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寻踪探迹白水寺‖蔡勇
寻踪探迹白水寺
蔡 勇
从广元市区到白水是30多公里,从旺苍县城到白水也是30多公里。
旺苍县白水镇旧名大兴场,因整个场镇地形呈尖状,俗称尖场子。1942年,旺苍成立设治局,首任局长钱文华欲改名为“西屏场(西边屏障之意)”,但地方乡绅不同意,最终未果。那么白水镇的地名是怎么得来的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编,李立国总主编)记载,白水镇因境内白水寺而得名;民国《重修广元县志》也记载,白水寺为唐贞观年间奉旨敕建,初名为静钟院,每值夏秋淫雨之际,两阶下面白水浸流,遂更名为白水寺。
白水寺,原名静钟院,位于白水镇卢家坝,始建于唐朝贞观年间,距今1300多年历史。因“静钟院”后殿至正殿间岩梯石缝中,每逢夏秋山洪暴发时,流出一股颜色白似米汤的泉水,因此当地人将“静钟院”改名为白水寺。继而缘用白水为镇名。
2023年6月,笔者专程前往白水寺实地走访,追寻历史、一探究竟。
梅花桩桥墩
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清时期,白水寺有庙产册林面积上千亩、田地上百亩。庙宇宏大,是一个典型的三进四合寺院,其中靠杨老河河岸是魁星楼,魁星楼后面有前殿、正殿和后殿;右侧是僧人住房、厨房、学校等;左侧是烧化纸钱的石塔钱库和废纸旧书焚烧的石塔;再左侧是约5亩面积的习武场;庙前杨柳绕河,庙后松柏参天。
千百年来,杨老河一直在白水寺前静静地流淌。
杨老河曾有桥直通白水寺山门,长约20来米,只是无人知道修了多少次,更无从查证何时所修,何时所毁,只听说近代鸳鸯池坝的白老爷出资和组织修过桥。但是该桥最后一次被洪水冲走了,这是邱志修亲眼所见。
邱志修老人生前曾介绍,1933年,国军28军驻在白水寺,修过白水寺的桥。那次修桥是6月份完的工。完工第二天,准备举行竣工剪彩踩桥仪式,祭拜神灵。那天天刚亮,邱志修和袁克太两人去桥头的学堂田旁看(关)秧水,趁机看看热闹。他们俩人在高处,正好看清桥水和对面的情况。只见桥头站有士兵守护,不准行人过桥。不一会儿,一年轻妇女有急事,千说万说要过桥到对岸,不得已,这卫兵就准其通行,踩了桥。她刚过了桥,忽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山洪暴发,人人争看洪水,只见庙后侧大核桃树下出来的洪流像一巨蛇顺流而下,一士兵高喊:“快拿枪来,打这条大蛇!”话音刚落,洪水像一堵高墙向桥冲来,将桥和前殿等房屋一扫而光,数百斤重的大钟被冲至一百米外的道子田内。这座木桥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现在,河里面还留下了一些做桥墩榫圆柱孔。据当时参加过修桥匠人的后代讲,这次修桥的桥墩打的是梅花桩,根本无法抵挡洪水。之后,再也没人在白水寺的山门前修过桥,直到20世纪60年代扩修省道202线公路时,才在白水寺右侧架起了一座大石拱桥连接东、西两地。
奎星楼里朱笔点头
奎星楼是白水寺中最高大的建筑。
一进寺庙,举目可见巍峨高大的“奎星楼阁”屹立在白水寺前。椭圆形的山门木制而成,上有精致花纹,两边还有地方名人刻写的对联:巍巍名山白水寺,潭潭胜景杨老河。
“奎星楼”石木结构,连底三层,层层飞檐,各层有梯通达,均开窗以木条饰几何形图案,四角为翘沿斗拱,俗称“四阁扳爪”,从远处看好像能展翅腾飞,十分壮观。“斗拱”“穿方”“挑”等,均以各色颜料画有各种图案,颜色鲜艳。它的下层是常来此演戏的人住的地方,中屋是演戏的舞台,上层是塑有“朱笔魁星”的像,魁星右手握一管大毛笔,称朱笔,意为用笔点定中试人的姓名,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下踩着海中的一条大鳌鱼(一种大龟)的头部,意为“独占鳌头”,左脚摆出扬起后踢的样子以求在造形上呼应“魁”字右下的一笔大弯勾,脚上是北斗七星,见图如见字。
