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浣花溪水温江来‖黄晨旭

作者:黄晨旭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3月12日第8版 发布时间:2024-04-12 15:14:14 浏览次数:337 【字体:

浣花溪水温江来

黄晨旭

诗圣杜甫从759年末到成都,到765年离蓉,他走遍了成都名胜,也去过不少成都的区县。在成都的郊县里,温江离杜甫最近,与杜甫颇有情缘。

20世纪初期的杜甫草堂

古时,温江县与成都县的县界一般在清水河畔,也就是后来的“苏坡乡”。换句话说,只要杜甫沿草堂古浣花溪西行几里,浣花溪的源头一带即是温江县境。

根据杜甫诗作和相关研究,杜甫确实曾沿渌波溯游而上,并作《泛溪》,诗曰:“落景下高堂,进舟泛回溪。谁谓筑居小,未尽乔木西……”清初王嗣奭撰《杜臆》,注此诗:“自卜居浣花至此,始溯溪西游。”

在了解完地形后,杜甫便用诗句写下了自己家的位置:“水槛温江口,茅堂石笋西”(《绝句》),这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直接写到“温江”的诗句。

根据杜甫的诗句,古浣花溪的起水初应当在“温江口”,与今天的浣花溪稍有出入。清李元的《蜀水经·卷三》中,记录了与杜甫一致的观点:“清水河,自温江分支东流为浣花溪。”这里的“温江”,应当指的就是杜甫笔下的“温江口”。

查阅《新唐书·地理志》,其中记载温江有一条河流“新源水”,可运西山(邛崃山)之木材到成都。根据其记载推断,这条河只能是江安河的岔流桤木河。桤木河起水于江安河,在今苏坡黄土桥附近汇入清水河。民国《温江县志》载:“桤木江,新开江(江安河)分流……近苏坡桥入清水江(清水河)。”在历史上,桤木河要比现在宽阔不少,因为江安河也有过“温江”的叫法,因此桤木河汇入清水河的河口被称为温江口。还有一种说法,是此水从温江县而来,故河口叫温江口,也是讲得通的。

直至1956年苏坡被划归成都市郊区,“温江口”才不属于温江辖境。

浣花溪水从温江口而来,自然少不了温江的印记。

传说温江口的河滩上生长着许多桤木,那条注入清水河的“新源水”两岸也有不少桤木。草堂西边,也就这桤木织起了绿荫。杜甫一打听,才知道四川桤木长势快,于是他也想种些在自己的草堂。他在《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中写道:“草堂堑西无树林,非子谁复见幽心。饱闻桤木三年大,与致溪边十亩阴。”宋代文学家宋祁也在《益部方物记》中记载:“桤木蜀所宜,民家莳之,不三年可为薪。”

等到杜甫的草堂建好,已是“桤林碍日吟风叶”。(《堂成》)

宋代四川人苏轼喜欢桤木,于是书录杜甫的诗歌,即《桤木卷帖》。巧合的是,相传他去过杜甫笔下的温江口一带,那里地名就改成了“苏坡乡”。民国版《温江县志》:“苏坡桥场,以苏东坡曾游其地故名。”

后来,新源水渐渐淤塞成一条小河,桤木树也不见了踪影。

除了桤木,可溯源温江的还有鱼凫鸟。相传温江是古鱼凫国治地,在江安河畔的万春镇,至今流传着鱼凫王教人们养鱼凫鸟捕鱼的古老传说,每年阴历三月十六,许多温江人还会到河边放河灯祭祀鱼凫王。鱼凫鸟即鸬鹚,又叫鱼鹰,俗称“鱼老鸹”。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六就有类似的记载:“蜀人临水居者,皆养鸬鹚,绳系其颈,使之捕鱼,得鱼则倒提出之,至今如此。”

每涨春水,温江而来的浣花溪上也会有不少鱼凫鸟栖息,杜甫在《春水生二绝》中写道:“鸬鹚鸂鶒莫漫喜。”当然,杜甫在门前看到鱼凫鸟的次数很多,诗句还有“门外鸬鹚去不来”(《三绝句·鸬鹚》)、“鸬鹚西日照,晒翅满鱼梁”(《田舍》)等。

浣花溪水温江来,历史的痕迹,西郊的风物,也随着溪水,淌成了杜甫笔下隽永的辞藻。与草堂咫尺之遥的温江,也因为杜甫的到来,多了不少美丽、悠远的趣话。

敬告:本文已经成都日报授权转载,未经原发媒体成都日报授权,请勿转载!

来源:《成都日报》2024年3月12日第8版

作者:黄晨旭

来源: 《成都日报》2024年3月12日第8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