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全蜀多名士 “三苏”媲两家‖祁和晖

作者:祁和晖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4-04-29 11:33:36 浏览次数:548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6期

全蜀多名士“三苏”媲两家

祁和晖

“全蜀多名士”典出杜诗

杜甫寓巴蜀年多,跨10个年号,足迹遍天府。杜甫寓居东川梓州(今三台县)时曾遍游东川所辖遂州、蓬州、阆州、盐亭、射洪、绵州等地,居停时间长达一年半有多。在杜诗《行次盐亭县聊题四韵奉简严遂州蓬州两使君咨议诸昆季》中点评“全蜀多名士”。其诗曰:

马首见盐亭,高山拥县青。

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

全蜀多名士,严家聚德星。

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

北宋蜀地有两大“三苏”家族媲美齐名

按两大“三苏”所属家族在宋代出道成名之时间先后论,铜山“三苏”早于眉山“三苏”。

按正史、地方志、诗文、杂记等资料,大体可勾勒出巴蜀两大苏氏家族的家学渊源及家族仕进文脉谱系。

两大苏氏家族家学文脉悠远,世代书香世家。眉山苏氏是初盛唐时期大文人苏味道入蜀为官留下的遗脉。铜山苏氏乃唐宰辅苏颋为蜀郡太守时留下的后裔。两大苏氏,在北宋政坛、文苑皆大放光彩。其血缘谱系如下。

铜山苏氏

苏协,《宋史》附简传示其子苏易简传中。《传》文称苏协“举蜀进士,归宋,累任州县、以易简(其子)居翰林,任开封县兵曹参军,俄迁光禄寺丞,卒,特赠秘书丞。”

苏易简(954—993),字太简,苏协子。《宋史·苏易简传》称:“少聪悟好学,风度奇秀,才思敏赡,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踰弱冠,举进士。太宗方留心儒术,贡士皆临轩复试。易简所试三千余言立就,奏上,览之,称赏,擢冠甲科。”

苏易简学问、才华深得宋太宗器重。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即“以右拾遗知制诰”。宋雍熙二年(985),不到30岁的苏易简,已“与贾黄中同知贡举,后经“知审刑院”历炼后,“掌吏部选”。又升迁给事中、参知政事。史称“易简以亲老急于进用,因亟言时政阙失,遂参大政”。

苏易简有三子:苏宿、苏寿、苏耆。此三子在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皆禄之以官”。

苏舜钦、苏舜元皆为苏耆之子。舜元为兄,舜钦为弟。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宋史·文苑·苏舜钦传》记其人“少慷慨有大志,状貌怪伟……一时豪俊多从之游。”21岁时便敢于“诣登闻鼓院上疏”,言时政得失,并对朝廷陈规陋制提出批评,指出宋真宗“即位以来,屡诏群下勤求直言”,但又不废止“乙亥诏书”之陋规。21岁的苏舜钦直言批评说:“臣观乙亥诏书,戒越职言事,播告四方,无不惊惑,往往窃议,恐非出陛下之意……今谏官、御史悉出其门,但希旨意,即获美官、多士盈庭,噤不得语。陛下拱默,何由尽闻天下之事乎?”

舜钦曾被范冲淹举荐,“召试,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并娶宰相杜衍之女,但因多次越级上疏,纵论时政得失,得罪权臣王拱辰,被逐出京师,后得湖州长史之职而卒。放废闲居苏州时,买水石建沧浪亭以明志。

舜钦兄舜元,字才翁,史称“为人精悍任气节,为歌诗亦豪健,尤善草书,舜钦不能及。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

铜山苏氏,在苏协调任开封县兵曹参军时,已迁居开封。苏易简生长于铜山中江,苏舜钦生于开封,卒于苏州,故有些今人著述不将其定为中江人。但铜山苏氏家教、家学仍严守祖籍文脉传统。苏舜元、苏舜钦兄弟表现出典型的巴人豪义气质。

眉山苏氏

眉山“三苏”名满天下,但此苏氏出道成名时间略晚于铜山苏氏。从北宋中后期始,其“三苏”父子三人诗词、文章及行迹才辉耀士林文苑。以苏轼为领袖的“蜀学”屹立儒林,与王安石领导的“新学”、周敦颐和二程领导的“洛学”、张载的“关学”并驾齐驱。更有“苏门学士”如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及后起之“苏门君子”传承眉山“三苏”的哲理与文脉。苏轼在王安石变法中虽一度蒙冤入狱,但连皇太后、皇帝都是苏轼的“粉丝”,苏轼终得保全性命。苏轼的一生是成就辉煌的一生,没有苏轼,宋代士林文苑将为之减色。苏轼的一生又是坎壈多难的一生,一路遭贬,行遍“黄州惠州儋州”,及至晚年从儋州蒙赦放还,未及归故乡,便病死于江苏常州。

