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民政部副部长唐承沛:开展“乡村著名行动”

发布时间:2023-11-17 12:00:00 浏览次数:351 【字体:

开展“乡村著名行动”

唐承沛

地名是联系人与自然的纽带之一。随着时代发展,地名作为一方水土、一片地域的“名片”,其功能作用不断延展,成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生产生活的基础信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深化地名服务,更好发挥地名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地名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要求更密更准的地名支撑。

治理越精细、越精准,对地名密度的要求越高。在我国省界周边地区、西部广袤的山区,还有大量山体、河流、湖泊、冰川、沙地等自然地理实体缺少标准地名,这些恰恰又是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方。科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加强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构建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等重大工程,特别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开展确权登记,加强地名管理是其中最为基础性的工作。

二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需要不断深化乡村地名服务。

美丽乡村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力点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头戏”。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往村覆盖、向户延伸,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乡村精细治理,需要村庄周边道路、村内街巷、各类设施等名称规范统一。美丽中国,既是环境之美,更是时代之美。地名作为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要标识,大力加强乡村“老地名”“乡土地名”保护,能够有效传承农耕文明、赓续地名文脉、留住乡愁记忆;不断提升新生乡村地名特色内涵,多配有历史传承、文化积淀、民族精神、时代风范的好起名,能够充分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地名之美彰显时代之美。

三是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地名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消弭城乡数字鸿沟,畅通城乡人流、物流、信息流,是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两山”转化的重要路径。近年来,聚焦乡村出行、快递物流进出不便的问题,民政部门先后指导互联网地图平台规范标注乡村地名670余万条,覆盖全国200余万个乡村居民点,累计导航点击量近百亿人次,有力促进乡村百姓出行导航、“背包”“自驾”旅行指向和快递进村、山货进城。地名不仅是一个个名称,更是一张张“名片”,近些年,各地探索“地名+旅游休闲”“地名+历史文化”“地名+农产品推广”等模式,打好“地名牌”,让绿水青山名扬四方、远近闻名,更好转化为金山银山。

实施“乡村著名行动”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2023年以来,民政部系统总结试点经验,谋划开展“乡村著名行动”:

一是抓好“起名”基础,做到“师出有名”。

通过加大命名力度、多起新时代好地名、编制地名方案等,科学织密乡村地名网,特别强调要加大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命名力度,夯实美丽中国建设的空间基础。

二是创新“用名”方式,做到“名正言顺”。

通过全面推进乡村地名采集上图、地名信息共建共享、拓展“一张图”服务等,不断深化地名信息应用,打通地名服务“最后一公里”,提升服务效能。

三是丰富“扬名”内涵,做到“有名有实”。

通过讲好乡村地名故事、加强乡村地名文化挖掘保护、用好用活地名标志等,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让乡村地名“有看头、有内涵、有讲究”。

四是塑造“著名”品牌,做到“名利双收”。

通过广泛开展宣传宣介、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乡村地名公共品牌等,推动地名价值创造性转化利用,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促进“两山”转化。

“乡村著名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利用3~5年时间集中开展工作,使乡村地名及其信息化适应现代治理需要,乡村地名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有机融合,乡村地名管理服务水平实现跃升,地名的内在价值得到更加充分释放,进而把地名在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彰显出来,在此基础上久久为功,到2035年,乡村地名管理服务全面适应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地名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和乡村振兴取得重大成效。

“乡村著名行动”成效初显名

“乡村著名行动”部署以来,全国各地积极行动,一些地方先行先试、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显现出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命名管理方面,各地正在对“有地无名”、“一地多名”、地名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排查,黑龙江佳木斯全市排查出有地无名的乡村道路1.05万条,广东全省已经排查出有地无名的乡村街路巷8.6万条。按照“边排查、边规范”的原则,今年前三季度,各地已经规范命名乡村地名9.1万条,乡村地区地名网将织得更细更密。

在地名标志方面,与命名更名同步,规范设置路牌、巷牌、楼门(户)牌,今年以来全国乡村地区补设地名标志牌10.2万块,新安装楼门(户)牌294.2万块。许多地方通过“二维码”,把地名标志与公共服务结合起来,让乡村百姓在家门口“扫一扫”,就能交电费、水费、燃气费,助力乡村百姓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在地名文化方面,加大乡村地名文化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弘扬力度,许多地方建立地名保护名录,已有1.33万个乡村地名纳入保护范围,重新启用或移植使用了一批乡村“老地名”。许多地方通过融合介绍地名故事,为旅游景区、旅游线路增添了文化含量。

在深化应用方面,依托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和高德、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地图,持续推进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同步引导乡村百姓自主上传农家乐、采摘园等信息。前三季度,又新增图上信息29.7万条,很多群众反映,上图以后自家的小产业客流量大了、销售渠道畅通了。有的地方在乡村主要出入口设置“村庄一张图”,变“进村问路”为“进村看图”;有的地方借助地名搭建产业发展舞台,打造地名公共品牌,加大土特产品宣介,地名在赋能乡村发展、助力乡村共同富裕方面的作用持续显现。

来源:《人民政协报》2023年11月9日第5版

作者:唐承沛(全国政协常委、民政部副部长 )

来源: 《人民政协报》2023年11月9日第5版
责任编辑: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