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唤鱼池畔飞来凤‖邵永义
唤鱼池畔飞来凤
邵永义
飞来凤
岷江之滨有青神县。《蜀中名胜记》载:“县之名胜在乎三岩。三岩者,上岩、中岩、下岩也。今惟称中岩焉。”
过岷江入中岩山门,满眼的细草微风,耳畔涧水潺潺。行数十米,山青如黛,群花杂树中飘着一丛丛乳白的花,细观之,两瓣平举如翼,一瓣悬月如尾,一瓣如玉颈奋前,张头寻觅,且清香馥郁。请教山中人,曰:形如飞凤,为王弗爱物,叫飞来凤。
王弗,一个叫多情才子垂泪的女人。
北宋年间,中岩有座书院,青神乡贡进士王方执教时,好友苏洵送他儿子苏轼到中岩书院读书。苏轼聪明好学,王方喜爱在心。
中岩下寺丹岩赤壁下,有绿水一泓,平静如半轮明月,相传为慈姥龙之宅。苏轼读书之余常临水观景,想入非非中不禁大叫:“好水岂能无鱼?”于是拊掌三声,立时,岩穴中群鱼翩翩游跃,皆若凌空浮翔。苏轼大喜,便对老师王方建议:“美景当有美名。”王方于是遍邀文人学士,在绿潭前投笔竞题,可惜诸多秀才的题名不是过雅,就是落俗,最后苏轼才缓缓展出他的题名:“唤鱼池”,令王方和众人叫绝。苏轼正得意之时,王方的女儿王弗也使丫鬟从瑞草桥家中送了题名来,红纸怡上,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更令众人惊叹:“不谋而合,韵成双璧。”
后,苏轼手书的“唤鱼池”三字被刻在了赤壁上,经可三丈,秀美俊拔。王方请人做媒,将王弗许配苏轼,是时,苏轼19岁,王弗16岁。
唤鱼联姻的佳话背后,实是恋爱故事。
在中岩灵秀的山岩里、涧水边、小路旁,一丛丛飞来凤扬着阔长的绿叶,吐露娇柔的花蕊和幽幽清香。在家中吟诗作画的王弗,也常常带丫鬟从瑞草桥到中岩游山朝庙,采得一大抱飞来凤回家,每每听父亲说起眉州少年苏轼如何聪明机智,心中颇有好感,但又不便明显流露,闻苏轼常在山水间静思、读书,便悄悄隐于一旁树丛中静观,却见苏轼英气勃勃,抚掌唤鱼。
“小姐,你最喜欢的飞来凤花开了!”丫鬟在草丛惊喜一声。
苏轼转回头来,见一少女婷婷站立在初春的绿草丛中,轻盈飘逸。王弗受惊,抬起头来,双眸如星,闪烁着少女的娇态,粉脸含羞,自有一种淡墨染不出的风情……
不久,苏轼与同窗到瑞草桥为老师王方祝寿,因生性豪放而醉倒在老师家中,睡到半夜起来,知道同窗们都已回书院,便独自踱到翠竹掩映的后院,师妹王弗正临窗梳头,苏轼从怀里摸出从山上带来的一簇飞来凤,轻轻地投进窗里,王弗一惊,继而心跳不已,把那簇浓香阵阵的花苞贴在胸前……
飞来凤,你是少女情窦初开的心吗?
唤鱼池,你的明眸倒映过多少次有情人相倚拊掌的倩影?
而今江山依在,碧水澄清,可那翩然游出的鱼儿,大约也随苏轼王弗而去了吧?
放眼岩上,历代名人显宦的摩崖题刻异彩纷呈:知音鱼跃、高山流水等,众星拱月般衬着“唤鱼池”三个大字。
那个唤鱼的少年后来走进了中国的文学圣殿和政治舞台;如飞来凤般清雅秀丽的王弗相偕出川。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考取进士,任陕西凤翔府,再居史馆,王弗随之赴京城。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王弗不幸病故,苏轼泪写《亡妻王氏墓志铭》,次年扶柩千里送回四川安葬。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轼梦回中岩,醒来伤感不已,写了一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昨夜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语,惟有泪千行……
飞来凤是女儿心,风风雨雨千年岁月,依然沉浸在回忆中,为王弗那早殒的青春致哀,等待另一次生命又翩翩起舞。
1987年,唤鱼池畔塑起了苏轼与王弗年轻时同游中岩纪念像。落成之际,山雨如泪挂满飞来凤。
飞来凤生在中岩寺、唤鱼池畔。
年来年去香未尽,叶生叶死根不烂。
又是岷江水涨时,风起唤鱼池边一层层绿波,惟听飞来凤起伏低语:此情难诉!
苏轼王弗,携手云游之中,可曾听见?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4月2日第8版
文/图:邵永义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