铜山、眉山皆为巴蜀历史文化名城

眉山为历史文化名胜地,乃唐宋八大家之三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故乡,研究者多,此处不赘。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祖孙“三苏”的祖籍地中江,亦是抗美援朝英雄烈士黄继光的故乡。知其中江县名者虽多,而知其历史文化之悠久者不多。

中江县置县史逾1800年。汉属广汉郡郪县地域;蜀汉割郪县地与广汉地置伍城县(亦说原称“五成县”);晋、宋、齐、梁沿袭置伍城县;北魏、北周置元武郡(后更名玄武郡)以伍城县为郡治;隋改置新城郡,不久因凯江经过城内改称凯州,以伍城县为州治;唐改县名为铜山县,属东川梓州;五代十国时期王蜀(前蜀)、孟蜀(后蜀)沿袭唐制称铜山县;宋先称铜山县,后改中江,亦称中江县;元废县;明复置县,仍名中江,属川北道潼川府;清、民国沿袭至今。

中江县境内西北为山地,东南为丘陵,凯江、郪江贯境而过。四川盆地之盆周山地丘陵,盆底大平原,中江兼而有之,是自然地理上巴蜀的天然交汇地,文似蜀乡、武似巴地。史称其地有玄武山、大雄山,其民风民俗“好胜尚武,不耻贫贱,俗好读书,士通经学,地灵人杰”。

唐代大诗人卢照邻观铜山县形胜而留诗《宿玄武二首》:

方池开晓色,圆月下清明。

已乘千里兴,还抚一弦琴。

庭摇北风柳,院绕南溟禽。

累宿恩方重,穷秋叹不深。

王勃又留下《题玄武山道君庙》诗及序。《唐诗纪事》载:王勃、卢照邻、邵大震九月九日登玄武山旅眺,唱和绝句。王勃赞誉巴蜀山川为“宇宙之绝观”。其中也包括铜山景观在内。

诗圣杜甫游览过铜山,留下《题玄武禅师屋壁》诗。据明代曹学佺记载,杜甫曾经有诗题凯州云:

凯州城下湍水流,凯州城隅多古丘。

集虚道人不复见,白云西北多悠悠。

苏轼表兄程建用《与苏子瞻书》中首句即告知苏轼:“中江于东蜀,号为巨邑。”宋人文同考论:“县为江所环,故名之。”

《宋史·苏易简传》载:易简母薛氏为贤母。“及易简参知政事,召薛氏入禁中,赐冠帔,命坐。问曰:‘何以教子成此令器?’对曰:‘幼则束以礼让,长则教以诗书。’上顾左右曰:真孟母也。”苏母之贤,反映了中江人文习俗就是“束之以礼让,教之以诗书”。如此优良文脉习俗,培养出“铜山三苏”及当代黄继光,固属顺理成章。天府有中江,幸甚!

中江“三苏”留下的遗产与评价四要点

政绩遗产

1.苏易简在参知政事任中,对宋太宗成为“太平天子”、建设“太平兴国”社会秩序辅佐得宜,使天性并不平和的赵光义由杀伐立威走向文教兴国,认真执行赵匡胤定下的用人国策——对士人,非大逆不道之罪,不开杀戒,致使宋代士人普遍敢直言朝政得失,弹劾吏治庸佞奸滑。苏易简长期主管朝廷科举、吏部选官,选举了一大批北宋贤才良士,如巴蜀阆中“三陈”之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皆出自苏易简及苏易简系良臣之门。陈尧叟则是苏易简主考时录取之士,而范仲淹、欧阳修等又出自苏易简主事吏部选官之时,这些人才为北宋中期储集了人才领袖。而苏舜钦虽为易简之孙,却在27岁中进士后还要通过范仲淹举荐,经皇上“召试”其才卓然,然后才能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2.苏舜钦“位卑未敢忘忧国”,数次越级上疏朝廷,批评执政大臣,甚至皇帝本人,其耿忠之心深得范仲淹等庆历新政重臣的赏识。在斥责谏官高若讷时与欧阳修不谋而合,指出高若讷身为谏官,却不敢言朝政得失,一味媚顺权臣。欧阳修骂高若讷不知人间有羞耻二字。苏舜钦骂高若讷“为司谏……而温和软懦,无刚鲠敢言之气。”此辈得谏官“皆执政引拔建置,欲其慎默,不敢举扬其私,时有所言,则必暗相关说,旁人窥之,甚可笑也”。舜钦在宋真宗之时,已越级上疏指出朝廷积习弊政之隐患在于“大臣持禄而不极谏,小臣畏罪而不敢言,下情不得上通,此患之大者。”

