”精神。

在王晓沛看来,汤绍恩治水给绍兴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功绩福泽千秋,百姓自然铭记,“汤绍恩为老百姓办实事,这种水利人的精神值得发扬光大”。

绍兴市斗门街道文史顾问傅儒根对这一段历史如数家珍。他告诉记者,三江闸经历代维修,发挥效益435年。1972年7月,随着其出海通道被筑堤封堵,当地在三江闸下游2.5公里处,修建了新三江闸,成为统领绍萧平原水网蓄泄的新枢纽工程。只要有客人远道而来,他都要把客人带到三江闸,不厌其烦地讲述汤翁克服重重阻碍兴修水利的故事。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邱志荣讲起一个小故事:汤绍恩擅长书法,兴修三江闸的时候,为了募集建闸资金,他甚至写书法作品送给地方乡绅。至今在绍兴运河园中,还能见到他为出资建闸的皇室移民题写的“南渡世家”匾额。邱志荣对来自四川的记者感慨道:“我们要弘扬大禹、汤绍恩的治水精神,他们不仅仅是四川、绍兴的治水英雄,更是属于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我们要把大运河保护好,把三江闸保护好,把古人的治水精神发扬光大。大运河在,三江闸在,汤绍恩也在!”

来源:《华西都市报》2024年7月10日第12版

作者:曾 洁(华西都市报记者)

来源: 《华西都市报》2024年7月10日第12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