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朱熹与地方志‖郭进绍

发布时间:2023-11-17 12:15:00 浏览次数: 【字体:

朱熹与地方志

郭进绍

朱熹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宋朝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朱子。

朱熹自画像。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宋朝理学之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朱子(福建省武夷山市融媒体中心 供图)

他好学深思,涉猎广泛,在众多领域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朱熹与地方志也有不少交集,他非常重视发挥志书的功能,在读志用志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对后世方志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上任伊始 先问志书

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所以察民风,验土俗,使前有所稽,后有所鉴,甚重典也。

——宋·郑兴裔《广陵志·序》

中国地方志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两汉“地记”和隋唐“图经”的演变,到宋朝进入了定型和全盛时期。

两宋之时,志书的体例更趋完善,内容更加充实,成为涵盖地理、政治、经济、人文等各方面情况的综合性图书,堪称“一方之全史”。

宋朝全国、路、州郡、县邑等各级志书编纂成风,各地官员在上任之后,往往要将当地志书作为重要的施政参考书。

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3月,朱熹到江南东路南康军(今江西省庐山市)担任知军。

虽然这次出任地方官并非他的意愿,但作为一代大儒,“家国天下”的士大夫责任感促使朱熹毅然立下了尽己所能、造福百姓的宏愿。

为尽快进入父母官角色,朱熹一到任即找来南康的志书(当时称为“图经”)仔细阅读,以期全面了解掌握当地情况。

《南康府志》(来源:江西省图书馆)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

长官定笑归来晚,中允应嫌去却回。

惟有山人莫相笑,也曾还俗做官来。

——宋·朱熹《入南康界阅图经感陶公李渤刘凝之事戏作》

在朱熹文集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到任之初,考按《图经》,询究境内民间利病”和“视事之始,考诸《图经》”等语句。可见朱熹在出任南康地方官的时候,从一开始就极为重视推崇志书的“官书”“政书”地位,真正将志书作为资治辅政的案头必备书。

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16《缴纳南康任满合奏禀事件状》(资料图片)

朱熹“下轿伊始问志书”的故事流传很广,被历代文史界传为美谈。

民国方志学家黎锦熙举了中国历史上两位名人读志的例子:“韩愈过岭,先借《韶州图经》;朱熹下车,便问《南康军志》。”说唐朝韩愈和宋朝朱熹这两位先哲在出任地方官时,都不约而同地第一时间借阅当地志书。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官员,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资料图片)

朱熹与韩愈同为儒学宗师,虽生活在不同朝代,却同样看重地方志作为资政“官书”的首要地位,为后世留下了一段意义深远的历史佳话。

学以致用 施政有方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

——明·杨宗气《山西通志·序》

这句史志名言将志书的地位与史书并列,突出志书对治理州郡的参考借鉴作用。

朱熹即是一位善于运用志书(图经)来处理地方政务的模范官员,在南康相关公文中,“按《图经》”“考诸《图经》”之类用语频繁出现,体现了朱熹对志书的灵活运用。

反对迁衙——在朱熹任职期间,朝廷曾动议对南康军的区划设置进行调整,打算把南康军军治衙门由星子县(今庐山市)移到湖口县。

朱熹从南康实际情况出发,以方志等文献记载为依据(“照《图经》”),分析了北宋初期在星子县设置南康军治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认为现在迁移军治的做法是劳民伤财、有害无利,于是上书朝廷请求取消迁衙计划。

重修书院——被誉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旧址即在南康军境内,该书院(学馆)始建于南唐,后毁于战火。热心文教的朱熹到任之后,从志书中阅读到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情况,立即对书院目前的状况进行了调查。

白鹿洞书院(宋小勇 摄)

“按国朝故事及郡《图经》,得白鹿洞之遗址于城东北十五里。”在志书等资料线索的指引下,朱熹找到了已经荒芜的书院原址,并亲自主持修复重建,这才有了后来传颂千古的朱熹与白鹿洞书院的渊源关系。

白鹿洞书院内的朱熹像(来源:金华日报)

纪念先贤——在南康志书中,朱熹了解到东晋名士陶侃、谢安、陶渊明等都曾在南康居住,还有本地一些孝子、节妇等前人事迹也值得颂扬,于是安排寻访这些历史人物的庙宇、故居、牌坊、坟墓等遗迹遗存,并尽量予以保护、修缮。

“谨按《图经》……(陶侃)有庙貌在本军城内及都昌县”,根据志书记录和实地探访,朱熹获知东晋名臣陶侃在南康的庙宇仍然存在,而且香火旺盛,已然成为当地有影响力的民间神明。

