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论语》中“色”应理解为“形色”

作者:李伟阳 来源:《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1日 11版) 发布时间:2023-10-21 15:40:36 浏览次数:774 【字体:

李伟阳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1日 11版)

“色”是《论语》的一个重要论题,出现次数达21次。从《学而》篇的“贤贤易色”,到《子罕》和《卫灵公》篇重复出现的“好德如好色”,再到《季氏》篇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历代不少注家将其中的“色”字理解为“女色”“美色”。这种误读对孔子的君子成人之道的理解与实践造成了障碍。

把“色”字理解为“女色”“美色”,表面看似乎并无大碍。但细加研究,实际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色”在先秦的基本语义是颜色、神情。《说文·色部》载:“色,颜气也。”段玉裁注:“颜者,两眉之间也。心达于气,气达于眉间,是之谓色。”“色”字在传世经典和简帛佚籍中多有出现,泛指脸色、神情,强调人的神气的身体面容呈现,《论语》中的21个“色”字总体如此。如“色难”(《论语·为政》),“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论语·乡党》),“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论语·先进》),“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论语·季氏》)等。作为例外的“东里子产润色之”实质也是颜色的延伸义。由此可以探讨“贤贤易色”“好德如好色”“戒之在色”的语义及孔子认知逻辑。

《论语·学而》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按照一般理解,子夏似乎不当把“不贪恋美色”置于君子德行的首位。但是,“重德慧,轻容貌”作为后世常见的理解,已积淀为隐秘的民族文化心理。注家多高举夫妇关系是“人伦之始”的旗帜,将“色”解释为“女色”“美色”,把文意疏解为“重德轻色”或“改易好色之心”,如清人宋翔凤《朴学斋札记》:“贤贤易色,明夫妇之伦也。”按此说法,首先是表达的一致性无法成立。依照下文“父母”“君”“朋友”的行文风格,“色”指向妻子,当点明“妻子”。其次思想上,子夏将对待妻子的改易好色态度置于侍奉父母、君主之前,于理实难理解。因此,对“贤贤”与“易色”的理解,需要从通行注解的并列关系变为统属关系。第一个“贤”是动词,意思是尊敬;后一个“贤”是名词,指贤人;“易色”是改变脸色神情,尊重贤人,内生尊重之心而外显尊敬神情。“亲亲贤贤”是周代礼治的核心。“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礼记·中庸》)“亲亲之杀,尊贤之等”就是“亲亲贤贤”。依照礼治语境,子夏将“贤贤易色”放在首位,表达的正是“尊贤为大”。

其实经典中“色”字的这种用法甚为常见。如简帛《五行》多次提及“色然”,“闻君子道而不色然,而不知其天之道也,谓之不圣”,“见贤人而不色然,不知其所以为之,故谓之不智”。“色然”是变色之貌,是见君子贤人的内心所动而形之于外的形色面容,即《大学》的“诚于中、形于外”。

再来看《论语》中的“好德如好色”。不少注家认为孔子表达的意思是“我从未见过喜好美德就像喜好美色一样的人”,将其中的“色”字理解为“女色”“美色”。但是,“好德”与“喜好美色”之间并不能建立起直接的关联。“好德如好色”,并非孔子的偶发议论,而是关涉孔子思想体系理解的一个核心命题,直接影响对孔子的君子成人之道的认知与实践。郭店竹简《语丛一》对“色”进行过内容性界定,“容(色),目也”,“目”之所视,皆与“色”有关,是形色实存之“色”。因此,“好色”的意涵是多向的,容色、女色、神情等都包含在内,强调的是人自发的本能反应,是对外部刺激的当下形色呈现。“好德”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君子“正名”、人之成“人”的本质规定。只有通过持续的学习与实践,“好德”才能修养成为君子自发自觉的近乎本能的内在追求,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即经由后天的学习教化,“好德”当同“好色”一样,成为君子的本能反应和自发自觉,一如人遇“迅雷风烈”而自然“色”变,也即现在语境的“习惯成自然、自然如天成”,如此方能“好德”成“人”。“好德如好色”的认知逻辑,实源于日常的生命体验。只有在人的内在意愿能够近似本能地自然形发为外在的形色之“色”的意义上,“好德”与“好色”之间才能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大戴礼记》载:“喜色由然以生,怒色拂然以侮,欲色呕然以偷,惧色薄然以下,忧悲之色累然而静。诚智必有难尽之色,诚仁必有可尊之色,诚勇必有难慑之色,诚忠必有可亲之色,诚絜必有难污之色,诚静必有可信之色。”“色”作为形发于外的形色情状,其根源均指向“性”“心”之类的人之内在。这一点在孔子之后得到了更多的讨论。《成之闻之》指出,“形于中,发于色”。帛书《五行》的“玉色”之说亦将“色”视为“德”的外在呈现。孟子认为“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认为内在的德性会形发为外在的形色,同样与《五行》等篇的“形色观”一脉相承。“以情应物,即情显性”,实可用来概括早期儒家的形色主张。人喜好“女色”,显然无法做到无时不“喜”、无处不“好”。而“好德”于人是如影随形,即“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拿喜好“女色”作比君子“好德”实不恰当,也无逻辑。

分析至此,对“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的疏解,也容易恢复正解。“少之时,血气未定”是孔子对青少年情气特征的总结。年少之人“血气未定”,情绪控制能力差,“戒之在色”注解为“戒除对女色的贪恋”实非正解。这里孔子是强调年少之时要特别警惕情绪不受控制,这会导致犯下无法挽回的错误。人至壮年,有了事业和地位,则容易相互攀比。所以“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是孔子对壮年之人情气特征的总结。“戒之在斗”,并不是通常理解的斗殴斗狠,孔子强调的是人至壮年,血气方刚,容易争强好胜,要警惕相互攀比。盲目攀比,就容易行不知耻。孔子为数不多地公开表扬子路,就是强调“不攀比”这一点。“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论语·子罕》)人至年老,“血气既衰”,自觉时日无多,就容易想多抓住一点什么,所以要警惕贪求、“戒之在得”。《淮南子·诠言训》曰:“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强暴,老则好利。”今之学者多认为本于孔子三戒之说,在相当程度上能够与本文观点相互印证。

总之,《论语》中的“色”字正解,需要回到形色之“色”的基本语义来加以把握,如此方能领会孔子的君子成人之道,方能理解《论语》的真精神。

(作者:李伟阳,系中国实学研究会客座研究员)

来源: 《光明日报》( 2023年10月21日 11版)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