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民国老照片中的诸葛双忠祠‖李锐智
民国老照片中的诸葛双忠祠
李锐智
绵竹诸葛双忠祠,民间称为诸葛庙,是祭祀保卫蜀汉政权而在绵竹牺牲的诸葛瞻、诸葛尚父子的祠堂。清乾隆二年由知县安洪德创建,其后经过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及民国历代的培修扩建,形成了乐楼、牌坊、山门、拜殿、正殿、启圣殿(武侯殿)、东西厢房、钟鼓楼等为一体建筑群。诸葛瞻、诸葛尚父子合墓高耸祠内,游览其间,令人心生景仰。
绵竹诸葛瞻与其子尚合墓摄影(民国三年摄)
诸葛双忠祠山门(李锐智摄)
诸葛瞻尚父子魂壮绵竹关
绵竹为何有祭祀诸葛瞻、尚父子的祠堂以及埋葬父子二人的合墓呢?据《三国志》等史书记载,诸葛瞻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长子,诸葛瞻自幼聪慧可爱,并受到父亲的着力培养,著名的《戒子书》就是诸葛亮写给诸葛瞻的家书,诸葛瞻按照《戒子书》中提出的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以志成学、以学广才的要求来提升修养,扩充学识,最终成为后期蜀汉政权的重要人物。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诸葛瞻率领其子诸葛尚及将领黄崇、张遵、李球迎敌于绵竹城(即绵竹故城),后出城与邓艾决战,父子二人皆继承乃父乃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遗志,最终力战而死,壮烈殉国,是年瞻三十七岁,而其子尚仅十九岁。晋人干宝评价诸葛瞻:“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绵竹父老感念其于国尽忠、于子尽孝的忠孝精神和悲壮事迹,特将父子二人遗骨收葬,立碑旌表。后又于诸葛瞻、尚父子合墓处营建双忠祠来祭祀二人。
民间传说中诸葛父子墓的由来
诸葛瞻、尚父子战死于绵竹故城(今黄许镇),按理应该就近埋葬,为何其墓又出现在距绵竹故城二十多公里以外的现在的绵竹西郊呢?
民间传说,元朝时期,汉人受到统治者的歧视打压,产生了恢复汉家江山的思想,绵竹人想起了为保卫蜀汉而牺牲的诸葛瞻尚父子,欲重新祭奠他们,以此表达对元朝暴政的反抗。只是三国到元代,已将近千年,父子二人最初埋骨之处,早已湮没于荒烟蔓草之中。经过有心人数次细致的寻访,终于找到了诸葛父子的墓地,并决定从已经荒废的绵竹故城迁到现在的绵竹西郊,消息一传开,众多的老百姓纷纷前来,掘土垒坟,重新安葬诸葛瞻尚父子,于是形成了保存至今的诸葛父子合墓。
而当时掘土形成的坑洞,经过一段时间后变成了一口清泉,泉水清澈,入口甘甜,为了感念诸葛父子在天之灵,人们便把这口井命名为诸葛井。此后,城西众多酿酒作坊用这口井水酿出了绵竹酒中的珍品,造就出了著名的绵竹大曲。
由于诸葛祠墓建筑巍峨,景观肃穆,又经多方培修扩建,逐渐成为一处名胜之地,引来了无数文人墨客、官宦士绅的留恋题咏,清代翰林、蜀中才子李调元就发出了“十日绵竹城,九日诸葛祠”的赞誉。
老照片中的诸葛双忠祠
绵竹双忠祠的美誉不胫而走,并且与成都武侯祠遥相呼应,共同见证了诸葛一门三世忠贞报国的千秋佳话。进入民国时期,双忠祠还受到了成都多家报刊杂志的关注,记者们用文字和照片记录下了诸葛双忠祠的历史和影相。笔者就发现两张当时记者所拍摄的双忠祠的老照片。
照片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墓碑及后面的大殿,对比现在的墓碑,当时碑体两侧还刻有文字,经放大辨识,发现右侧下部还有“碧血尚膏”的字样,推断是六君子杨锐之兄学者杨聪为双忠祠所作的长联,其文为:想当年国势垂危,臣主战君主降,止争得尽瘁成仁,碧血尚膏刘氏土;信名士宗风无忝,父死忠子死孝,问同是捐躯赴难,青磷谁识邓家坟。联文情景交融,高度赞颂了诸葛父子捐躯赴难忠贞报国,子承父志尽瘁成仁的忠孝精神,诸葛墓与邓艾坟作比,一则千古流芳,一则湮没无闻,语意深刻,发生深思。不知这刻在碑体两侧的文字消失于何时,或是被覆盖了。
墓后的正殿为单檐歇山屋顶,正殿柱头上还悬挂有楹联。据民国县志记载:正殿内供奉的有诸葛瞻、诸葛尚、黄崇、张遵、李球五位将领的牌位。当时春秋两季,县中官绅还要率领各界代表及学校师生前往诸葛双忠祠以及与之毗邻的供奉抗战阵亡将士灵位的忠烈祠致祭。遗憾的是正殿在修建教学楼时被拆除了。
绵竹诸葛庙摄影(民国四年摄)
图三照片中的建筑,最明显的就是照片中有座二层楼阁,一层房檐下挂有二字匾额,放大后也无法辨识,查阅清代、民国县志及地方史料,并求证熟悉诸葛祠的老先生,证实是祠内的钟鼓楼。钟鼓楼左侧房檐下挂有四字横匾,放大仔细观察是“忠孝家风”四字,这也与双忠祠所表彰诸葛瞻尚父子的忠孝精神是吻合。在建筑前,站立着一排人群,左边三个成人一个小孩,右边似乎是一对夫妇。他们身着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礼帽,这张照片也反映出清末民初时期绵竹人的着装风格。
诸葛瞻尚父子墓碑及后面的大殿遗址(李锐智摄)
双忠祠从五十年代初期起先后成为西南乡小学、西南中学、职业中学的所在地,随着学校用地增加及运动的破坏,双忠祠原有区域不断缩小,山门从邻街处退后重建到现在位置,祠内牌坊、正殿、钟鼓楼等建筑也被拆除。这两张民国初年的老照片,记录下双忠祠已经消失的正殿和钟鼓楼的原貌,显得更加珍贵无比。翻看这两张老照片,似乎把人带到了当时的诸葛双忠祠,神游其间,令人感慨。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锐智
供稿:德阳市委党史研究室(德阳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