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成都地名溯源——为什么是新津?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4-09-07 14:55:50 浏览次数:356 【字体:

成都地名溯源

为什么是新津?

朱鸿伟

六水润城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五津汇聚岷江始,溯流直上成都源。

何以“水城”?自“津”而始。

《清初四川通省山川形胜全图》之《新津县》(图源:成都市新津区地方志办公室)

1

先有“新津”,后有“新津县”

津,水渡也,新津即为新的水渡。

位于成都市南部的新津区正是一个与水渡有关的古老区县。

新津(图源:成都市新津区地方志办公室)

新津于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建县,迄今已有1467年。这一千多年来,新津区域无大变动,而县名一直以“新津”名之,从无更改,按约定俗成的规矩,新津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单就县名而言,已然深具历史文化价值。

不过,新津得名还要早于建县,是先有“新津”,后有“新津县”,时间约在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它的得名缘于其地理位置。

新津在成都以南,县城距成都市中心约八十华里,自新津,南可达眉嘉平原;西可往康藏,是成都南路的一个交通节点。

这个交通要口缘于河流的走向。

岷江流到都江堰,分成内外两江。外江(金马河、羊马河、杨柳河)与南河、西河从不同的方向流至新津汇合,再东南流到彭山江口与内江合流,然后再下乐山、宜宾入长江。所以常言说新津五河汇聚。

新津五河汇聚(图源:高德地图)

2

新津建制立县的第一功臣:李严

东汉以前,成都通眉嘉平原,无论水陆两道皆不经过新津,而是走位于邓公场以南的岷江汉安桥。但当时走汉安桥其实很不方便,百姓深以为苦。

今日邓公场街口(图源:成都市新津区地方志办公室)

对此,《华阳国志》记载:

“汉安桥,广一里半,每秋夏水盛断绝,岁岁修理,百姓苦之。”

这一交通状况后来在李严任犍为郡守时得到改变。

李严见此地夏秋水盛时常常交通断绝,遂思谋另觅新的路径。

影视剧中的李严形象(图源:电视剧《三国演义》)

相传,李严自江口溯岷江而上,不过小半日功夫,一行人即抵达今新津邓公场边的通济堰。

通济堰是官家水利设施,始建于西汉末年,引南河水沿长秋山灌溉眉嘉平原,其地位相当重要。通济堰属于有坝灌溉水利工程,与都江堰的无坝灌溉恰好相对。它有六道进水口,所以通济堰当时又称“六水门”。

千年通济堰(图源:成都市新津区地方志办公室)

通济堰在修觉山(修觉山属于天社山系)脚下,修觉山在新津县南,岩峭坡陡矗立江边,隔南河与县城相望,地势相当险要。李严在此遥望对岸,见一马平川,路途平坦,遂决定在此再开渡口,新辟通往成都道路。

李严不只是想开一个新渡口,他的想法还要深远些。李严希望借此工程,顺带将通济堰旁边的修觉山开辟出山路,打通东西两面交通让两边交流活跃起来,以利于深度管控西面。

李严听闻李冰父子开都江堰凿宝瓶口,以火攻裂山石,凿山效率倍增,就沿用了这个方法。所谓火攻裂山石,就是以柴火烧热山石,再以冷水浇热石令其冷热不均膨胀爆裂。此法的确增效,开工一段时日后,修觉山脚下总算理出一条可通车的道来。

这件事《华阳国志》中有记载:

“建安二十一年,太守南阳李严乃凿天社山,循江通车道。”

《蜀川胜概图》中的修觉山 【宋】李公麟 绘

修觉山脚下是金马河、羊马河、南河、西河汇流处。山脚通道凿成后,迅速在通济堰侧形成一个渡口,相较于原来的汉安桥,这是一个新渡口,所谓“新津”(津者,水渡也。见《说文解字》)。

3

成都南路第一水陆码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暮色下的古津水驿牌坊(图源:水城新津)

由于东西打通,在新渡口的东边,水运、商贸日益繁荣,人潮集聚慢慢形成了一个市场,民间称之为“新津市”(“市”为市集之意,非行政区划)。

南朝李膺的《益州记》对此市廛(chán)有记载:

“皂里江津之所,曰新津市。”

皂里江是金马河(岷江)的古称,皂里江津就是王勃诗词中大名鼎鼎的“五津”之一的江南津,即新津渡。

新津渡、“新津市”位置示意图(图源:方志新津)

“新津市”一直比较繁华,终于在北周孝闵帝元年(557年),以“新津市”作县治设置了新津县。

新津建县后立刻成为成都南路的重要交通口岸。成都南下眉嘉平原、西去康藏,都要经过新津。

因五河汇聚,新津又成为岷江中游上的水运枢纽,所谓“新津港”。

千百年来,新津串起了川西平原上的杨柳河、羊马河、西河、南河以及岷江等多条航运河道:自新津港乘船,下可达眉山、乐山、宜宾;上可连接都江堰、双流、温江、崇州、邛崃、大邑、蒲江,构成了绵延千里的水运通道,成为岷江中上游重要的航运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被誉为“成都南路第一水陆码头”。

民国时期新津县水上航运(图源:水城新津)

大抵因为交通的重要,自建县起到今天,新津县名一直没有变动。

建县时,县辖区域跨牧马山山脊西部,长秋山北部,及两山西北的平原部分。即地跨岷江两岸,南河南北,纵横各约30公里。这个区域几乎稳定至今。所以,新津可算是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县。

2020年6月5日,这个千年古县变身为成都市的新津区。

新津南河(图源:成都市新津区地方志办公室)

五河汇聚,水韵悠悠

山水相依,源远流长

新津是名副其实的“水城”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

水文化、水资源、水生态

融入血脉成为了鲜明标签

“幸福水城”的美好篇章已然开启

来源:成都方志

撰文:朱鸿伟

供稿:成都市新津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