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薛涛的成都岁月刘咏涛

作者:刘咏涛 来源:成都方志 发布时间:2024-05-30 15:17:41 浏览次数: 【字体:

薛涛的成都岁月

刘咏涛

集美貌和才华于一身的奇女子

是什么样的?

莫过于薛涛

她是大唐女校书

是“薛涛笺”的创始人

是唐代留诗最多的女诗人

更是“蜀中才女”的代表人物

“蜀女多才,薛涛秀冠”

一株耀亮时空的蜀葵

以其锦心绣笔走过精彩的一生

居于成都、终老成都

薛涛与成都,缘系千年

薛涛像(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八岁吟诗才情初露

家境变故身入乐籍

薛涛,字洪度,中唐著名诗人,原籍长安。薛涛父亲薛郧带全家到蜀中做官,最后终老蜀地。薛涛是否出生于蜀中,有不同说法。但她自幼生长在成都是没有看法分歧的。有人认为薛涛出生于眉山,后来成年才到了成都,并主要生活于成都。

本来,薛郧是户部下属仓部的一个小职员仓监。为人正直,敢于说话,结果得罪了当朝权贵而被贬谪到四川,全家从京城长安到了成都。这一年薛涛大约八岁。

天府之国的秀丽山川滋养了薛涛的美丽容貌,巴蜀大地的厚重文化陶冶了薛涛的非凡才情。薛涛八岁那年,薛郧在庭院中梧桐树下歇息,口中不觉吟出两句诗来:“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薛郧感觉不错,立即叫女儿续出后两句。薛涛略加思索,随口续上:“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父亲听了又喜又忧。喜的是女儿聪明伶俐,出口成章,忧的是诗句似有某种使人联想的东西,他担心女儿今后沦为迎来送往的风尘女子。

没过几年,薛郧又因为出使南诏沾染瘴疠去世,那时薛涛年仅十四岁!母女两人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薛涛不得已,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约在十六岁时加入乐籍,成了一名陪伴达官贵人诗酒歌舞的乐伎或官伎。

薛涛制笺图(张大千 作)

酒宴赋诗才惊四座

幸遇赏识力荐“校书”

唐代官员不少科举出身,文化素质不低,要让他们看得上眼,乐伎不仅需要外貌美丽,更需要诗文才艺、辞令见识与待人接物的能力,而这些都是薛涛的强项。

因为职业使然,薛涛与许多著名官员文人都有来往,像韦皋、高崇文、武元衡、元稹、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不仅有来往,薛涛与这些人还多有诗歌唱和。

贞元元年(785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一次酒宴上,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提笔而就《谒巫山庙》:

谒巫山庙

唐·薛涛

朝朝夜夜阳台下,为雨为云楚国亡。

惆怅庙前多少柳,春来空斗画眉长。

韦皋看罢,拍案叫绝。诗完全不像出自一个小女子之手。薛涛顿时声名鹊起,从此节度使府中每有宴会,薛涛总能出现在场。她成了红人。

随着与官员的接触日多,薛涛参与了一些案牍工作。她撰写的公文准确精当富于文采。久之,韦皋感觉薛涛被大材小用了。一天他突发奇想,要向朝廷为薛涛申请作“校书郎”的官。

唐代,校书郎的主要工作是公文撰写和典校藏书,虽然官阶仅为从九品,但按当时的规定,只有进士出身者才有资格担当,如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杜牧等都做过。然而,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女子担任过校书郎,加以薛涛身份等原因,这一奏请未能实现。但人们从此就将薛涛称为“女校书”。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第一句就是“万里桥边女校书”;薛涛去世后,段文昌为她撰墓志并题写墓碑,其题书也是“唐女校书薛洪度墓”;明代杨慎也说“女校书,唐薛涛也”。

万里桥边女校书(图源:望江楼公园官网)

恃宠而骄发配松州

以诗传情重回蜀地

由于过人的文才,以及和韦皋的良好关系,涉世未深的薛涛渐渐有些恃宠而骄。结果一不小心,得罪了韦皋。得罪的具体原因到底是什么,说法不一。一说薛涛一次因喝多了酒,掷注子误伤了韦皋的侄儿。一说是“御命使臣”见了薛涛往往要送她一点金银礼品,引起韦皋的吃醋和不满。还有说是薛涛一次穿了官服、坐了剑南西川节度府的官车上街兜风,有违规制。一怒之下,韦皋将她发配松州,以示惩罚。

