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广安文物故事:三段明清城墙 老广安历史的见证者‖陈杰杰
广安文物故事
三段明清城墙 老广安历史的见证者
陈杰杰
广安古城位于今广安市广安区城北,地处渠江西岸,翠屏山东麓。据现存各版《广安州志》及明代吴伯通《石谷达意稿》记载,宋代建立了广安军城,元代所设的广安府城,城制宏大,周长达九里七分,但宋元城墙使用的多是木栅栏,仅城西北部分依靠翠屏山断崖为壁或垒砌石块为墙,在南宋末年蒙军焚掠下损毁殆尽。
明初,广安州城“犹树木为栅,依山甃石为墙”。成化二十四年(1488年)春,知州王舆、同知秦昇最早建成广安石城,城墙周长六里,计一千零八十丈,高近一丈二尺,墙厚一丈,东南西北城门分别名为柔安、镇安、清安、宁安,另加小西门、小北门共六处。
明末清初,广安州城先后被摇黄贼、李自成部将军马科、张献忠部都督马元利、南明总兵甘良臣、谭宏攻陷,城池损毁严重,康熙十九年十二月为清军总兵高孟收复。
此后,雍正九年(1731年)至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160余年间,广安城经过18次较大规模维修、改建。
广安明清古城虽经历代维修加固、添建,但城墙走势及城门位置基本未变。1931年,军阀杨森驻军广安,拆除各城门楼和南城墙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多次旧城改造,广安明清城墙大部分被拆除。
近年来,随着旧城改造快速推进,以广安明清城墙为代表的广安老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呼声渐高,在全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评审会上,川渝两地文物专家对广安明清城墙遗产给予高度评价,一致建议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实地调查,广安明清古城城门已全部拆除不存,现仅剩城墙三段,分别为文凤街城墙、涵虚园城墙和城墙街城墙,均条石构筑。
文凤街城墙。呈斜坡走势,中部弯曲,西侧为翠屏山麓,东侧50米为新南门交通环岛,西南约100米为广安文庙建筑群,现城墙长151米,高3至6米,为明清新南门至西门段城墙残存,上部为清代巡防营、知州衙门等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建为广安县看守所保存至今。该段城墙东侧条石表面较粗糙,均为斜纹,底部和上部为“一丁一顺”砌法,中部为“丁砌”,城墙中西部条石表面较平整,呈竖纹,均为“丁砌”,条石间缝隙较大。
涵虚园城墙。位于紫金山北坡,依山势起伏弯曲,为明清广安古城北门西侧紫金山段城墙残存,南侧为广安区委后院及办公地,北侧坡地为菜地,坡下为公路。现存城墙长146米,宽3至5米,高7.2米,在城墙最高处,有长12米、宽约5米的长方形平台,高出城墙步道3级台阶,凸出于墙外。该处遗址为敌台(马面),根据州志城图,清代紫金山该段城墙有敌台1座,其上曾建有敌楼。因紫金山为广安古城名山,涵虚园曾为明代户部尚书王德完、清代大商人王德堂和民国时期四川军阀杨森故宅及私家花园,该段城墙也成为涵虚园的外墙,历代名人游览其间多有题咏。清咸丰五年(1855年)广安知州周瀚站在该段城墙上凭栏远望,并作《游涵虚园记碑》一文,其中记述园外有连绵起伏的山丘和蜿蜒的城墙,渠江上点点的风帆和沙洲上低旋的飞鸟也尽显在眼底,该段城墙地势较高,瞭望视野宽阔,在此修建敌台更能发挥防守御敌作用。
城墙街城墙。因广安古城墙而得名,今麻柳湾市场对面城墙街城墙为明清广安城北门至东门段城墙残存,现存城墙长27.2米,高3.6米,外层为水泥涂层覆盖,部分可见条石墙体,上部为新修现代居民楼。据可见条石,该段城墙底部条石表面较粗糙、斜纹,“一丁一顺”砌法,中部条石表面较平整,纹饰不明显,建造风格同涵虚园段城墙一致。
广安现存三段明清城墙的价值突出。
首先,广安明代城墙是在宋代军城、元代府城基础上缩小规模改建而成的,是广安千年建制历史发展变迁的见证,是广安古城历史文化的核心和载体。
其次,广安明清城墙是古代广安人守护家园的保障,凝聚了一代代广安人的心血和智慧,融入了广安大众的日常生活,古城墙已化为地名(如城墙街、新南门、北街、东门街),融入记忆,成为广安人感情的寄托。
再次,广安明清城墙修建依山就势,充分利用山河沟地等自然形胜,在抵御外敌入侵战斗中发挥了重要军事保卫作用,城墙结构和砌筑方法为研究明清时期城墙建造技术提供了实物材料。
当前,全国保存的明清城墙已极少。保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南京、北京、西安、襄阳明清城墙,已联合打捆进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广安三段残存明清城墙位于广安老城区,与文庙、涵虚园等重要历史遗迹毗邻,交通便利,是展示城市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质魅力、打造旅游胜地的宝贵资源。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陈杰杰(广安市博物馆副研究员)
供稿: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