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史迹寻踪】话说营山爱莲亭‖毛超群

作者:毛超群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10-22 13:58:31 浏览次数: 【字体:

话说营山爱莲亭

毛超群

前几天突然接到电话,有人问我以前营山爱莲亭在哪里?

除非喜欢文史的人,知道营山爱莲亭的人应该不多。

一般说起爱莲亭,人们自然都会随即想起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来。营山因在清代有过爱莲亭,所以前几天才有人这样问我。

爱莲亭具体在什么位置,据笔者对县志的研究考证,应该就在现在营山县人民政府大楼后面那个无名的假山水池了。

乾隆五年,任营山知县的江南沐阳举人李榕,在他主持纂修的乾隆癸亥版《营山县志》中,载录了一篇他写的艺文《爱莲亭记》。李榕开篇即云:“县署之后池塘环绕,清漪荡漾,广植芰荷,池之上构一亭,覆以棕茆,取周子爱莲之意因以名其亭焉。”

在这篇艺文中,知县李榕明确记载了爱莲亭的建造位置与由来,确是因当初池中广植芰荷,便取周敦颐爱莲之说,而构建了此爱莲亭。

另外,笔者还读过一篇也是写营山爱莲亭的《爱莲亭赋》,里面这样记载:“营山之署署角之东,天开一壑,地辟一湷,有水潨焉。”

这也指明了爱莲亭当时的位置是在县署署角之东,这也说明当时县署位置,还并不是现在县政府办公大楼正中位置后面,而是在“县署署角之东”。

其实,在李榕乾隆五年还没有来我们营山任知县前,这个署后水池,在康熙初年也是里面栽有荷莲,《营山县志》记载与笔者同姓的唯一毛姓官员,就只有候官举人毛鸣歧知县,康熙七年他到营山任知县时,那时毁于兵燹的营山县署还刚在艰难重建之际,现在我们所看见的政府大院内那四棵大黄葛树,就是那时县衙从灵鹫寨搬回到现在位置所栽下还不足一年时间。那时县署后面的这个水池,在毛鸣歧任知县时叫菜根亭,至少在毛鸣歧知县留下的诗文中是记载其为菜根亭。那池里面当时也长满了艳艳荷花,并且毛鸣歧还特别记载当时还开出了并蒂红莲,引得无数邑人前来围观,赞不绝口,毛鸣歧知县也因此还留下了诗文记载。

毛鸣岐当时在任所建于县署后面的菜根亭,到了康熙四十一年至四十九年知县张玉璘还没离开营山之际,以前的草堂还在,而莲池则是“半亩方塘的安乐窝”。可见那时县署后面的水池面积有半亩之多,张玉璘称之为“半亩方塘”,里面不只是种了荷莲,池旁周围还有棠树浓荫拥翠,另外还栽植了许多翠竹。知县张玉璘在即将调任云南临安府,临别营山之时,还特地写下了一首《别池畔竹》的诗,以表心中的难舍之情:

翠竹千寻半亩荫,

公余坐此静为琴。

去时遥望参天日,

莫负滋培九载心。

到了乾隆五年李榕任知县时,原来的草堂老亭应该是年久陈腐,于是又经重修构建之后,便又在原来的水池位置上,摇身而变成了爱莲亭。

再过许多年后,到了嘉庆年间,知县中州蒋予藩来营山当知县时,就在这水池边立下了一块“古朗池”碑。在他看来,我们所说的古朗池,就是指的县署后面的那个水池了,故而特立古朗池碑以记之吧!

时过境迁,这些发生在今县政府后面无名水池边的前朝往事,早已随着那远逝的岁月烟消云散,被人遗忘殆尽。原来清代的县署与草堂亭阁,也早已随着改朝换代的数次重建而面目全非。唯有那原来的一方水池,至今依然还在。只是如今里面再无并蒂红莲和艳艳荷花的婀娜身姿,而是人造的假山新景,水池里面养了一些无人闲观的寂寞游鱼而已。

我想,现在没有几人还知道那里曾还有过菜根亭和爱莲亭,曾还有几位在任的清代知县,还为这半亩方塘充满感情地写下过诗文,甚至还在这水池边特意立下了“古朗池”碑。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毛超群(营山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