自古以来,人民常传说:入学中举,必须要朱笔魁星在你头上点笔,你才中得了举。否则,任你文章高百斗,只怕朱笔不点头。
穿过奎星楼就是前殿,又名韦陀菩萨殿,共有九间排面,建筑雄伟,房屋全木框架结构、实木装修,布局合理,由黄绿彩绘门面梁木,图案形象清新,花兽、花草、人物、图案,古朴典雅,造型别致,工艺优美,形态栩栩如生。前殿内部共设八殿和一间住房,有娘娘殿、五瘟殿、周仓殿、关公殿、药王殿、财神殿、文昌殿、鲁班殿。
1952年修建省道202线公路、1952年修建渠堰时,前殿被拆毁。
白水寺弥勒佛殿
2008年后,在原址又恢复修建了前殿,内部设置有天王殿、弥勒佛殿、送子殿、伽蓝殿等,在殿内供奉有如来佛、弥勒佛、吴大爷、龙王爷、送子观音、药王菩萨、文昌菩萨、财神菩萨等。
马桑树作柱头
二进中殿,就是大雄宝殿、正殿。从前殿到中殿有一个过厅,是木结构房屋,中间抬空,东西门横贯。
正殿房屋高大,砖木结构,旱船造型,大门上悬九龙大雄宝殿匾。正殿前面六根柱子全立在石狮背上,而且全是滚龙抱柱,雕刻塑画,十分精美。白水寺村二社83岁老人胡泽秀(女)介绍,这六根柱子全部是马桑树做成的,直径超过1米,两人才能合抱。
胡泽秀还说,正殿大门上还曾有石狮,后来被旺苍县文化馆收走了。
白水寺大雄宝殿
马桑树是灌木,一般只能长到1.5——2.5米高。笔者小时候经常听大人讲,马桑树长不高,长到3尺(合1米)就弯腰。
白水寺村四社87岁的退休教师康发贤回忆,民国时期曾在白水寺读私学,那么大的马桑树柱头他从来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应该是3根马桑树镶嵌而成的。
明、清时期,白水寺正殿气势恢宏。大殿内塑有佛祖、阿弥陀佛、弥勒药师等佛,还塑有观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及阿难、摩诃迦叶、龙女、善财等神象,神态各异,高大雄伟,栩栩如生;铸造的铁香炉,工艺精细、有龙形图案,形态逼真。
正殿后大门有倒坐佛,意思是根据佛教典故:问众佛为何倒坐?恨众生不肯回头。
正殿的左边是桂花园。
遗憾的是,1952年修公路时把桂花树砍掉,将正殿房屋拆毁,殿内文物神像也惨遭破坏,毁于一旦。
2005年,胡泽秀、康子龙、邱仁修、欧才贤、万有秀、康发贤、袁富道等人,发动信众捐钱投工重建白水寺,先后修建了正殿5间、两头寮房各1间、厨房、火房、保管室等,设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等,并塑如来佛、观世音菩萨等七尊佛像、十八罗汉等。
2008年7月,政府批准白水寺为合法宗教活动场所。
人们今天看见的白水寺庙,已初具规模,雄伟壮观。
现有大殿宇两座,小殿宇5座,还建有钟楼、住房、厨房、柴房、伙房、保管室和厕所,总面积600多平方米,占地7.2亩。两大殿及住房,高度高达10米以上,很有气派。整个殿宇,飞檐走脊,龙腾虎跃;鱼兔禽兽,形象逼真;幅幅壁画,栩栩如生。金黄墙壁,朱红门窗,佛字云端坐,金狮庙前蹲,一派佛地风貌。白果、桂花、紫荆树等奇花异草,枝叶繁茂,生机盎然。
殿内佛像,一般高1.5米以上,最高的坐像高达3米左右。寺内塑有佛祖、阿弥陀佛、弥勒药师等佛,还塑有观音、文殊、普贤、药王财神、文昌、地藏、韦陀等菩萨和四大天王、十八罗汉及阿难、伽叶、龙女、善财等40余尊。菩萨法像,异彩金光,慈眉善目而庄严,肃穆而威武。
