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口述历史】茶马古道甘溪坡老背夫的背茶往事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8-04 15:04:29 浏览次数:306 【字体:

茶马古道甘溪坡老背夫的

背茶往事

陈书谦 赵长治

古道背夫(资料图片)

1

高山人家

我1932年就出生在这个房子里。房子没有大的变动,只是换了一面墙。以前门口这条路是老路,背茶都是从前面的街上过。以前叫甘溪坡,现在叫红星村,从雅安、天全背茶过来,有些人会在这里住店。这里曾经有几家小旅店,生意很红火。

我小时候上过私学。像我们这样的村子,请一个老师来办私学,虽然不贵,但还是有好多家庭读不起,因为穷,交不起学费。我启蒙读了3年,识字不多。后来自学,能认得报纸、 宣传单上的大多数字。

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人背过茶,我爷爷、父亲都背过茶。因为一年种的庄稼多数人家不够吃,农村挣不到钱,只有背茶挣点钱买粮食补贴家用。每年把玉米种下去,男的就去背茶,女的在家做家务。不背茶的时候管茶叶,另外还可以烧钢炭、打笋子等,也有没有土地,专门背茶包的。还有女的背茶,不多,我们这里有几个,不过都去世了。

我十六七岁时背过两年茶,1949年家乡解放,1950年解放军工兵团到我们这里开始架桥,二郎山公路通车以后,就没有人背茶了,只有个别背土特产换粮食的。

背茶要到天全城里的茶店先把茶包子领出来,茶号有专门发背子茶的,在康定有分号负责收茶,收到茶就在康定卖,卖给茶商或者附近的牧民。领出茶包背回家再慢慢捆,还要准备路上吃的口粮一并背上。第二天出门后,一直要背到康定交了茶叶才返回。

从天全到康定180公里。其中到二郎山下的新沟60公里,新沟到泸定60公里,泸定到康定又是60公里。背进去要走20天左右,算上返程,差不多来回一个月。

2

背茶路上

背茶要穿偏耳子草鞋、打绑腿、提拐子、背背架子,这些是必不可少的,好多都要自己做。

偏耳子草鞋用谷草编,也有卖的;绑腿讲究一点的用毪子,困难的也要用粗布,绑上爬山才行。特别是秋冬季,不把腿绑起来,就没有力气,脚也容易冻裂流血。

背夫用具:背夹子、垫背子、斗笠、拐子(杨鑫摄)

丁字形的木拐子是自己做的,拐头上有铁的拐钉子。两尺多高,要根据自己的身高比例做成,便于支撑歇气。路上没有那么多歇气的台阶,走累了就把茶包背架子撑在拐子上休息,歇够了又开始走。如果翻雪山,山上那些石板是滑的,脚站不稳,拐子也打不稳。所以背夫要穿脚码子,脚码子是铁打的,有尖尖的四个脚钉。还有一种鞋凿子, 跟脚码子一样, 脚钉是平的,脚码子是尖的。翻雪山穿上脚码子,一点一点慢慢走,不然走不稳。

背架子是木头做的,还要用棕垫子。背系(背带)用竹条拧紧穿成两指宽,就像现在背篼上的背带一样,两头拧绳子。捆茶有的用麻绳,有的用棕绳,捆两圈然后用翘别子把它翘紧,翘到茶包子一点都不晃动。还有两根竹签子,从边上插下去,就不容易挪动,这样捆好一直背到康定都没问题,如果路上松了再捆就要掉队,很麻烦。

背茶包子是最苦的了。路上歇店子,天不亮就要起床,背上茶包走,走到八九点钟到路边的店子里歇脚吃早饭。吃的是自己背的玉米馍馍,店子里把馍馍烤热,有的店子卖豆花,买一大碗豆花或者菜汤,就着馍馍咽下去,又开始上路行走。走到下午天快黑又住店、吃饭,一样汤汤水水一大碗就着馍馍吃,天天如此、顿顿一样。然后还要把第二天的馍馍准备好,才能休息睡觉。

一条茶的重量有16斤、18斤,最重的20斤,因为厂家、品种不一样。力气大的一次背十四五包200多斤。我只能背七八包,十几岁力气不大。

背茶有领头的叫“交头”,约上三个五个、十个八个人一起,合开一张运单。茶号开运单认领头的,几个人一单一起走。领茶时只给一半运费,仅够路上盘缠,背到康定交了回来,才结账领余款,给领头的抽一点份子钱,剩余不多,背一趟结一次账。

路上不管天晴下雨都要走,茶包子上盖一床棕毯或草席,口粮等东西都用棕毯盖着,下点雨也问题不大。

以前的老路不好走,上陡坡就像爬楼那样,一步一步地在石头上挪。有的路很窄,两个人对面都错不开身,背着茶包子要错身的话,还要到宽一点的地方才行,这就是不能马驮的原因。