舜钦主张废除不准越级进言制度,认真执行“言者无罪”的良政。他为范仲淹等因主倡“庆历新政”而受打击事挺身而出,呼吁皇帝为范仲淹等人主持公道。其《疏》说:“又见范仲淹以刚直忤奸臣,言不用而身窜谪”。舜钦直谏皇上说:“臣望陛下修己以御人,洗心以鉴物,勤听政,舍燕安,放弃优谐近习之纤人,亲近刚明鲠直之良士。”舜钦这些议政之言,对北宋中期朝政均有裨益,对后世亦有教诲警醒之效。

铜山苏氏为官清廉自律,举荐贤才无私,直言敢谏、忧国忧民,这是一笔宝贵的政治遗产,值得宣传弘扬。

诗文遗产

1.苏易简曾著《文房四谱》《续翰林志》,有《苏易简文集》20卷,“藏于秘阁”。《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两大类书所参编。虽历经岁月磨蚀,易简集虽无全璧,但上述“览”“记”两大类书尚保有其部分存稿,有待搜集整理。可贵的是,《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宝贵历史资料。

2.苏舜钦在诗文上有两大成绩:

第一,苏舜钦在北宋古文运动中有早倡之功。游国恩等五教授编著之经典本《中国文学史》评价苏舜钦说:“他年轻时即不顾流俗耻笑和穆修一起提倡古文,比尹洙、欧阳修等开始作古文都早。二十七岁中进士后,作过县令、大理评事等小官。”欧阳修称誉舜钦“位虽卑,数上疏论朝廷大事,敢道人之所难言。”

眉山三苏,尤其苏轼是继苏舜钦之后的古文写作实践者。可以说,北宋的古文运动是巴人苏舜钦先倡于前,蜀人苏轼跟进于后。

苏轼在为欧阳修所著《六一居士集叙》中说:“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而斯文终有愧于古”,即宋初立国七十年间,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初期,文章成就平平,有愧古人,至苏舜钦、苏轼为代表的努力,才真正出现“文起八代之衰”的气象。

第二,苏舜钦诗与梅尧臣齐名,史称“梅苏”或“苏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著经典本《中国文学史》评价说:“苏舜钦在揭露社会黑暗时,比梅尧臣更为大胆和直露,这类作品多在古风中。”苏舜钦诗歌充满报国爱国激情,国运安危、民生疾苦,成为舜钦诗的主题。如《庆州败》《己卯冬大寒有感》《吴越大旱》《城南感怀呈永叔》《哭师鲁》《蜀士》。社科院版《中国文学史》评价舜钦诗“笔力雄健、感情奔放……他喜欢歌唱山川风雷的变化,有一些奇特的想象,如‘思得壮士翻白日,光照万里销我之沉忧’。”其实,苏舜钦命运、气质、诗风均有摩学同乡前辈李白之气象。“古风”类诗,直接套用李白“古风”体。依我看,称苏舜钦为“小李白”也不为过。

3.为吴越湖湘景观添彩:苏舜钦享年仅40岁,中进士后,长期被权臣排挤,不得不闲居林下。他偕夫人杜氏隐居苏州,买水石筑沧浪亭苑池,在亭池间读书、著述、吟咏,取“沧浪”为亭苑名,亦是寄志清流。“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沧浪亭苑成为吴越文物名胜地,其景观、其精神吸引无数后人前往观瞻缅怀,今日已是国宝遗产。

4.铜山苏氏出道成名,带动了巴蜀学风上进,促进了朝廷对蜀士的重视。有宋一代蜀士成名者众。一部《宋史》,其列传、文苑传、烈女传中,时时遇见蜀士蜀女身影。这与铜山苏门的出道成名早而高有关系。