松州就是现在阿坝州松潘,地处川西高原,为唐朝和吐蕃接壤之边境地带。地方苦寒,人烟稀少,唐蕃双方还不时在这里爆发冲突。被发配到如此荒凉而危险的地方,薛涛内心非常恐惧。一路上她想了很多,用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写出了松州的苦寒和自己内心的苦痛:

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二首

(其一)

唐·薛涛

闻道边城苦,而今到始知。

却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

此时的薛涛似乎明白了一些什么。她开始后悔自己的轻率与张扬,为自己现在的处境感到担忧,将内心的感触诉诸笔端,希望韦大人能放自己回成都,自己可以永远也不看那些“山水屏风”(指骄奢生活)。

罚赴边上武相公二首

(其二)

唐·薛涛

按辔岭头寒复寒,微风细雨彻心肝。

但得放儿归舍去,山水屏风永不看。

眼见韦皋没有反应,薛涛又写下了著名的《十离诗》,即《犬离主》《笔离手》《马离厩》《鹦鹉离笼》《燕离巢》《珠离掌》《鱼离池》《鹰离鞲》《竹离亭》《镜离台》,实际上是一组诗歌。

组诗借用生活中的十组两两相关的事物,来表示两者中的前者(喻指薛涛自己)离开后者(暗指韦皋)后的可怜、孤独、无助、冤枉……大有知错想改之意,也不乏低声下气语调,还带着几分孩子气。诗写得十分诚挚动人。《十离诗》传到了韦皋手上,韦大人的心终于软了下来,将薛涛赦免回了成都。

十离诗·竹离亭

唐·薛涛

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

为缘春笋钻墙破,不得垂阴覆玉堂。

这次经历,让薛涛看清了自己,更看清了社会,认识到了做人尤其是做她这份工作的不易。其实那时的薛涛还只是一位20岁多点的小女子!

浣花溪畔巧制红笺

百世流芳名“薛涛笺”

不久,薛涛回到成都。

成都自古为巴蜀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由于战乱较少,隋唐时期的成都再次兴盛,重现辉煌,在唐代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大为提升。安史之乱爆发后,官员、文人、艺人纷纷涌入西蜀,成都人口为之大涨,达五十多万,成为人口最多的城市。隋代建成的摩诃池,水面曲折十余里,阔大旖旎,此时早已成了游览胜地。城中花草繁盛,餐饮发达,音乐绘画蔚为壮观。

成都一时之间更为繁荣。

回到成都不久,薛涛就脱离了乐籍,寓居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也像其他普通成都市民一样,在院子里种满了各种鲜花香草,还有枇杷树。

当时的浣花溪一带,是蜀中造纸业的中心,当地人多以造纸为业。为了爱好也为了生活,薛涛精心设计创制了彩色笺纸。笺为深红色,较普通笺小些,纸张较好,便于书写。薛涛还用成都随处可见多为红色的芙蓉花(木芙蓉)将笺纸染成红色,精美好看实用。精美的笺纸因是薛涛所创,故称“薛涛笺”,很快流行开来。

薛涛笺(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实际上,薛涛创制“薛涛笺”是对四川造纸工艺和染色技术的一次革新和优化。对此,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书里有记述,并对之作了很好的评价。

当时人如李商隐、韦庄,后代人如宋代司马光、文彦博,明代杨慎,清代何绍基都对薛涛笺赞赏不已。有人甚至将薛涛创制薛涛笺的事加以神化,编出神乎其神的故事。宋、明、清、民国时期,薛涛笺都大受欢迎,多有仿制。

《薛涛制笺图》 赵蕴玉 作 成都市望江楼公园 藏(蓬州闲士摄于成都望江公园薛涛纪念馆,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觅得知己一生难忘

才子佳人诗歌传情

元和四年(809年),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东川。他久闻薛涛芳名,“密意求访”。两人在梓州(今三台)相见。那段时光,是薛涛一生最快活的日子。七月,元稹调离蜀地,到洛阳任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不过三月。次年,元稹贬为江陵士曹参军,薛涛有《赠远二首》,表达她对元稹的关切和思念。