从外面看来,寺庙建筑雕龙画凤、金碧辉煌、菩萨像栩栩如生、慈祥庄严、感应有灵、百姓满意,香火旺盛。
覆盖的石碑
正殿的右边,立有众多的古石碑。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重修树碑,上面有偈语:“敕建白水在江边,兴衰哪知几何年。今幸月禅重修理,百功俱备悉培元。殿阁层层乃复古,金相山危更粲然。旃檀鼓乐咸观悦,与僧勒石万古传。”
白水寺石碑
明万历八年,广元县令刘崇文游白水寺,曾碑题《镂翠屏歌并序》。
清朝武举人欧昌旭曾碑赞:“白水地形真可扬,天生古刹甚堂皇,前有高顶连狮象,后有险岩接凤凰,左有老龙游快活,右有白鹤飞尖场,名山胜景实堪羡,爱集俚言作表彰。”
白水寺目前保存下来的石碑只有一块,这是一块大清同治十二年八月十二日谷旦立的《培修白水寺碑志》石碑。它是胡泽秀老人悄悄保存下来的。
胡泽秀不识字,20世纪60年代时,她发现在寺庙左边道子田水沟里,有一块洗衣服的石板上有文字,于是就背回去保存下来了。碑志原文如下:
利州之东,白水寺为最古,其创始未审何代而递兴递毁,历有培修,远者无论,已其在道光年间,有主持王绪隆出力募化,得以改修正殿,装饰金身,建抱厅,梵天井,几复古制,而其徒本然、本寿,不遵遗戒,师殁后,从不来寺常住,耳山典当一空,已而潜遁。自是焚献无人,而寺宇亦将要衰败。众耆等不忍坐视,乃另接灵溪寺赵老和尚,赵年迈,特令其徒唐性恬来寺住持。性恬勤俭善居,积数年来,田地山林睦续赎半,而寺内亦不时添补,然犹以未足壮观也。每思大起功果,以为佛门光,适有乡绅等历年积有瘟祖会、大成会,后又有圣帝会,俱有盈余,瘟祖会修砌后殿阶梯,已勒碑志名,而大成会系文生吴鸣琴、吏员仇公升元、储封欧公熙勋三人商议,邀集众人共成善举。会中积蓄独多,当价一百余钏,圣帝会亦间有余,积三君虑其日久积多,不无侵渔之患,乃同愿资助住持,使改山门,升前殿、造奎星楼阁,再增学堂一院,而总领储封欧公讳熙勋力任其事,因鸠工庇材,间两寒暑而始告竣是役也。盖本寺与众会之力,亦幸有四方好善者为之助,今春演戏酬。神已表功而善果,要不容,没也,爱志巅末于石,以冀后之见者亦踵而行之,则以寺其永不朽矣是为序。
本邑岁进士昝有光撰、文生仇义和恭书
大成会姓名:吴鸣琴、仇升元、欧熙勋、吴天位、李化南、薛遵贤、张怀玉、李廷秀
修学堂:吴天柱
圣帝会姓名:吴鸣琴、欧熙勋、吴天柱、吴天位、欧阳山、吴吉、欧昌照、侯庆祥、侯延庚、侯斯庆、袁煜、侯锡庆、李化南、侯效庆、袁△△、薛△△、张△△
大清同治十二年八月十二日谷旦立
本寺住持:性恬号自然
石工:欧大奎
不可思议的是,现《培修白水寺碑志》石碑被一块2023年5月28日制作的《白水寺简介》牌完全覆盖,暂时无缘原碑文了。
一股神奇的白水在寺内流淌
出正殿后门,右转上九步台阶,就是后殿。
正殿和后殿中间是一个台阶式四合院落。院内左右两边各有两棵当地信众称为“花王”的桂花树和紫荆树,烧钱挂纸、络绎不绝的远近游人,都喜欢在这两棵花树下休息,夏可避炎热,冬可御风寒,心旷神怡,倦意全消。院内还有春花秋菊、夏兰冬梅等四时不谢之花,把古典幽静的殿堂打扮得格外漂亮。
桂花树直径最大的有50厘米以上,好像一把花伞坐落在左侧。金秋八月丹桂飘香,正所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宋之问),这棵桂花树历史悠久,相传有二百多年了。
院内右台阶下是紫荆树,树势凌霄,树形奇异。在紫荆树下部1米高的地方,突然分枝长出两棵粗树梗,长了2米多高又合在一起,树杆枝叶茂盛,直径有五六十厘米左右,又粗又高,每年春天开花,夏天未谢花,花又红又香,郁郁苍苍,浓荫蔽日,如雄壮美丽绿色长大伞,蜿蜒盘绕在正殿右后侧和后殿之间。康发贤介绍,自己小时候经常围着紫荆树扒上扒下,多次受到先生训诫。
白水寺原名静钟院,为什么又叫白水寺呢?
