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阳泉地望及其对德阳绵竹两县历史沿革的误导——从绵竹故城遗址、金土村遗址研究到德阳政区史的重构之二

作者:刘章泽 刘天海 何 普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9-12 14:37:00 浏览次数:672 【字体:

本文载《巴蜀史志》2023年第3期

阳泉地望及其对德阳绵竹两县

历史沿革的误导

——从绵竹故城遗址、金土村遗址研究到德阳政区史的重构之二

刘章泽 刘天海 何 普

绵竹市孝德镇金土村遗址分布面积100余万平方米,为大型汉晋时期遗址,综合时代、规模、地望分析,应是文献所载的阳泉故城。蜀汉分绵竹设阳泉,是今德阳市旌阳区、绵竹市两地分设之始,古绵竹并入雒县再析雒置德阳,德阳建县实为古绵竹复县;今绵竹为阳泉演变而来,并在“绵竹”一名废弃后改名绵竹。德阳政区史研究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对古绵竹去向认识不清,汉隋绵竹不分;二是将侨郡县等同于实县分置,侨实不分;三是对阳泉归属的认知偏差造成德阳、绵竹两县历史脉络混淆。《隋书·地理志》将绵竹追溯至并不拥有实土的侨郡晋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今绵竹来源的认识。阳泉地望及其归属导致的误导,阳泉分设被认为德阳从古绵竹分置,而绵竹自然承接了古绵竹。历代地理志、地方志(包括近现代所修县志、市志)有关德阳历史沿革多有错讹,与史实严重不符。

一、金土村遗址的时代与性质

金土村遗址位于绵竹市孝德镇金土村(今年俗村)1组,射水河西岸,北距绵竹市区8千米,2017年10—12月,由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师范大学课题组、绵竹市文管所联合开展绵远河、石亭江上游(绵竹)区域考古调查时发现。2019—2020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绵竹市文管所委托专业勘探公司进行两次勘探,确认了遗址分布范围,面积110余万平方米。重点区域勘探面积14万平方米,发现遗迹372处,其中古河道4段、灰坑类遗迹325处、古墓葬37座、窑址2座、烧灶4处。

2019、2021年选取3处试掘点进行发掘。地层共分3层,第1层为耕土层,第2层为晚期地层,第3层为汉晋文化层,第3层以下为生土层。发现各类遗迹现象188处,其中灰沟9条、柱洞82个、灰坑93处、木井3座、陶井1座。出土遗物主要为大量筒瓦、板瓦、瓦当等建筑材料,各类陶器如罐、盆、瓮、钵、缸等,少量铁器、铜器残片,以及半两、西汉五铢、货泉、大泉五十、东汉五铢、蜀汉五铢、直百、直百五铢等钱币。

从出土遗物判断,该遗址主体时代为蜀汉,年代上限为西汉,下限为晋初。现有工作情况表明,遗址内分布着大量建筑遗迹,出土大量高等级建筑材料,采集和出土了包括疑似“杨泉”二字的少量文字瓦当。值得注意的是,试掘中发现木井3座、陶井1座,据当地村民称在遗址北部赖家河、西南部盛泉钢铁项目施工中均发现大量木井圈。如此密集的水井分布,再现出当时的市井生活场景。

金土村遗址从规模来看应是大型城址,综合时代、地望分析,可能是文献所载的阳泉故城,但尚需要更多的考证工作予以支撑。同时其时代下限为西晋,如果它是阳泉故城的话,也面临着绵竹故城遗址一样的困境,西晋以后阳泉去留又是一个问题。