两组“三苏”历史影响比较及原因

在北宋前、中期,铜山“三苏”时代影响远大于眉山“三苏”。当苏易简参与朝政时,眉山“三苏”尚未出山。铜山老苏(易简)状元及第后深受皇恩眷顾,官居要职,或主管科举会试,或主事吏部铨选官序,以参知政事终其仕途。

而眉山“三苏”从未秉持过朝廷要职。苏洵无功名在身,因献文章、经特别个人面试入仕,赐官甚微。逝世时朝廷恩赐公费安葬,苏轼不要官葬而要求朝廷为老父赐谥封。苏轼作朝官日少,基本上是奉旨效命于地方通判、刺史、令史,虽在所任官之地皆有惠政、贤声,深得所在地官民景仰感戴,终无机会通过执掌朝廷要职报效君国。更不幸的是,竟因在自己诗文中言及朝政得失而得罪权贵,遭受一次又一次打击、贬逐。苏轼的仕途,坎壈多难。苏辙仕途比其兄略平顺,一度还奉旨出使金国,但亦无持掌朝政要职的机遇。

北宋中期在古文运动成为当时主流、诗词革新随古文新潮而起之时,苏轼诗、文、辞、赋应时代新潮而起,中唐韩、柳倡导,北宋前期石介、苏舜钦、穆修复倡之古文,到苏轼以文章实践,让古文运动结出硕果,获得成功。行文如行云流水,起笔于所当起,止文于所当止,直抒胸臆,流畅、生动的文风与语言以苏轼始,成为此后中国古代散文的“定式”,乃至宋代士林谚语说:“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喝菜羹。”苏轼门下,又形成“苏门学士” “苏门君子”。在经学、文学影响上,眉山苏氏在北宋中后期已远大于铜山苏氏。

明代唐宋派主张诗文皆当学习唐宋,提出“唐宋八大家”之说: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眉山三苏、王安石、曾巩八人之文成为散文语言典范。眉山“三苏”影响更大。

眉山“三苏”仅苏轼一人遗迹就已遍及中华南北,除眉山苏宅、祖墓、祠庙之外,尚有许多苏轼遗踪、遗址一直被保存至今,并历有纪念活动与方志记载、研究。依苏轼为官顺序,列目如下:

1.陕西省:苏轼中进士后曾经任“签书凤翔府判官”。陕西省历史名人太多,未顾及年轻苏轼之遗踪。

2.山东省:苏轼在任密州(今山东诸城为其州治)太守时,撰《超然台记》记其胜。此时为苏轼生平最意气风发之时。

3.浙江省:在杭州,苏轼留下了西湖苏堤。

4.湖北省:苏轼被贬黄州(今长江北岸黄冈市),建东坡,游赤壁,留下《赤壁赋》。

5.广东省:苏轼被贬惠州(今广东省南部东江下游),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之名句,后人遂将惠州、罗浮山作为文化地标纪念苏轼。

6.海南省:苏轼贬儋州(今海南儋州市)留下“春梦婆”及椰瓢喝酒、披发长啸于椰林之中故事,今海南岛上苏轼遗迹传说甚多。

7.江苏省:宋徽宗时,苏轼遇赦,北归途中在常州不幸染时疾去世。常州人保护传承了苏轼遗迹。

凡苏轼足迹所到之地的人民,都敬恭苏学士的人品、学问、从政能力,又都无比同情他因才遭忌的坎坷命运。苏轼离去后,当地人便有意保护苏轼踪迹、传载眉山苏门故事。苏轼在中华南北地方(包括辽、金、西夏在内)的影响巨大,有宋一代罕有人能与其比肩。苏轼诗文每出,便有学子、书商自动抄录、印制,辽、金、西夏,尤其金人会立刻翻印。

眉山“三苏”在后世,知名度大于铜山“三苏”,但不影响铜山苏氏的历史贡献与后世评价。有人称“铜山三苏”为“小三苏”,此称不当。两组三苏各擅其美,都是入选《宋史》的历史名人——但凡正史有传之人,皆为当时要人,无所谓“小”者,正面或反面历史影响大才能入“传”。铜山“三苏”《宋史》有传,何“小”哉!

容和晖不才,试点赞铜山、眉山两组“三苏”,北南辉映美天府,作为结语:

万千气象古蜀都,

北宋风云两“三苏”。

南北辉映江山美,

文彩遗韵画新图。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祁和晖(西南民族大学教授)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