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成都地名溯源——青白江区名由来
成都地名溯源
青白江区名由来
青白江区位于成都市东北部,东邻金堂县,南接龙泉驿区,西连新都区,北靠德阳市和广汉市。其境域原属新都、金堂二县辖地,于1960年建区。
回顾历史,“青白江区”的得名,主要缘于流经北界的河流青白江和宝成铁路所设的青白江站。但河流的名称历史上却有“青白江”“清白江”两种不同的表述(现已统一使用“青白江”)。
青白江城区一隅(成都市青白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1
一江两名:“清白江”与“青白江”
青白江之水从何而来
青白江属长江支流沱江二级支流,属“双生水源河道”,水源分别来自岷江和湔江。岷江水源上段为蒲阳河,经都江堰内江蒲柏闸分流,向东,至彭州市从左岸分流引水入人民渠,以下称青白江。湔江水源在彭州市分出青白江(俗称小青白江)、新开河、新润河等支流纳入青白江。流经新都区,至朱家湾入区境,沿弥牟镇西北边缘,于右岸接纳弥牟水,分出马棚堰,经广汉市向阳镇境,再流向金堂赵镇汇入沱江。
青白江马棚堰(成都市青白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岷江作为青白江的水源之一,在文献中早有相关记载。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有:“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馀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这是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坐落在岷江上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最早记载。
对于岷江水源上段蒲阳河的记载则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三《江水》:“江北则左对繁田,文翁又穿湔㳛以溉灌繁田千七百顷。湔水又东絶绵洛,迳五城界至广都北岸,南入于江,谓之五城水口,斯为北江。”
东晋常璩撰《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云:“孝文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唐代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图志》卷三十一《剑南道上》“导江县”条载:“灌口山,在县西北二十六里。汉蜀文翁穿湔江溉灌,故以灌口名山。”可见,蒲阳河为西汉文翁所凿,它将岷、沱两大水系连接在一起,灌溉今天彭州、新都等大片地区。
尽管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成都平原河流及水利工程的记载,但青白江之“清白”二字则出现较晚。《元史》卷六十六《河渠三》“蜀堰”条:“外江东至崇宁,亦为万工堰。堰之支流,自北而东,为三十六洞,过清白堰,东入于彭、汉之间。而清白堰水溃其南涯,延袤三里余,有司因溃以为堰。堰辄坏,乃疏其北涯旧渠,直流而东,罢其堰及三十六洞之役。”元代崇宁县属彭州管辖,此外江即指蒲阳河,非现今都江堰外江水系。《元史》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修成,据此,最晚在元末明初已有清白堰之名。
那么,什么时候出现清白江之名呢?1989年出版的《彭县志》在介绍湔江下游时提到:“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六月,‘湔江大水,主流西迁,始冒清白江之名’。”由于书中未标注来源,故此条文献出处尚不清楚。
但明天顺五年(1461年)内府刊本《大明一统志》卷六十七《四川布政司》“成都府条”有“清白江,在新繁县北一十里。宋赵抃过此,尝曰吾志如此江清白,虽万类混淆其中,不少浊也。因名。”的记载。《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地理总志,由李贤、彭时、吕原等奉敕纂修。书中提到的新繁县在府城西北五十六里,即今新都境内。据此,至迟在明天顺五年,已有清白江之名,非《彭县志》所记“明嘉靖十九年……始冒清白江之名”。
成都市青白江区博物馆“赵抃清白文化专题展览”(成都市青白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除“清白江”以外,又有“青白江”的记载。明代张天复所撰《皇舆考》卷六《四川》提到:“成都……其川……曰青白,新繁赵抃过此名云。”张天复(1513—157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世宗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皇舆考》成书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是参据桂萼《舆地图》、罗洪先《广舆图》及许论《九边图论》等而成,但以上三本书都没有提到青白江。另有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张象贤遐寿堂刻本,其中有关青白江的文字完全相同。此书称河流为“青白江”,“青”字没有“氵”旁。《四川府州县图》上也有“青白江”的标注。