二、古绵竹的分设与侨郡县的建置

(一)分绵竹设阳泉

蜀汉分绵竹设阳泉县,《宋书·州郡志》广汉郡下:“阳泉令,蜀分绵竹立”,南朝陈顾野王《舆地志》:“益州阳泉县,蜀分绵竹立”。据《三国志》“故议郎阳泉侯刘豹、青衣侯向举”,《华阳国志》记为“阳泉亭侯”,刘琳认为“阳泉、青衣二侯当是汉末所封。蜀汉有阳泉县,在今绵竹县北,当是就阳泉亭立”。《晋书》未见阳泉县,《读史方舆纪要》称“晋废,后复置”。按《晋书》西晋封李庠为“阳泉亭侯”,“阳泉县”或已降县为亭,任乃强《绵阳地区十九县》认为“晋降阳泉为亭,入绵竹,李成因之”。清洪亮吉所著《十六国疆域志》《东晋疆域志》,在成汉、东晋和前秦割据时期(373—385年)则仍列阳泉县,属广汉郡。至刘宋时期,晋代一度消失的阳泉县又重新出现。齐、梁承宋制,阳泉县仍属广汉郡。《南齐书·州郡志》:“广汉郡,雒、什方、新都、郪、伍城、阳泉。”《梁书》无地理志,据清洪齮孙《补梁疆域志》:“广汉郡……梁领县四……阳泉,《沈志》蜀分绵竹立。”北周(或说西魏)阳泉与侨郡县晋熙进行了整合。

(二)侨郡县的建置和地位

东晋南朝时期在四川地区设置大量侨郡县,古绵竹境内先后设立、迁治的有晋熙郡、南阴平郡、南新巴郡及南汉中郡的部分侨县。

东晋安帝隆安二年(398)设立晋熙郡,并设晋熙、苌阳二县(不同版本又作“苌杨”,《隋书》作“长杨”),刘宋因之。《宋书·州郡志》:“晋熙太守,秦州流民,晋安帝立。领县二……晋熙令,晋安帝立。苌阳令,晋安帝立。”

《晋书》前后两处提及南阴平郡设置,一为永嘉中,二为桓温平蜀后,但并未说明设于何处。《宋书》:“南阴平太守(阴平郡别见),永嘉流寓来属,寄治苌阳。领县二……阴平令(别见)。绵竹令,汉旧县,属广汉”,从“寄治苌阳”来看,南阴平郡迁徙至古绵竹境内可定在隆安二年置晋熙郡之后。

南新巴郡南齐时迁徙至古绵竹境域,同时废晋熙郡、苌阳县,晋熙县并入南新巴郡。《南齐书》:“南新巴郡,《永元志》:‘寄治阴平’。新巴、晋熙、桓陵。”南梁时复置晋熙郡和苌阳县,废南新巴郡,南武都县由剑阁一带迁徙来属晋熙郡。

南汉中郡为刘宋大明三年(459)所立,南齐时废,原南汉中郡的南郑、南长乐并入南阴平郡,当在古绵竹附近。《南齐书·州郡志》益州下:“南阴平郡,阴平、绵竹、南郑、南长乐。”

不同于一般州郡县建置,“借土寄寓”是侨郡县最重要的性质,“大凡侨州郡县设立之初,和当地州郡县无涉,不过借土寄寓”。晋熙郡、南阴平郡等侨郡县设立时并不拥有实土。虽然东晋南朝先后实施多达十次“土断”,即“以土为断,就地入籍”,而据陈乾康考证“益州侨郡县未见土断之举”。正因为此,史书记载历史事件时只提及实县而非侨郡县,如《宋书》等记载司马飞龙起义时均提到“阳泉山”,“因诈言司马殿下犹在阳泉山中”,《魏书·奚康生列传》“假康生安西将军,领步骑三万邪趣绵竹”。

后世大多认为晋熙郡、南阴平郡等为分绵竹所置,将侨郡县等同于实县分置。《东晋疆域志》称:“又有甚者,侨州郡县之设,始于东晋,而侨州郡县之与实土相混,则莫若初唐……喧客夺主,以假乱真,此则实土之与侨置,不可不分者也。”侨实不分、侨实混淆的现象从唐代即已出现。《隋书·地理志》“绵竹,旧置晋熙郡及长杨、南武都二县”,在“绵竹”条起首即提侨郡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对今绵竹来源的认识。

