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沈宝祥:耀邦同志是我的良师
耀邦同志是我的良师
沈宝祥
从1977年6月到1981年9月的4年多时间,我有幸在胡耀邦同志指导下办《理论动态》,这一段经历使我终身受益,终身难忘。在大学,我曾读过三年研究生。我感到,在耀邦同志指导下办《理论动态》的这一段,是又一次读研究生。耀邦同志就是我的导师,是诲人不倦的良师。
1977年10月9日下午,风和日丽,在中央党校大礼堂前广场,中央领导人分别与全体学员和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起第九人为胡耀邦(后二排左八系本文作者沈宝祥)
一、耀邦同志引导我走上理论之路
我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都是学的历史专业。耀邦同志来中央党校时,我在文史教研室。
1977年4月7日,耀邦同志召开整风会议。校内25个支部,每个支部选一个代表参加这个会议。文史教研室支部的同志们选我为代表,参加了整风会议。
6月4日这天上午,开整风会议全体会议。会前,耀邦同志的秘书陈维仁通知我,全体会议后留下参加耀邦同志召开的小会。
全体会议开到11点结束,耀邦同志就在第一教室的一角召开这个小会。我数了一下,共十个人。耀邦同志讲了选编教材等问题后说,好几个礼拜脑子里酝酿这个问题。我们是否搞一个理论动态性的东西,有这么两页就够了,最多不超过三页,发给我们自己看,也可以发给中央同志,华主席、叶副主席,政治局同志,也可考虑发给各部委和省市委,给他们参考。名义,教育长领导下的教务办公室选编,两天,不超过三天一期,最好两天一期,字还可以考虑大一点。题目叫《理论动态》也可以,简短明了,《理论探讨文选》也可以,《理论动向选编》《理论战线要闻》,没想清楚。先搞几个人,有人提出孟凡、沈宝祥同志,还要找几个人,先搭一个班子。我已经有些题目了,后天到我办公室开会。这时,我才知道,留下来开会,是要我参加搞这个刊物。
6月6日上午,我们到耀邦同志处开会,他比较系统地讲了有关这个刊物的宗旨、对象、内容等问题,他要求我们先写出几篇文稿来。他还说,办这个刊物不难,开始一段,我同你们一起搞。
就这样,我就投入了这项工作,但我并没有长远打算,心想,在这里搞一段,还是回到文史教研室搞我的历史专业。文史教研室也不断要我回去,但耀邦同志不同意,从此,我就留下了,走上了理论之路。
耀邦同志反复给我们讲拨乱反正的重要意义,办好《理论动态》的重要意义,对我很有启发,我也就安下心来搞这个刊物了。
在6月4日的那个小会上,耀邦同志讲了几句很重要的话。他说:“总而言之,我们自己造一个环境,自己压迫自己。”
“我注意的是,三五年把科学态度搞好。这个搞不好,我们党还可能走弯路。主席在修宪法的讲话中,就是搞科学态度。”
自己压迫自己,就是要迎难而上,紧张地工作。科学态度,就是要坚持实事求是。
他的这些话,对我们很有启示作用和激励作用。
耀邦同志把我们这一摊子人叫做动态组,以后正式组建机构,称之为理论动态组。理论动态组的工作就是办这个小刊物。其实,这也是一个理论研究机构,一个研究中国社会主义问题的机构。耀邦同志就是首席研究员,我们作他的助手。
耀邦同志隔一段时间就开一次理论动态组会议,议论当前的重要问题,酝酿选题。这样的会议,实际就是理论研讨会,对我来说,也是一堂课。参加这样的会议,在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方法论上,都有很大收获。粗略统计,1977年下半年,这样的会就开了13次,1978年,开了17次。此外,耀邦同志还通过写批语的方式对我们进行指导。他写的批语,言简意骇,语言精辟,针对性强,很有启发,很有指导意义。
当时,整个形势还是迷信盛行,思想僵化,“左”的积习很深,从我自己来说,思想也跟不上,写文章感到很费劲。耀邦同志鼓励我们,要敢于写。他说:不要怕,形势不同了。他提出:时代要求有思想上的先驱。我们虽然达不到这一点,我们努力向这方面前进,要把自己提到一个新的境界。1977年12月17日的理论动态组会议上,耀邦同志提出,我们要做思想战线上的前卫战士。我们《理论动态》的参加者就以这个为标准,我是不是做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思想前卫战士,用这种精神办好我们的刊物。每天想这个东西,每天用这个东西来激励自己。
由于《理论动态》要回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耀邦同志特别强调理论要联系实际。他一再引叶师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如果理论不能指导实际,不受实际检验,那算什么理论!决不能把理论同空谈、吹牛甚至撒谎混为一谈。”叶师的这个讲话稿就是耀邦同志撰写的,这些话就是他的思想。
怎样做好理论工作,在这方面,耀邦同志对我们的教育是很多的,至今仍然是我进行理论研究遵循的指针。
二、耀邦同志指导我写文章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写文章。撰写《理论动态》用的文章,从我来说,开始时很不适应。耀邦同志耐心地指导我。那时,他在党校办公,为了一篇文章,有时一天找我二、三次,具体地加以指导。有两篇文章,他还为我写了提纲。这真可以说是手把手地教啊!
