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历史文化】蜀州刺史——边塞诗人高适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8-11 16:43:49 浏览次数: 【字体:

蜀州刺史——边塞诗人高适

高适与杜甫

高适虽位至节度使,爵封渤海侯,为当时诗人中最为显达者,然他却不以官声名垂青史,而以诗歌留芳千古。

他的边塞诗,豪情横绝,气势不凡,与意境开阔的岑参齐名。岑参以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入于名诗人行列;而他凭一句“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便与岑参不分伯仲,至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便直追诗佛王维了。他晚年于蜀州所吟“龙钟还忝两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更自成标格,独步古今。

何以如此?是因为晚年的他,不仅是诗人,而且还是历尽战场烽火、看透官场风云的诗人,所以其所吟之语,便少了少不更事的轻狂,而多了自我检点的反省,于是成了文学史上的经典名篇。

他的这首诗,原名《人日寄杜二拾遗》,是在蜀州刺史的任上,写给老朋友杜甫(杜甫排行老二,为官拾遗)的。

高适与杜甫,十多年前,曾一齐遨游齐梁。然十多年后,一个流寓成都,一个官居蜀州。虽经历与身份已大不相同,然朋友之间的情谊却还依旧,杜甫时不时要到蜀州看望高适。同时,也因生活的困窘时不时要向高适打些秋风。高适也怡然自得地该哭时哭,该笑时笑。既不诧异,也不尴尬。这于官场的朋友,实在是难得。没有心灵的相通,断断乎难以如此。

761年大年初七(俗称人日),高适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毫无顾忌地诉说给杜甫。诗人间的诉说,当然不是大白话,于是诗史上有了这篇感人至深的《人日寄杜二拾遗》。高适也由于其真切的诉说,不仅以“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留名,也以“龙钟还忝两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而不朽。

杜甫对于高适的真情倾诉,是“泪洒行间,读终篇目”,及至十年后,也还不能自已,于是怆然而吟:“自蒙蜀州人日作,不意清诗久零落。今晨散帙眼忽开,迸泪幽吟事如昨。”

杜甫的诗,不仅记录了高适带给自己的感动,还记录了高适于蜀州留下的治绩。若非杜甫的记述,也许我们还不知道高适于蜀州的惠民之举。

高适与《人日寄杜二拾遗》(王澈然 崇州市七一实验小学)

高适建竹桥

自从李冰在江原之地开凿羊马河之后,上万亩荒地变成了良田,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交通因此而受阻。河西与河东,俨然是两个世界两重天,这严重阻碍了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高适一出任蜀州刺史,便考虑变天堑为通途,于是决定在羊马河上建一座桥。今日要在羊马河上建桥,也是一件大事,何况一千多年前。

高适在羊马河上所建的桥是竹桥,于今日而言,实是朽木,然于当日而言,依然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桥即将落成时,高适邀杜甫前来观赏。然杜甫从成都兴致勃勃而来时,高适又因公到了成都。在蜀州李司马的陪同下,杜甫参加了桥的落成典礼,并吟诗记下了这不世之功。诗曰:“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诗的大意是说,你建的竹桥与其他的桥没有什么不同,桥成之后,人们再也不用提着衣裳涉水而过。桥上华表,以白鹤作饰。桥跨两岸,有如苍龙。我不敢在桥上妄加题字,因为你的壮举已让天堑变通途。今日喜看竹桥成,更待明日石桥通。据传,高适所建竹桥落成后,横跨羊马河达四百多年,为成都平原西部的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高适

心系蜀州百姓

高适于蜀州的治绩除了在羊马河上建桥之外,当然还有其他。然而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为了不让蜀州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毅然反对朝廷的重大决策:分治四川地区。

唐设剑南道,使四川军政统一。然安史之乱后,朝廷为了让军阀之间互相牵制,避免叛乱不断,所以要分剑南道为东、西两川,且分别设立节度使。东西川分治,虽有现实之需,然实有劳民之苦,且最大受害者为蜀州百姓。因为一旦分治,蜀州百姓的税赋将会大大增加。作为蜀州刺史的高适,本应与朝廷站在一起,然而他却选择为蜀州百姓发声,上疏坚决反对东、西川分治。一个朝廷任命的官员,高适对于朝廷的反对,实在是需要天大的勇气。而这勇气,显然不是源自于他行事的鲁莽,而是为政的良心。

在专制社会,为官而有良心,实在殊为难得。崇州的历史于高适,实在值得大书一笔。不是因为他出任过蜀州刺史,而是因为他在蜀州刺史的任上,建了一座惠民的大桥,留了一份为政的良心。

不仅如此,还吟了一首好诗,书写了一段真情!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撰稿:中共崇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崇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