(三)侨郡县与实县的整合

益州侨郡县虽无土断之举,但通过辖实县、与实县合并等方式与实县整合,进入当地政区序列,进而拥有实土并成为实县。从最终情况看,南阴平与古绵竹、晋熙与阳泉为两组对应整合关系,南阴平郡辖绵竹,南阴平郡有了实土,南阴平郡废郡为县,南阴平县成为实县;阳泉从广汉郡改属晋熙郡,晋熙郡有了实土,晋熙郡废郡为县,晋熙县成为实县。

北周(或说西魏)废南阴平郡为县,古绵竹废入南阴平县,寻(或说隋)并废入雒县。《隋书·地理志》记载晋熙与阳泉的整合情况是:“绵竹,旧置晋熙郡及长杨、南武都二县。后周并二县为晋熙,后又废晋熙入阳泉。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为孝水,大业二年改曰绵竹。”受此影响,后人多将晋熙郡作为今绵竹设县之始。对比《隋书·地理志》内容,《旧唐书》多出“置晋熙县”,“隋开皇二年,置晋熙县。十八年,又改为孝水县。大业三年,改为绵竹”。而《太平寰宇记》称“隋开皇三年徙晋熙郡城,改为晋熙县”,非指古绵竹“徙晋熙郡城”,而是阳泉移治并改名,脱略了《隋书·地理志》中“后周并二县为晋熙,后又废晋熙入阳泉。开皇初郡废”等内容。《隋书·地理志》未言晋熙郡废后的县为阳泉还是晋熙,结合《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相关内容,“郡废”当为“郡废为县”,阳泉入了晋熙县。则三书所记“开皇初郡废”“隋开皇二年置晋熙县”“开皇三年徙晋熙郡城,改为晋熙县”为一事,时间略有差异。《读史方舆纪要》认为“废晋熙入阳泉”和阳泉徙治的时间为西魏,“绵竹县”条:“西魏时改置阳泉县,属晋熙郡。隋开皇初郡废”,“阳泉废县”称:“西魏徙今治,属晋熙郡。隋改曰绵竹”,“改置阳泉县”即为《隋书·地理志》“废晋熙入阳泉”。

三、阳泉地望与境域

唐宋至明地理志籍将阳泉忽略,在“德阳县”“绵竹县”条历史沿革中均未出现阳泉。阳泉问题的提出始于《读史方舆纪要》,“绵竹县”条中认为“西魏时改置阳泉县”,在“阳泉废县”却称“西魏徙今治”。他显然认识到阳泉在绵竹历史中的重要性,但仍沿袭前人汉隋绵竹不分,将阳泉纳入古绵竹承接体系。

阳泉地望“旧志亦不云所在,史又无事可征”,目前大致有“绵竹县北”“德阳县西”“孝泉”“德阳县”四种说法。

《读史方舆纪要》首次提出“阳泉废县。在县(绵竹)北”。刘琳《华阳国志校注》也持此说。彭启晗根据《三洞珠囊》“第六庚除治,山去平地三百九十丈,在广汉郡阳泉县西,去县五里,去成都二百八十里”,推断阳泉治所在今绵竹市绵远镇庚除山附近。天师道的“治”泛指其教区或传教活动根据地,庚除治地望本身即有绵竹县东、西、北三种说法,“同一个治,先后所在地域亦有迁徙”。就按《三洞珠囊》说法,从地形和距离分析,庚除治只能在绵竹县西北山区。

《嘉庆重修一统志》认为:“阳泉故城,在德阳县西……阳泉既属广汉,不应越两郡而更在晋熙之北也。”《四川通志》、清嘉庆《直隶绵州志》、清嘉庆《德阳县志》《四川郡县志》等沿用“德阳县西”一说。胡阿祥《宋书州郡志汇释》则认为:“阳泉县,治今四川德阳市西北。”