赠远二首(其一)

唐·薛涛

芙蓉新落蜀山秋,锦字开缄到是愁。

闺阁不知戎马事,月高还上望夫楼。

元稹对薛涛也有感情,在长庆元年召入翰林时,有《寄赠薛涛》诗。“锦江滑腻蛾眉秀,幻出文君与薛涛”将蜀中才女卓文君与薛涛相提并论,又以“纷纷词客多停笔,个个公卿欲梦刀”赞扬薛涛的文才,还表达了对薛涛“别后相思”之情。薛涛情不自禁,又写了《寄旧诗与元薇之》答之。

寄旧诗与元薇之

唐·薛涛

诗篇调态人皆有,细腻风光我独知。

月下咏花怜暗澹,雨朝题柳为欹垂。

长教碧玉藏深处,总向红笺写自随。

老大不能收拾得,与君开似教男儿。

慢慢地,薛涛上了年纪,她离开了浣花溪,移居到碧鸡坊(今成都市东、西胜街附近),在这里筑起了吟诗楼,“偃息其上,诸名士多与唱酬”。虽然由于曾经的身份及名气才气,也因为生活之需,诗人免不了和官员文士们还有来往酬唱,但这样的应酬相比从前是少多了。长庆元年(821年),老朋友段文昌回到成都,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请薛涛一起游武担寺,薛涛以病表示不能相从。

身着道袍心系家国

直言相劝以诗明志

根据薛涛诗《试新服裁制初成》,诗人晚年著女冠服,成了居家的女道士,也就是居士。薛涛曾和官员名士多有来往酬唱,大约是素养使然加近朱者赤吧,晚年的薛涛并未静静消磨时光,她对国家时局的关心更甚了。

从韦皋至李德裕等多届节度使,“治绩得失,又皆薛涛所亲见亲知,故历届蜀镇欲悉前人治蜀筹边故事,以薛涛为可咨询之人,斯亦见重于时之一因。”

成都地处唐朝西部,距离唐蕃边境并不遥远。唐朝与吐蕃、南诏时有战事发生。文宗大和四年(830年),李德裕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次年秋天,在成都府治的西边建成筹边楼,楼的四壁绘“蛮夷”地区形势“险要”图,常与熟悉边地边事的人士,在楼上筹划研究,志在安定边境。

薛涛有《筹边楼》一诗,写得很有气势:

筹边楼

唐·薛涛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诗写筹边楼高入云天,气势雄壮,为西川之冠。认为产生战争和社会动乱的真正原因是军官对边地民族“土特产”的贪婪。诗人称赞李德裕有远见卓识,站得高看得远;探讨了战争产生的根本原因,还对将帅直言相劝。薛涛的见识、眼光、气度及能识人的特长凸显无遗。后来李德裕果然收复了维州,西部边地恢复平静。

《筹边楼》立意高远、寄意遥深,实为一首“无雌声”的好诗!三百多年之后,南宋淳熙三年(1176年),四川制置使范成大请陆游以诗咏筹边楼,陆游因有薛涛诗威然在前,自感难以超越而改为撰文“记之”。

薛涛纪念馆(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才情卓绝“西川女校书”

名成“唐朝四大女诗人”

成都城内的碧鸡坊时诗人度过了她最后的时光的地方。大约大和六年(832年)夏,诗人去世。次年,段文昌为她撰写了墓志铭。墓碑上镌刻道:“西川女校书薛涛洪度之墓”。

薛涛也长书法,宋代米芾等编《宣和书谱》评价道:“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其作品,北宋时宫中还藏有《萤草》真迹一卷,可惜南宋就已失传了。

薛涛与蜀中才女卓文君比肩。后人又把薛涛与李冶、鱼玄机、刘采春相并列,称为“唐朝四大女诗人”。

薛涛像与薛涛笺(图源:望江楼公园官网)

据说薛涛“有诗五百首”,其诗集名《锦江集》,北宋蜀刻本原有五卷五百首,元代就失传了。清代《全唐诗》收薛涛诗89首。近人张篷舟《薛涛诗笺》收91首,是现存薛涛诗较为完善的本子。刘天文《薛涛诗四家注评说》集张篷舟等四家薛涛诗注本,资料较为齐全。

