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报国寺的来历‖蔡永红

发布时间:2023-11-18 15:22:00 浏览次数: 【字体:

报国寺的来历

蔡永红

报国寺为名山起点,坐西向东,朝迎旭日,晚披落霞,红墙围绕,雕梁画栋,庄严肃穆,是峨眉山大寺之一。寺周古木参天,修竹拥翠。寺庙前瞻凤凰堡,背靠凤凰坪,左濒凤凰湖,右挽来凤亭。

峨眉山报国寺(蓬州闲士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报国寺原名会宗堂,明神宗万历甲寅(1614年)明光道人初建于伏虎寺右侧,与太湖庵隔溪相对。因寺内供有普贤、广成子、楚狂接舆等像,以取儒、释、道三教会宗之意,故名会宗堂,又名问宗庵、会宗坊。清顺治九年(1652年),行僧闻达和尚迁建于现址凤凰坪。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赐名报国寺,寓佛经四恩普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同治五年(1866年)重建之时由峨眉县知县王藩代书成匾,悬于寺门上。从此“报国寺”即取代了“会宗堂”的名称。嘉庆时重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一场大火将报国寺烧毁。咸丰初年,重建前殿及两廊,咸丰七年(1857年),住持本忆和尚增修中殿。同治三年(1864年)新建山门。光绪年间(1875—1908年),寺僧隆德、能安新建七佛殿,旁有吟翠楼、待月山房。1928年圣宽和尚建普贤殿,楼上为藏经楼。1935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办“峨眉军官训练团”,自任团长,集训西南各省将校军官,占用报国寺作团部,警卫森严,游人止步。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至1943年四川大学迁峨眉,校本部设报国寺,客舍僧寮占作教职员宿舍。

报国寺堂名普照,故称普照禅林。现有殿宇四重,客舍、僧寮规模宏大。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普贤殿在一条中轴线上,拾级而上,层层升高。飞阁重檐、气势轩昂,殿宇崇宏、庄严肃穆。殿宇四周所配庭院建筑,不仅布局适体,而且花卉园林的点缀更是相得益彰。1939年,抗日名将冯玉祥将军将报国寺誉为“名山起点”。

山门正中悬1978年重新按原照片放大刻制的“报国寺”金字横匾。寺匾下有三横匾,中为黑底红字“普照禅林”,左右黑底金字是蜀中著名画家赵蕴玉先生补书“普放光明”“鹤驻云归”二匾,显示出佛德威光照耀寰宇的佛家气派与清静无为的道家心境。三通金字门匾,向世人昭示着此寺先为三教会宗所在。

报国寺山门(雨涵 摄,图片来源:四川方志图库)

步入山门,第一殿为弥勒殿,第二殿为大雄宝殿,第三殿为七佛殿,第四殿为普贤殿,殿堂右侧是僧伽寮、五观堂、厨房、法物流通处、素餐楼。左侧是峨眉山佛教协会办公楼,接待高僧大德的袛园、禅堂,亭阁、游廊、水池、花圃穿插其间。

寺内鼓楼侧,竖有峨眉人刘君照1982年撰新百字长联的石碑一通。概述了“峨眉十景”及一些历史掌故,将峨眉山自然景观与人文积淀的精华囊括其中。这副长联与洪椿坪长联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与昆明大观楼长联媲美。长联180字:

海拔越三千,高凌五岳,碧嶂苍峦,兜罗艳艳映重霄。看萝峰晴云,灵岩叠翠,象池夜月,白水秋风;袅袅晚钟消俗虑,蒙蒙晓雨润洪椿。胜迹任遨游,快赏大坪霁雪,乐听双桥清音,休忘却仙峰探九老,金顶览祥光,尽将峨眉十景收眼底。

峥嵘逾万纪,秀绝瀛寰,霞披彩错,瑞霭缥缥萦岭际。溯楚狂歌凤,蒲髯追鹿,真人炼丹,涪翁习静;皇皇功德郁楠林,赫赫神弓诛蟒孽。道场斯仰慕,欣诵子昂感诗,细研蒋史山志,须长咏太白半轮秋,石湖广行纪,会当天下名山注心间。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蔡永红

供稿:乐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配图: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责任编辑: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