《四川府州县图》(成都市青白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在《皇舆考》的基础上,张天复之子张元忭(1538—1588)对该书进行了增补,是为《广皇舆考》。天启六年(1626年)刻本卷十四《四川考》载:“成都府……其川则……清白江,赵抃过此,尝曰吾志如此江清白,因名,并新繁。”又有明万历年间学者程百二等人所撰、吴腾骧辑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刻本《方舆胜略》卷十《四川》载:“成都府……其山川则有……清白江……赵抃过此,尝曰吾志如此江清白。”从这里开始,包括《志略》《舆图摘要》《汇辑舆图备考全书续》《地图综要》等明代典籍,对于青白江的记载便同《大明一统志》基本一致,即河流名为“清白江”,且记赵抃过此明志之事。
明代以后,清早期延续了明朝叙述青白江的方式,只是据目前所查找的文献来看,均记河流名为“清白江”。如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刊刻《王会新编·四川九卷》载:“新繁县……有清白江,昔赵抃过此曰,吾志如此江清白。因即名之。”
乾隆朝及以后,出现了更加详细的记载。清李元于乾隆甲寅(1794年)撰《蜀水经》十六卷,是继郦道元《水经注》后全面记述四川省水道的一部图经考订著作,卷十一《沱江》提到“渡船河自崇宁县流经彭县,合玉村河,至住春林,分一支为锦水河,绕新繁县西南又东流二十里入新都界,正泒入新繁县为清白江。”另有清乾隆朝李登龙所撰之《蜀水考》,有关清白江的内容与《蜀水经》基本相同。同样提到渡船河与青白江的还有《嘉庆重修一统志》,它是第三次清修《一统志》的成果,成书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为清代全国性地理总志。书中记载:“清白江……自彭县以西俗名渡船河,彭县以东曰清白江,自金堂县以下曰中江,即古湔水也。”此外,由乾隆年间任职成都水利分府的王廷珏采辑、湔江李卓然编次,灌县二王庙王来通刊刻而成的《灌江备考》,也是有关都江堰水利工程方面的重要传世专著。书中记载:“北桥河下至崇宁北门三道堰……一支流入彭县之清白江,即宋赵抃所谓‘吾志如此江清白’处也。清白江转入新繁县,东至新都入金堂。”
《汉州志》疆域水道图标注“清白江”(成都市青白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同时,由于地方志的编修在清代达到了极盛时期,所以各州县镇乡志数量很多。青白江流经多个州县,在各州县志书的舆图、山川、水利等部分都有提及。仅就《巴蜀珍稀舆图文献汇刊》来看,其中绘有“清白江”的就有八部之多。列为下表:
民国时期,关于青白江的记载多见于巴蜀地区及近省区水道勘测调查文献,以及反映整个巴蜀地区水道和水利方面的文献。继明朝以后,文献中又出现“清白江”与“青白江”两种名称。四川省建设厅、四川省水利局等编写的施政纲要、测量报告及整理意见书、川江调查表等均记载河流名为“清白江”。
如《四川省水利局民国二十八年度施政纲要》记:“毗河,再下经瓦窑滩……自此以下,与蒲阳河下游之清白江合流。”
《四川省水利局岷江测量报告及整理意见书》记:“内江系大部分水量由支流蒲阳河下游清白江,及白条河下游……合流注入沱江。”
有所不同是,民国《四川府州县图》在《成都》图中将河流名标注为“青白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川江航运、内河航道等相关文献也有不少。四川省人民政府水利厅编《四川全省及川西平原水利资料》中的《川西平原耕地面积及灌溉情况图》《川西平原地势图》《川西平原地貌图》均标注河流名为“清白江”,在概述岷江时,也称“清白江”。
青白江风光(图源:成都青白江)
回溯文献可知,元代有清白堰,“清白”二字始现。“清白江”之名,至迟在明朝中早期已经出现,有“清白江”“青白江”两种表述方式。明代典籍记述河流内容大体一致,除记述名称与大致方位外,还记载赵抃过此明志之事,并以此为河流名称来源。清代相关典籍数量很多,对青白江也有更加详细的记述。既有全国性的地理总志,又有各州县乡志,以及关于蜀水、灌江的专书。
据目前所查找的文献来看,均记河流名为“清白江”。继明朝以后,民国文献中复又出现“清白江”与“青白江”两种名称。水利方面的官方文件中记河流名为“清白江”,但在一些地舆图中,也有标注“青白江”的情况。
综上,河流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献中有不一样的表述方式,“清”与“青”都在使用。
2
因厂建区
西南第一个工业区的诞生
青白江境域,原为新都和金堂二县辖地,其前身是金堂工业区。1956年,列为国家“一五”计划156项重大工程之一的四川肥料厂确定在金堂县建设,厂址选在紧邻的新都县华严乡境。中共四川省委为了适应工业区建设,决定设置四川省金堂工业区建设委员会。1956年6月,委员会开始筹建,10月18日正式成立。1957年国家压缩基本建设,7月10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金堂工业区建设委员会,12月,金堂工业区建设委员会正式宣布撤销。四川肥料厂的建设改由中共成都市委领导,而很多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的工作仍主要由金堂县负责。
1958年第一季度,四川肥料厂第一期主体工程土建施工进入高潮,施工单位的人员及家属不断增加,工业建设中的问题和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市政管理等问题都急需解决。3月,四川肥料厂现场党组向中共四川省委和成都市委请示在建厂地区建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并建议命名为青白江工人镇。
四川肥料厂(图源:成都青白江)