薛涛诗,律绝古体都有,以唱和诗最多。与之唱和者如韦皋、武元衡、段文昌、李德裕、牛僧孺、裴度、张籍、元稹、刘禹锡、白居易、杜牧、雍陶,多为当时显要或名士。

同时代的王建、元稹、白居易等人,都对薛涛进行了褒扬和评价。

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最为后人看重。诗曰:“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诗将女才子们作为薛涛的陪衬,说她们都比不上薛涛。

杨慎称赞《罚赴边有怀上韦相公》“有讽喻而不露,得诗人之妙,使李白见之亦当叩首,元、白之流纷纷停笔,不亦宜乎。”

清人纪晓岚等人评《筹边楼》诗“托意深远”,“非平常裙屐所及,宜其名重一时。”

《唐代文学史》说:“薛涛经常与封疆大吏接触,能在诗中流露对政事民情的关心,虽然声音微弱,但确是值得肯定的。”

望江楼外锦水流

薛涛诗化成都城

有崇奉先贤美好传统的成都人没有忘记薛涛。

薛涛墓在成都城东锦江南岸,至明代尚有记载。清代李调元亦曾到访。道光年间,人们将其墓重加修葺,并再立段文昌所作墓志的墓碑。上世纪在川大校园里,还发现了薛涛墓和墓碑。1994年,薛涛研究会依明时旧貌,重建薛涛墓于锦江之滨。

今成都城东锦江南岸有望江楼公园。此地实为明代蜀藩凿井打水仿制薛涛笺的地方,井以笺名,故称薛涛井,沿袭至今。望江楼并非薛涛故居,但人们约定俗成,认定就是薛涛故里旧居所在。

望江楼公园风光(图源:望江楼公园官网)

薛涛井在明代就成了成都名胜。人们在井旁建起吟诗楼、浣笺亭等楼台亭榭。清康熙年间,成都知府冀应熊书“薛涛井”三字,立石碑于井旁。可惜这些建筑在清咸丰年间毁去。光绪年间,蜀绅伍肇岑等募款重建。增建了崇丽阁、枇杷门巷等建筑,规模扩大。

薛涛井(蓬州闲士 摄,图源:四川方志图库)

新修的崇丽阁高大雄伟,人立其上,可近观远眺锦江,故称望江楼。解放后,望江楼旁近三百亩的土地上栽种了一百多种竹子,枝叶纷披、青翠欲滴。翠竹是薛涛的最爱,人们用竹子遍布的园林来象征诗人的高洁品味,以使人们永远怀念她崇敬她。

望江楼竹林风光(图源:望江楼公园官网)

薛涛是唐代杰出女诗人和大才女,在唐诗发展史、历代妇女著作史、中国书法发展史、特殊造纸史上都占有一席,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以薛涛为代表的蜀中才女文化、诗歌文化、诗笺文化,千年以来薪火相传弦歌不绝。

每年三月三日上巳节的望江楼竹文化活动、古蜀弦歌文化活动等,推动了薛涛文化的传承发展,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功不可没。

薛涛和她的诗歌见证与记录了天府成都的历史,丰富和发展了成都历史巴蜀文化。

2020年,薛涛入列四川历史名人!

参考资料

[1]吴庚舜、董乃斌主编《唐代文学史》(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

[2]刘天文著《薛涛诗四家注评说》.巴蜀书社;2004年.

[3]张正则、季国平编著《女诗人薛涛与望江楼公园》.

[4]刘天文《薛涛史料考辨》.四川大学报.

[5]谢天开《薛涛传》.天地出版社.2023年版.

[6]张篷舟 笺 张正则 季国平 张雅 续笺《薛涛诗笺》.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第2版.

刘咏涛,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员,四川省杨雄学会理事,成都薛涛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李冰学会、四川省诸葛亮学会、杜甫学会、李白学会、成都市历史学会会员。著有《陆游与四川》,编写《国学经典导论》《国学经典启蒙初阶》(上册)《巴蜀文化与天府文化》教材等。所编《川剧老艺术家口述史》(成都卷)获成都市社科三等奖。

来源:成都方志

作者:刘咏涛

来源: 成都方志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