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岳池“小瀛洲”:水浮寺‖唐录梅
岳池“小瀛洲”:水浮寺
唐录梅
水浮寺,位于岳池县苟角镇水浮山村,海拔384米,离城30里,公路交通不发达时,红星大桥修通后离城也就20里地。据清光绪岳池县志记:“水浮寺,治东,离城三十里。四围皆水,山在其中。”清乾隆县志记:“水浮山寺,明万历年间建。”当时,称为“小瀛洲”,意即水上浮岛。
瀛洲仙境独特的地理位置引来众多前朝官员吟诗作赋。曾有县令刘钧贻游水浮寺写诗一首——
四壁花为幔,中央尺地浮。
禅心空色相,泽国小瀛州。
月落乌啼寺,山寒水碧秋。
金焦同一点,鸥鹭好偕游。
也有邑侯刘泮游水浮寺后作诗——
鳌戴孤峰秀,三车地欲浮。
楼台新岛屿,图画古瀛洲。
一样金山月,诸天水国秋。
神灵栖得所,揽胜乐闲游。
水浮寺建寺之初名为“东岳庙”,因庙堂大殿正中供奉的是一木雕鎏金的东岳大帝(东岳大帝,又名泰山神,中国民间宗教信仰之一。泰山位居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历代帝王对东岳大帝尊崇有加,唐代封为“天齐王”,宋代晋为“仁圣天齐王”“天齐仁圣帝”,元代加封为“天齐大生仁圣帝”,明代又恢复为东岳泰山神)。水浮山亦位居东方,每天太阳从庙顶升起,祥云紫瑞,东井、利川两桥横卧西溪河之上,岛上寺庙佛音绕梁,熏香袅袅,想必这也是“东岳庙”的由来吧。
据说,曾经的水浮寺有三重大殿:一层为佛爷殿,正殿殿堂里供奉的是东岳大帝,左右为文昌、二郎神、药王、雷神等诸神佛;二层殿正中有匾额写着“大雄宝殿”“慈航普渡”,殿内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及十八罗汉;顶层则是观音殿,观世音菩萨及文殊、牛王、送子观音等菩萨位列其间,以上诸佛皆为精工石雕。水浮寺屋脊飞龙横卧,翘角飞檐全榫卯,民间俗称“八角搬爪”,大殿及偏殿之间有大小天井,还设有机关暗道,门楣上的“东岳庙”三个大字乃纯金打造。殿前一旁有山门一座,刻有楹联,上联“两水浮仙岛”,下联“双桥渡海门”,横批“水浮山”,山门旁有一宽一丈高两丈有余的浮石,共四层两棚、八方有角,每角倒雕有一猴,俗称“八猴围一桌”,顶有文昌菩萨雕刻。寺前左右还各有三人方能合围的大柏树,庙东三株老黄葛树浓荫遮掩,荫蔽一寺清凉。
据水浮山村老书记陈书记介绍,曾经的水浮寺左有石桥名“东井桥”,因桥东有一口水井,井水很旺能供周围数百乡亲饮用,桥南有木桥(名“利川桥”),木桥有亭有阁还供奉有木头菩萨。传言东井桥下还有一奇观:寺前河滩平坦,水流淙淙其音悦耳,然平缓流下不过百米大滦溏处,有十数个大石头围成一高台,流水平地冲起十丈高,雾气弥漫声浪如仙乐飘飘。1978年,全民水库加坝水位上升后,沿河很多瑰丽风景淹于水下,水浮寺其利川木桥拆除,据说拆除的粗大的人字木,当时用于建了苟角公社礼堂横梁,另一边的东井桥拆除后原址复建了一座三拱石桥。
曾租船泛舟湖上,在朝阳漾起的金色水波里前去水浮寺,两岸山清水秀,一路碧波荡漾,时有临水而居的农家映入眼帘,环水而近水浮寺时,远远可见琉璃瓦寺顶微微泛光,石桥横渡。也听那边的原住民回忆,全民水库竣工后,苟角与岳顾公路未修通的漫长岁月里,每逢苟角赶场,由水库大坝至水浮山的水面上,乌篷船络绎不绝,满载着乡民与背篓箩筐及山乡农产品去苟角集市交易。沿河为方便百姓兴建了麻柳桥渡口、红安挢渡口和水浮山渡口,渡船上,伴着船夫摇橹节拍,河风微漾,龙门阵随两岸青山碧水喧嚣至夕阳西下。
如今的水浮寺,是1994年旧址复建,殿内有两尊侍者佛乃老庙遗留,雕龙柱础留存寺侧。寺前一条公路穿石桥而过,石桥侧曾经的殿前石阶处有旧时石狮昂首望天,虽残破狮身气势犹存。每年农历三月廿八是东岳大帝生日,这一天供奉东岳大帝的寺庙都会举办庙会,水浮寺的东岳庙会亦远近闻名,南来北往的众多香客皆会赶赴水浮寺焚香朝拜。重建后的水浮寺,不再听闻东岳庙会,但逢初一和十五、观音生日依旧香火极旺,广安、岳池周边的香客不辞路途遥遥之辛苦皆会前往。其间吾有一次前去时逢初一,寺前香客众多,焚香、烧纸、放生……求各种愿望。吾之前往,实为寻山问水,访岳池之前朝古风,若真要祈愿,唯愿山河美好,世间皆安。
水浮寺,山浮于水、寺浮于水,碧水潆洄,翠竹林深处,鸥鹭共相随,多么美妙的一景!寺前有桥,桥旁有树,树冠撑开,荫蔽一座桥、荫绿桥下水,晨钟暮鼓,禅香袅袅,心空无相。落笔时,听得水浮寺老庙遗留的雕龙铜磬那悠长的磬音,心静如水……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唐录梅
供稿:岳池县党史县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