在《关于在我厂建厂地区建立工人镇的请示报告》中提到:“镇的名称,可为成都市青白江镇(因厂区距青白江较近,与附近场镇易于区别,又系火车站名称,又是规划区域发展方向)。”同时,因四川肥料厂修建任务紧急,迫切需规划图纸,成都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委托四川省城市规划设计院进行金堂工人镇的规划设计。4月18日,四川省城市规划设计院报送《金堂工人镇规划设计图纸及规划说明书》,共有设计图纸一份和规划说明书一份。设计图纸里标注河流名为“青白江”。
1958年10月,四川肥料厂现场党组研究了以四川肥料厂为中心建立金堂工业区人民公社联合社的方案。11月,《以四川肥料厂为中心建立“人民公社”联合社(金堂工业区人民公社)的几个初步方案(草案)》提出三个方案,三个方案均提到境内河流有“青白江”。12月18日,四川肥料厂现场党组又提交《关于以四川肥料厂为中心建立金堂工业区人民公社联社和请解决工业区目前存在的问题的报告》,其中第一方案提到:“经过境内的有……青白江、毗河两条河流。”
中共成都市委根据四川肥料厂现场党组的请示,于1959年1月16日向中共四川省委提出扩大成都市区,建议将新都和金堂、华阳、简阳、双流、新繁的部分乡划归成都市管辖,同年9月又提出把温江和内江地区某些区乡划归成都市的意见。11月8日,中共成都市委再次请示将金堂工业区范围内的新都县弥牟乡、金堂县华严乡、大同乡及华阳县西河乡划归成都市。同年11月12日,省委批复同意成都市委关于成立金堂工业区的请示,将请示中的4个乡划归成都市管辖,其中华严、大同、弥牟3个乡划入金堂工业区。这月下旬,中共成都市委派出工作组到金堂工业区筹备建区工作,同年12月10日,金堂、新都二县分别行文,将华严、大同、弥牟3个乡划归成都市。
1960年1月25日,建区筹备组在四川肥料厂招待所召开金堂、新都二县和川化、成钢二厂的负责人参加的交接会,宣布青白江区正式建立。2月18日,国务院批复,通知金堂县的华严乡、大同乡、新都县的弥牟乡等18个乡划归成都市。7月18日,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复,通知撤销成都市郊区,设立金牛、龙泉驿、青白江三个区。青白江区辖华严、大同、弥牟三个乡。
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关于设立青白江区的批复(成都市青白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3
因江得名
缘何此“青”而非“清”
回顾建区经过,在四川肥料厂现场党组拟定的各种文件中,涉及河流青白江部分,均记为“青白江”。在请示报告中区名缘何选择“青”字而非“清”?
这一点在1958年3月《关于在我厂建厂地区建立工人镇的请示报告》中说得很清楚。报告原文写道:“镇的名称,可为成都市青白江镇(因厂区距青白江较近,与附近场镇易于区别,又系火车站名称,又是规划区域发展方向)。”
青白江火车站于1954年动工修建,1956年竣工投入运营,是宝成铁路从成都往北的第三个车站,又是当时成灌铁路的起点站。经查阅成铁局有关宝成铁路的档案记载,火车站名从设立之日起就一直只有“青白江”站这一个名字,故火车站名为“青白江”站。
20世纪60年代的宝成铁路青白江站(成都市青白江区地方志办公室 供图)
另外,附近县境有一些以“清白”为名的行政区划。如广汉在人民公社化时期,境内有清白大队。又如新都境内有清白乡,其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置清白镇,镇址在青白江南岸边清白街。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改置清白乡,其后多有变动。1958年原新繁以县建人民公社,清白乡改为红旗大队。1959年以乡建红旗人民公社,后恢复为清白人民公社。
因此,为了与火车站名保持一致,并与其他县内的行政区划进行区分,遂建议将工人镇的名称定为“青白江”。1960年,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复设区时,即定名“青白江区”。
青白江风光(图源:成都青白江)
青白江区因厂建区,因河得名。它曾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被赋予发展工业的历史使命。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发展,青白江区实现了由内陆地区向开放前沿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由老工业基地向港口城市的历史性转变,实现了由工业“一枝独秀”到三次产业“春色满园”的历史性转变。
现在的青白江区是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自贸区铁路港片区承载地,是全国开行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中欧班列(成渝)始发地之一。
当前,青白江区正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坚定不移把强化枢纽建设作为立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把推进制造强区作为产业“头号工程”,坚定不移把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发展“第一动力”,坚定不移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改革“一号工程”,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贡献青白江更大力量。
青白江区(图源:成都青白江)
青白江是一座老城
它的“老”不是陈旧
而是古蜀文化、县治文化
丝路文化......