耀邦同志很会写文章,他多次给我们讲如何写文章的问题,语言独特,很精辟。
“写文章的根本方法要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地上到天上”。他说,这样的东西最有生命力,最引人入胜。因为这样的理论文章是从实际出发的,是从人们关注的事情破题而又不断深入的。他对那种从抽象到抽象,从概念到概念,从天上到天上的理论文章很不赞赏。他说,现在许多文章头一段就吸引不了人。一篇文章,开头如何吸引人,结尾也能使人看下去,并引起人们的思索,确是要下一点功夫的。
文章要“精雕细刻”。这是耀邦同志一再对我们提出的要求。对于一些论述重大问题的理论文章,耀邦同志一方面强调要敢于接触实际,不绕开全党性重大矛盾走,另一方面,他又一再嘱咐我们,要十分慎重,反复推敲。他规定,每一篇文章,不管作者是谁,理论动态组都要认真讨论。重要的文章,他总是要求我们听取尽可能多的专家的意见。在这样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一种好的文风和作风。
“一篇文章总要有点提神的东西”。这是讨论文章时耀邦同志爱讲的一句话,也是他独特的语言。什么是提神的东西?他没有作过明确的解释。我体会,所谓提神的东西,可能是一个新的观点,一个新的提法,一句闪光的语言,一个新的材料,总之,是文章中使人留下较深印象的东西。一篇文章,如果句句都精彩,当然很好,但这样的文章很少。一般的文章,如果有一些像耀邦同志所说的提神的东西,也就可以了。
反对假、大、空、套、长。从开始办《理论动态》,耀邦同志就重视文风。反对假、大、空、套、长,是他对当时不良文风的概括,也是对我们的要求。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理论动态》的文章都经耀邦同志审定。他阅看文章很仔细,从标题到架构,从观点到论述,从文字到标点,他都注意。看耀邦同志审阅过的文稿,也是我学习的一个重要方法,受益很多。
三、耀邦同志同我们谈读书
耀邦同志爱读书,是出了名的。我们同他近距离接触,对此更有感受。
耀邦同志在指导我们办《理论动态》的过程中,经常谈读书学习,既对我们提出读书要求,也谈他自己读书的体会,使我深受教益。他论读书的一些精辟之言,我至今记忆犹新。
1977年6月6日上午,耀邦同志召集参加《理论动态》工作的同志开会。在这理论动态组第一次会议结束时,他就向我们提出,“写批判的东西不容易,要加紧看书,掌握资料”。
耀邦的谈吐,深邃鲜活,风趣生动,富有启发性。听耀邦同志谈话,你很快就会感觉到,他读书很多。
作为一个领导干部,总是很忙,哪来时间读书?耀邦有一句话:“有所得,就必然有所失。”他说,你要多读书,就要少打扑克,少跳舞,少看电影。这样的话,我听他讲过多次,印象深刻。这是他多年坚持读书的一条主要经验。这一得一失,是读书学习高度自觉的表现,也反映了他人生追求的重点。耀邦夫人李昭同志对我讲,耀邦回到家中,就关起房门读书,很少同家人谈话。
耀邦同志同我们谈话,有时就是从最近读了一本什么书、有什么心得体会开始的。翻开我的笔记本,耀邦经常讲到他读书的情况:我最近看《爱因斯坦文集》,还看《英迪拉·甘地》。前几天我看了王朝闻搞的《美学概论》,等等。他还向我们推荐一些他读过的书。据他的推荐,我读了日本战后首任首相吉田茂的《激荡的百年史》,法国人安德烈·莫鲁瓦的《美国史》等书。
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胡耀邦在中央党校》。
耀邦同志读的书很“杂”,他善于从各种书中汲取有益的营养,丰富自己。他说:从《爱因斯坦文集》的序言可以看出,爱因斯坦之所以成为爱因斯坦。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方法。他主张独立思考。我们要从伟大的科学家那里吸取一点营养,吸取一点思想要素。他读了《英迪拉·甘地》等书后说:他那个阶级也有他的优秀人物。研究其他阶级的优秀人物,对他们的阶级利益那么坚定,那么忠诚,不屈不挠。可以借鉴到我们这里。他读了《美国史》后,很赞赏罗斯福由教授、政客和军人组成智囊团的做法。从这里,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什么叫善于读书。