清道光《德阳县志续编》则进一步将“德阳县西”具化到孝泉。“绵竹治虽在今德阳,实并今绵竹为一县,蜀汉分置阳泉,其为今之孝泉可知,隋改名孝水,今呼孝泉,盖兼二名称之”,之后的德阳县志和乡土志均沿此说。蒲孝荣《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任乃强、杨伟立《绵阳地区十九县》及今德阳市县志皆持此说。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将阳泉落在德阳。任乃强、任新建《四川州县建置沿革图说》认为“故治在今德阳县南二十里之八角井”。宋健《蜀汉政区治所与地理格局研究》定在德阳市区西面108国道附近。

以上四说皆无直接证据,大体是从位置和空间距离分析得出的结论。按承续关系来看,阳泉是今绵竹最主要的源头,地望“绵竹县北”“德阳县西”“孝泉”均将其境域指向今绵竹县境内。因此它离绵竹故城不能太近,离今绵竹不能太远,“孝泉说”基本符合这一标准,故成为今主流观点。因为阳泉被定在孝泉,又带来了新的归属问题,殊不知孝泉在北宋神宗元丰以前属于绵竹。宋王存《元丰九域志》绵竹县:“石碑、新巴、孝泉、高平、普润五镇。”孝泉原属阳泉、晋熙,“开皇十八年改名孝水县,境有孝子姜诗泉,故取为名”。孝泉原名“姜诗镇”,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改名“孝泉”。北宋德阳知县郑少微《孝感庙记》云:“(德阳)西北四十里有镇,东汉姜诗故宅在焉,故号‘姜诗’。治平中,知绵竹县事郭震者,谓诗行甚高,宜讳其名,白郡刺史易之,镇遂号‘孝泉’。”郑少微任德阳知县为徽宗政和年间,孝泉从绵竹划入德阳的时间可定在北宋哲宗元丰八年(1085)至徽宗政和年间前,即1085—1111年期间。

金土村遗址的发现则为揭开阳泉地望谜底提供了新的认识。阳泉地望既然于史无证,空间距离成为唯一的线索,从对应整合关系的侨郡与实县距离看,金土村遗址距晋熙郡(今绵竹城区)8千米,绵竹故城遗址距南阴平郡9千米,大体一致。金土村遗址距孝泉8千米,与阳泉地望“孝泉说”并不矛盾反而可以说是实证。

因为侨实不分,侨郡县被当作实郡县与原有实县划分地域,导致对地望与境域的认识错误,如1992年、2007年版《绵竹县志》既认为阳泉县“治今德阳市中区孝泉镇及绵竹县之孝德场”,其境域又是“今绵竹县西北部地区”。晋废阳泉,“东晋时分置晋熙县,治所在今绵竹县城关镇,县的境域基本与现在的绵竹县境域相似,只是没有今绵竹县所辖之清平、天池两乡地”。上述认定的晋熙境域大致应该是阳泉的境域。罗开玉《蜀汉行政建制研究》认为阳泉县今地为“绵竹与德阳之西部”。

四、阳泉归属对德阳、绵竹两县历史沿革的误导

对今德阳、绵竹两县而言,古绵竹与阳泉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在古绵竹去向认识不清的情况下,自然区分不了汉隋绵竹,阳泉的归属与地位被置于两难的境地。《读史方舆纪要》将“阳泉废县”放于“绵竹县”条下,而在绵竹沿革中表述为“汉县……西魏时改置阳泉县”。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先将“阳泉故城”列于“德阳县”条,《嘉庆重修一统志》才校订在了“绵竹县”条下,已认识到阳泉与今绵竹的关系,但在沿革中仅依《隋书·地理志》言“周省晋熙县入阳泉”。二者本身历史逻辑却与《隋书·地理志》相同,在绵竹历史沿革中认侨郡县晋熙,不知将实县阳泉如何纳入政区沿革。清乾隆《钦定大清一统志》《嘉庆重修一统志》虽认识到汉隋绵竹的区分,但《嘉庆重修一统志》“绵竹县”条:“隋开皇初废郡,复置晋熙县。十八年,改曰孝水。仁寿初复分置绵竹”,认为“孝水改曰绵竹”是从孝水分置绵竹,时间却从“大业二年”改在“仁寿初”(雒改名绵竹期间),或是将雒改名绵竹和孝水改名绵竹混为一谈。