胡泽秀指着右边一块地方说,这里就是原来长紫荆树的地方,周围还有一些芭蕉树。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紫荆树下就流着一两酒杯粗的一股白水,似清米汤,成年累月,从不间断。当时人们感到十分稀奇,相互传说,方圆几百里都知道这一奇象,口头上无意中就呼成白水寺而渐渐忘却了静钟院。这样越叫越响,时间长了,人们也习惯地称尖场子为“白水”了。
关于这股白水,人们是这样传说的。
据老人们讲,在白水寺后面铁厂湾和周家湾背后的山梁上有一巨石,形似张着的马口,后人们称此地为“张口石”。人们还将此编成了一句顺口溜:“张口石,石口张,吃陕西,屙白水”,白水因而得名。
传说归传说,当地人都言称自己是湖广填四川来的。对于前人选择到白水寺定居满是自豪。胡泽秀老人说到这里,还给我们背起了顺口溜:一进杨老十八滩,真龙穴地铁厂湾,二龙抢宝打儿岩,凤凰落到福庆庵,上吃陕西(下)屙白水,二十四道脚不干。
实地了解,这股白水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慢慢消失。
从人到“神”的唐和尚
白水寺后殿系土木结构,滚龙柱头,精制木刻花纹穿斗,二龙戏珠活灵活现,殿内布局宜人宜景。
明、清时期的后殿,共有9间房屋,设有祖佛殿、观音殿、太阳(月亮)殿、夫子殿、老君殿、普圣文珠殿、唐和尚殿和厢房、火房两间。
后殿两边,还有木结构厢房直达前殿。
北厢房(禅房)共有7间,设有厨房(食堂)、先生(教师)住房、和尚住房、保管室、石碾房等。
南厢房还有木制的晒楼。康发贤介绍,这里也是老师住的地方,其余都是学生娱乐、玩耍的场所。
整个前、中、后殿结构合理,各具风格,工艺各异,形成小四合院,殿堂之间,东西呼应,左右对称,禅房分散两侧,东西廊美观大方。
据介绍,清道光年间,常住白水寺的和尚有本然、本寿、赵老和尚、唐(性恬)和尚等,他们曾先后来此定居。
有意思的是,白水寺在后殿还专门为唐和尚设了一个殿,这在川北地方寺庙中非常罕见。
唐和尚名唐性恬,籍贯、生卒年不详。法号自然,原灵溪寺和尚。清道光年间,白水寺和尚本然、本寿不守清规,贪赌好色,将寺产典空,携资潜遁,寺字亦渐颓败。当地群众念寺焚献无人,乃商议接灵溪寺赵和尚住持。时赵年迈体弱,特嘱其徒唐性恬去白水寺住持。性恬谨遵师嘱,勤俭善寺,住持有方,四方募化,积蓄数年,将田地、山林陆续赎回,而寺庙亦不时培补修缮,增光佛门。性恬与当地乡绅会首吴鸣琴、仇升天、欧熙勋等集众咨议,建院兴学,共成善举。当地大成圣会、瘟祖会,历年俱有盈余,共虑日久积多,不无侵渔之患,乃愿助住持,改山门,升前殿,造奎星楼阁,再增修学堂一院,鸠工庇材,两历寒暑而告竣。性恬等兴学育人,颇受赞许。性恬年迈圆寂,当地群众将其遗像塑于后殿,每当春秋祭日,顶礼膜拜者,在其遗像前焚香化帛(据《旺苍县志(1911—1985)》人物篇,第670页)
唐和尚从人到“神”的华丽转身,正应了一句时髦的话,那就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县知事赠楹联
白水寺前山后水,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草木葱郁,山明水秀,也是一个兴教办学的好地方。
同治年间,当地大成会曾集资修学馆一院,在此办学,幽静的白水寺书声琅琅,笑声阵阵,给白水寺增添了活力和光辉。
光绪年间,当地武举人欧昌旭捐资在白水寺成立初等小学堂,后以白水寺庙产作为办学经费。