读书求甚解。这是耀邦同志给我的一个很深的印象。大概是1959年,我那时还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读书,同时兼任学生会和团委的工作。一天,学校有关方面要我带队到上海市青年联合会参加一个座谈会。会议开始才知道,是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会见上海各界青年。耀邦同志的讲话风趣生动,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他讲“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典故,讲述齐景公跟儿子孺子嬉戏,口衔绳子,学做牛,让孺子牵着走,孺子跌倒,将齐景公的牙齿拉折的故事,边讲边演示,会场气氛极为活跃。我听了很有感慨。“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早就知道,但从没有深究。耀邦同志这种读书求甚解的精神,给我很大的启发。在一次同理论动态组的谈话中,耀邦同志讲到中国从民主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是用“转变”还是“过渡”的提法时,他一下列举了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任务》《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统一战线而奋斗》《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七篇著作说:现在查到的主席用“转变”的词是七个,更多的是讲发展到、进入到、过渡到。他要我们考虑,究竟用什么提法为好。这生动地反映了他读书、钻研问题的认真和细致。
耀邦同志倡导读书,但又反对死读书。他提出,读书、调查与思考,三者相结合。他说,书本是前人积累的经验,调查是掌握现实的情况。前人的经验,现实的情况,结合起来,加以思考。他在《对中青年干部的殷切希望》的讲话中作了概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独立思考,实事求是,这就是学习”。
耀邦同志还提出:我们作研究,做工作,要“广泛涉猎,重点研究”。重点研究同广泛涉猎不矛盾。一个思想家、政治家,要广泛涉猎。这也是理论家的一个根本方法。毛主席、马克思、列宁都是广泛涉猎的。这也是每一个有成就的人的方法。一个政治家不广泛涉猎,你不学军事、外交、政治,怎么能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领导呢?为什么讲套话?因为研究不够,涉猎也不够。
广泛涉猎,重点研究。这是耀邦同志自己读书学习的体会和经验,对领导干部和理论工作者都很有参考价值。
耀邦同志指导我们办《理论动态》,对我们的教育是多方面的。他的有些话,对我的教育很深。1977年12月17日,在他去中组部上班前,给我们谈了半天,讲了许多语重心长的话。他说:人总是要依附的。是依附自己的领导者、熟人、老朋友、首长、老同志?我不这样。不要把自己轻易地依附于什么人,不要把自己轻易地绑在一个什么车上。要依附于人民。归根到底还是个人民,还是个人心。这个问题想清楚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领袖,都清楚了。他说,这是我易地闹革命要讲的最重要的一段话。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个领导干部,在政治生活中,特别是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应当怎样做人,这是大家都会碰到的问题。耀邦同志的这些话,是最好的处世之道,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来源:常态发展
作者:沈宝祥(中共中央党校教授,《理论动态》杂志原负责人)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