为此,朱熹专门向朝廷上书申请赐予封号,以表彰陶侃的忠义气节。

陶侃(259—334年),原籍东晋鄱阳郡(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后迁居庐江郡寻阳县(今江西省九江市),东晋著名军事家(资料图片)

淳化民风——作为理学大家,朱熹十分重视对百姓的儒家伦理思想教育,他在教化民众时,并不空谈理论,而是注重引用当地志书的记载,用本土乡贤作为道德榜样,使得宣教工作更接地气,更好地起到“厚人伦、淳民风”的作用。

当时南康有刘氏兄弟和陈氏兄弟,都因分割家产的纠纷而打起了官司。朱熹看到这两对兄弟的诉状之后,立即批评了这种“违礼法、害风俗”的事情,说自己上任以来,“寻访民俗,考按《图经》,曾以司马大夫、司马中郎、熊县令、洪义门孝行义居事迹,劝谕士民务修孝悌忠信之行……(令)其兄弟依旧同居共财,上奉母亲,下率弟侄,协力家务”。

朱熹援引志书所载本地数位孝子的事例,劝诫当事人要效法家乡先贤,侍奉老母,友爱兄弟,共同维护孝悌之道。

总之,朱熹在执政实践中,充分利用志书全面性、权威性、本土性等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地方志“存史、资政、教化”等功能作用,为后世为官者树立了以史鉴今、读志用志的良好榜样。

修志未成 长留遗憾

虽然朱熹很重视地方志,也给志书写过序言,如《武夷山图序》。但可惜的是,他没能亲自编修出一部完整的方志书籍。

宋·朱熹《武夷山图序》(资料图片)

其实在南康军任上,朱熹也曾有过修志的想法。他在与友人书信中说道:

此邦《图经》不齐整,而都昌为甚。数日来欲略为修整,而不得工夫,又无人能为物色图画。诸邑供来,皆不可晓,甚觉费力也。

大意是说南康旧有的志书不够齐全完备,自己曾打算加以重修完善,但因为忙于政务,缺少时间,精力有限,又没有帮手,最终只能付之一叹。

朱熹从南康离任之后,后来的南康知军朱端章(福州人)接续了朱熹的未竟事业,主持修好了新版南康志,并特地写信告诉朱熹这一喜讯。朱熹为此写道:

朱守书来示及新编《图经》,乃知其郡政从容绰有余力如此。大凡区区向所欲为而不暇者,今皆备矣。

得知南康新志终于修成,朱熹在欣喜之余,不由得感慨万千,赞叹后任知军朱端章施政从容不迫,乃至有余力编修新版志书,完成了自己之前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实现了自己牵挂多年的一桩心愿。

从字里行间,我们隐约可以感受到朱熹对于未能亲自完成修志的遗憾之意,也可窥见他心中存有的浓厚方志情结。

留名方志 备享殊荣

由于朱熹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无论其祖籍地、出生地、居住地,都以朱子为荣。

这些地方在编纂志书时,对朱熹的记载方式,往往就与其他普通人物不同。

本来按照志书内容的一般分类,朱熹的传记应该与众多人物一样都归到人物类中,但朱熹故里的志书则常常将朱子突出反映,给予其特殊礼遇和升格对待。

如在朱熹祖籍地徽州,明嘉靖版《徽州府志》为了凸显朱熹,将朱熹的人物传记从“儒林”中提出来,专列“朱子世家”一类,与人物卷的“儒林列传”“名贤列传”等人物分类并列。

《徽州府志》(资料图片)

在朱熹主要居住地之一福建建阳,明嘉靖版《建阳县志》更是在普通“人物卷”之外,专门为朱熹设置“朱子世家”卷。

嘉靖版《建阳县志》(资料图片)

在朱熹出生地福建尤溪,清康熙版《南溪书院志》虽然名为“书院志”,却不专心记书院,而在第一卷设置了“本源”“年谱”“本传”等章,直接将朱松、朱熹父子作为记述主体。

南溪书院,位于尤溪县城南的公山之麓。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朱熹诞生于此(图片来源:尤溪县纪委监委)

这些篇目上的升格和体例上的突破,既体现了相关志书对朱熹的重视与尊崇,也在方志编修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

来源:《福建日报》2023年2月21日第12版

作者:郭进绍(中共福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

来源: 《福建日报》2023年2月21日第12版
责任编辑: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