传承千年、未曾中断的历史文脉
青白江也是一座新城
它的“新”不是凭空构建
而是基于千年文化积淀之上的
重新出发
成都国际铁路港
亚蓉欧国家(商品)馆
面向“一带一路”的
国际中试产业基地等
众多城市新地标
彰显着这座城市
奔涌向前的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汉)司马迁选,韩兆琦主译:《史记》卷29《河渠书(第七)》,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北魏)郦道元著,陈桥驿校证:《水经注校证》卷33《江水》,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3](晋)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卷3《蜀志》,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
[4](唐)李吉甫撰,贺次君点校:《元和郡县图志》卷31《剑南道上》,中国古代地理总志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5] (明)宋濂:《元史》卷66《河渠(三)》,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6]四川省彭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彭县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
[7](明)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67《四川布政司》,明天顺五年内府刊本.
[8] (明)张天复撰:《皇舆考》卷6《四川》,明嘉靖三十六年刻本.
[9] (明)张天复编,(明)张元忭增广:《广皇舆考》卷14《四川考》,明天启六年刻本.
[10](明)程百二撰,吴腾骧辑:《方舆胜略》卷十《四川》,明万历三十八年刻本,《巴蜀珍稀舆地文献汇刊》,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6年.
[11](明)廖世昭编:《志略(四川)》卷10,明南京兵部武库司刻本,《巴蜀珍稀舆地文献汇刊》,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6年.
[12](明)李日华纂辑,(明)鲁重民补订:《舆图摘要(四川)》卷10,明刻本,《巴蜀珍稀舆地文献汇刊》,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6年.
[13] (明)潘光祖汇辑,李云翔参订:《汇辑舆图备考全书续(四川)》卷12,清顺治年间刻本,《巴蜀珍稀舆地文献汇刊》,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6年.
[14] (明)朱国达等辑:《地图综要(四川)》,明末朗润堂刻本,《巴蜀珍稀舆地文献汇刊》,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6年.
[15](清)茹铉撰:《王会新编(四川)》,清康熙二十九至三十二年刻本,《巴蜀珍稀舆地文献汇刊》,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6年.
[16](清)李元撰:《蜀水经》卷11《沱江》,清嘉庆五年传经堂刻本,《巴蜀珍稀水利文献汇刊》,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7年.
[17] (清)李登龙撰:《蜀水考》卷2,清光绪五年刻本.
[18]《嘉庆重修一统志》卷387,《四部丛刊续编》史部,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
[19](清)王廷珏采辑,李先立编:《灌江备考》,清嘉庆七年王来通增刻《灌江四种》本,《巴蜀珍稀水利文献汇刊》,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7年.
[20] 四川省水利局编:《四川省水利局岷江测量报告及整理意见书》,民国二十八年油印本,《巴蜀珍稀水利文献汇刊》,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7年.
[21](民国)佚名编:《四川府州县图》,民国年间石印本,《巴蜀珍稀舆图文献汇刊》,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4年.
[22] 四川省人民政府水利厅编:《四川省及川西平原水利资料》,1954年3月油印本,《巴蜀珍稀水利文献汇刊》,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7年.
[23] 四川省建设厅《建设通讯》编辑部编:《四川省水利局民国二十八年度施政纲要》,民国二十八年铅印本,《巴蜀珍稀水利文献汇刊》,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7年.
[24]四川省广汉市《广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广汉县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
[25]四川省新都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新都县志》,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
来源:成都方志
供稿:成都市青白江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