白水寺常产较丰,树有学田碑。
宣统二年,地方强人霸占庙产抗不交田租。该校校长卢怀仁及当地士绅乔吉庵等3人诉于广元县衙,官府判定,以白水寺庙产大小水田七十二丘划为学产,更募曾、欧、贺、梁、乔等众姓当价钱三千余串整修校舍,次年在白水寺庙内整修讲堂1个,自习室间、寝室7间,会客室、厨所各1个,还新修校门。
白水寺初等小学堂,设有初等班和高等班。
民国十年(1921),广元县知事谢开来到白水寺学校视察,观其好成效,即赠楹联一副,以旌其绩,内容是:“白水有灵,勉诸生,趁此盟心,好造就菩萨心肠,圣贤根性;后生可畏,望尔等,勤奋学习,不辜负师儒教授,父老捐输。”当时,学校师生兴奋异常,敲锣击鼓,放着鞭炮到尖场子去迎接。
谢开来,四川射洪人,民国十年任广元县知事。曾修有民国《重修广元县志稿》。县知事,清以前称知县,辛亥革命后废府、州,仅设县,置县知事为一县行政长官,国民党执政后易名为县长。
民国十九年,广元县政府将白水寺初等小学堂,改为广元县区立第三小学校,校内设有初级班和高级班,相当于现在的小学和初中,方圆五六十里地方的孩子均来这里就读。议以公产、庙产各业全归学校,作为办学经费,初高两级学生相继毕业。
康尊先、康三健、卢怀仁、薛树藩等人,在该校多次当学董(即校长),应聘的教师有袁国良、张永安、卢三俊、侯老爷等。此时,原白水寺学校设在正殿左侧。
后战乱匪患多有相扰,地方人士互生意见,以致学校旋兴旋废。民国二十二年,学校停办,后兴建了一处私塾。
民国二十四年,白水寺私塾转为联办的初级小学校。民国二十九年。实行“县制”时,成立快活乡,才设立快活乡中心国民学校,薛树藩以快活乡乡长兼任校长。快话乡中心国民学校成立后,将白水寺整修一番,成为中心校校址。该校只有3个班,高级一班有20余人,初级两班有40余人。
民国三十一年,快话乡中心国民学校更名为白水乡中心国民学校,先后任校长的有薛树藩、薛父乔松、侯乐国、何晓峰、柯永寿、袁敏思、乔云年等人。
1950年始,改后殿为学校,是初级小学,名称是白水寺村小。
1997年,此校与快活小学合并,迁于卢家坝原501厂子弟校为快活小学。原校舍渐成危房,基地归于白水寺村。
2005年开始,当地信众在后殿庙基上建起了大雄宝殿。
白水寺住持释传法(女)介绍,从清同治年间至1951年,白水寺住持先后有赵、唐、焦、扬、卢、乔、裴、鄢等和尚。2008年白水寺开放以来,第一任住持是释宏宽,常住僧人有释传芳;第二任住持是释传斌,常住僧人有释宏妙;白水寺还有居士60多人。他(她)们每天早晚课诵,坚持不懈。香云缭绕,钟鼓声声。佛事活动多种多样,放生、超度等活动经常进行,特别是春节的“春会”、三月十八的“娘娘会”、七月半的“超度会”等节会期间,礼佛拜忏,进香念佛,远近信众,蜂拥而至,络绎不绝。烧高香摆斋供,热闹非凡,真可谓香火旺盛也。
笔者不是信教徒,但是在采访中发现,信众们的佛事活动还是深深地感染了我、感动了我。
人们为了目标做几件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围绕目标做这一件事。
我愿意记录他(她)们。
毕竟有信仰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蔡 勇(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供职于旺苍县自然资源局)
供稿:旺苍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