阳泉被放在今绵竹,看似符合历史事实,但因为侨实不分,晋熙被视为实郡实县,又陷入了新的逻辑矛盾,于是阳泉地望又被放在了德阳,此后的各版《直隶绵州志》和《德阳县志》均将“阳泉故城”列于“德阳县”下。清道光《德阳县志续编》将阳泉定在今孝泉镇,逐渐成为阳泉地望的主流观点。清代至民国各版《绵竹县志》在历史沿革中均未提及阳泉,仅在沿革表中列有“(晋熙县)省入阳泉”。对比各版《绵竹县志》和《德阳县志》,似乎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阳泉属德阳而非绵竹,对德阳、绵竹两县历史沿革造成严重误导。

“一子错满盘皆落索”,这个矛盾是掩盖不了的,于是乎不分侨实、不辩沿革,“囫囵吞枣”式地将两晋南北朝时期古绵竹县地存在的实县、侨郡县一一罗列。清嘉庆《直隶绵州志》“德阳县”条称:“汉为绵竹地,蜀汉为绵竹、阳泉地,晋为绵竹、阳泉、南阴平郡、阴平县、苌阳县、晋熙郡地”。无独有偶,清嘉庆《德阳县志》也有类似表述。

不分侨实、不辩沿革的罗列式手法一直沿袭至今。近现代所修德阳、绵竹县志、市志历史沿革内容高度重合,单独看两地历史沿革,似乎没有什么问题,而当德阳市旌阳区、绵竹市放在一起时便出现混乱。2011年版《德阳市志(1995—2006)》附《德阳市建市前历史沿革情况表》,汉至隋代沿革中旌阳区为“绵竹——绵竹、阳泉——阳泉(苌阳)——孝水”,绵竹市为“绵竹地——阳泉——阳泉、晋熙——晋熙——绵竹”,竟将改名绵竹前的“孝水”列在旌阳区下。由于阳泉的缺位,晋熙被视为绵竹建县之始,“绵竹市境建县始自东晋晋熙县”。1992年版《绵竹县志》则试图将隋代改名的绵竹县与古绵竹直接联系起来,“省晋熙入阳泉。隋开皇初废郡以绵竹治于晋熙故城,复名晋熙”。其出处源于《太平寰宇记》“隋开皇三年徙晋熙郡城”,乃脱略所致,实为阳泉徙治。

德阳政区史研究存在三个误区:一是对古绵竹去向认识不清,汉隋绵竹不分;二是将侨郡县等同于实县分置,侨实不分;三是对阳泉归属的认知偏差造成德阳、绵竹两县历史脉络混淆。这三个误区是紧密联系和相辅相成的,而其中最主要的还是古绵竹去向问题,导致侨实不分和阳泉归属难题。而后两个问题更是互为因果,侨实不分造成阳泉被忽视,而阳泉的缺位又不得不将侨县视为实县。历代地理志、地方志(包括近现代所修县志、市志)有关德阳历史沿革多有错讹,与史实严重不符。蜀汉分绵竹设阳泉,是今德阳市旌阳区、绵竹两地分设之始,古绵竹并入雒县再析雒置德阳,德阳建县实为古绵竹复县;今绵竹则为阳泉演变而来,在“绵竹”一名废弃后改名绵竹,也是对古绵竹的一种历史继承。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刘章泽 (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

刘天海 (德阳市博物馆馆员)

何 普(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馆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