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大运会闭幕式“复活”的这个表演,汉朝就在成都流行……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11 17:08:29 浏览次数:481 【字体:

8月8日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落下帷幕。闭幕式上,东汉时期的说唱俑在舞台上“复活”与流行女团歌者来了一场梦幻联动的古今合唱,令无数观众十分惊喜。

带着活泼开朗的笑容,肢体动作灵活而生动,呈现丰富的造型和各异的姿势……说起四川出土的汉代陶俑,大多数人应该都不陌生。

图源:成都发布

俑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用以取代活人殉葬的古老传统,到了秦汉时代,俑的使用逐渐多了起来。汉武帝之后,随着“视死如生”观念兴起,俑成为最能全面展现死者生前生活场景的一个重要方式,汉俑数量由此增加。

不仅如此,汉俑的题材涉及面较前朝也更广,内容更为丰富:

不仅有表现汉代田间耕作、收获、渔猎等的背童劳作俑、射箭俑等;也有表现家庭日常生活和劳作的捧案俑、妇人乳婴俑、牵马俑、驾驭俑等;还有表现宴会场景的抚琴(瑟)俑击鼓俑、俳优俑(或称说唱俑)、歌唱俑等;更有手执鸟雀、拨浪鼓等玩具的童俑……

这些陶俑从车马出行到侍卫家奴、从庖厨宴饮到歌舞百戏,构建了汉代社会的众生百态。

东汉陶说唱俑(上) 东汉陶持扇俑(下) 图源:四川博物院

因此,作为随葬品的俑,不仅是丧葬制度和丧葬礼仪的重要体现,也直观地揭示了当时人们饮食、交游、衣着、居住等生活场景。

要说汉俑中的“顶流”,那就不得不提1957年出土于四川成都天回山崖墓,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击鼓说唱俑。

击鼓说唱俑(图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击鼓说唱俑高56厘米,头上戴帻,两肩高耸,着裤赤足,左臂环抱一扁鼓,右手举槌欲击,张口嘻笑,神态诙谐,动作夸张,活现一俳优正在说唱的形象。

在四川的东汉墓中先后出土多件类似形象的击鼓说唱俑,包括乐山、遂宁等地。这些陶俑的高度通常在50厘米以上,具有袒裸上身、左臂佩镯、着裤跣足、一手执桴一手抱扁鼓、或坐或立、神态诙谑等造型特征。

这些说唱俑往往身材矮胖,表情生动活泼,雕塑线条简练,技法娴熟,极富浓郁民间气息和地方风貌,为中国古代雕塑艺术之瑰宝。

为什么四川地区出土了许多类似的击鼓说唱俑?这与当时蜀地流行的俳优说唱表演密不可分。

两汉时期,上至皇室贵胄,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爱说唱表演。而从事说唱表演者常由身材矮胖、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他们就被称为“俳优”。

俳优与“排忧”同音,汉代俳优大致以调谑、滑稽、讽刺的表演为主,以此来博得主人和观赏者的笑颜。他们往往随侍主人左右,做即兴表演,表演时一般边击鼓边歌唱。

当时的皇室贵族、豪富高官蓄养俳优之风甚盛。史书记载,汉武帝时“俳优侏儒之笑,不乏于前”,丞相田蚡“爱倡优巧匠之属”。

“如果把四川汉代陶俑统一起来看,他们大多都是面带笑容的。”四川博物院副院长谢志成曾在《如果国宝会说话——国宝守望者说》节目中这样提到。这些汉代陶俑的笑容,于眉梢眼角,熠熠生辉,传承着永不放弃的积极态度。

微笑是全世界共同的语言,虽然这场青春的欢聚已落下帷幕,但成都人的笑容里却藏着对世界的祝福,更藏着天府人怡人怡己、“乐莫大焉”的快乐。

陶俳优俑(图源:成都博物馆官网)

(参考资料:《成都寻古录:从文物读成都》)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供稿:成都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