领头的走在前面当掌拐师,大家跟着掌拐师走。路上有情况如歇气、过桥、过沟,掌拐师就用拐子敲路上的石头,前面敲几下后面跟着敲几下。上七下八平十一,歇气也好、过桥也好、路滑也好,后面的都知道。要跟上队,不能超前,也不能掉队。

路上翻山越岭,还有独木桥,一根木头搭起,一不小心滑下去就会被水冲走。背茶包路上死的人不少,很危险。涨大水把独木桥冲走过不去时,只能等几天,运气不好一个月还回不来。

山下开的店子比较多,走到下午随时可以进店歇脚。山上就好几十里路才有一家店子,走到那里就必须住下来,不然隔几十里没地方住。

歇店也很贵,山上的店子给点旧的、烂的铺盖,垫的草垫子。睡在那些草垫子、竹席子上,遇到大风雪,辫子都会冻在枕头上。那些包脚的毪子,头天弄湿了,第二天就冻得硬邦邦的,要慢慢弄暖和才会变软。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又冷又饿。

当年翻越二郎山是小路,冬天冻成一块板,你往上走,它向下滑。路上是不允许做其他事情的,没有特殊情况天天都得背着茶包往前走。

背到康定把运单交给主管收茶,数量齐的就签了运单,拿回天全结账。

康定的少数民族同胞来买茶都是用马驮,不用人背。马队来不了雅安,很多路又窄又险,一边靠山一边是悬崖,马队过不了,只能用人背。

到了康定是没有糌粑吃的,也吃不起酥油茶。少数民族同胞在大锅里熬茶来吃。我们只要把茶包交了,转身赶紧往回走。

茶号不赖背工的工钱,但背茶的把茶弄掉了是要赔钱的。也有路上病了、摔死了、把茶包弄丢了的,领头的都要赔钱。

3

苦中作乐

再苦的日子也要过,我们背茶有顺口溜,现在说是口溜子,不固定,走到哪里看到什么大声哼出来就是了。背重了喘气都喘不过来,就唱不了。背得轻巧的时候,杵着拐子就唱,人多的时候也唱。记得有“一张拐子二只狗,背起茶包往前走。下了三天毛毛雨,粮食吃完咋开交(怎么办)。背子上的口粮吃完了,天天下雨你不能走……”还有好多我记不住了。路上休息的时候,有的拌小钱、抬十三,小赌娱乐。

年轻人一起走还是好耍。年龄小刚开始背的叫“小老幺”,小老幺住店子是不给号钱(住宿费)的。小老幺要勤快,起火啊,做饭啊,都是小老幺的事。那时候家里、村里,逢年过节还是很热闹的。唱花灯呀,耍狮子灯……年一过完就约着去背茶包子。

也有些麻烦事,有些好强的要惹祸。有一年背茶去歇店子,在一户店子可以吃早饭,就歇着准备在那里吃早饭。结果看那家店子的菜钱、号钱收得贵,菜又少,一碗豆花只有一点点,就说不在那里吃。歇了一下起来准备走,店子老板不让走,大家三言两语就吵起来,后来还动了手。路上的店子老板多数对我们还是比较好的。

4

安居乐业

1949年后,我们这里变化很大。以前我们种的茶叶都背到天全去做茶包子,很少有人掐(采)细茶来卖,很难掐,一天掐不了多少茶。后来办了天全茶厂,雅安那边也来我们这里收茶,比以前好多了。

以前汉族人不吃茶包子的茶,吃细茶,毛尖这种茶。我们这里遍山都种茶叶,到了采茶的时候,每家每户把采回来的茶叶倒进开水锅里过一下就晒在坝子上, 晒干了背到茶店去卖。

茶店要用甑子蒸,然后用口袋装着上蹓板,工人把口袋从上用脚踩着慢慢往下滚揉。现在揉茶用机器,过去都是人工用脚蹓,揉到可以在手上裹成条了,就开始舂包。

茶马古道甘溪坡段(陈怡 摄)

甘溪坡古村得源于茶马古道,这里是背夫们背茶包到西藏的必经之路,西出碉门的第一驿站。古道上留下了很多背夫歇脚杵下的拐子窝,当年走夜路的灯杆窝仍然清晰可见。以前这里主要生产生活方式为狩猎、农耕以及背茶包,现在主要依靠种粮食、种茶叶、养蜜蜂以及搞旅游业等来增加收入。

甘溪坡旅游景观有茶马古道陈列馆、古道背夫纪念碑、古井、清末风格雕花民居等,大家都安居乐业了。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讲述:李攀祥(1932年生,天全县小河乡红星村人,共有五儿一女,家中四世同堂)

整理:陈书谦 赵长治

供稿:雅安市地方志编纂中心 天全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