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用户,您好!

网站不支持您所使用的浏览器版本(可能会出现网页变形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展示页面效果,请您使用以下浏览器(点击图标会跳转到相关浏览器的官方网站下载页面)。

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纵横>史料之窗>详细内容

【文史英华】魏了翁与《毛诗要义》‖李冬梅

作者:李冬梅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3-05-19 14:04:44 浏览次数:403 【字体:

本文 载《巴蜀史志》2021年第6期

魏了翁与《毛诗要义》

李冬梅

在蜀学历史发展进程中,两宋时期可说是蜀学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不仅产生了数量众多的蜀学名著,也诞生了一大批蜀学名家,程颐有“易学在蜀”之誉,刘咸炘亦有“史学莫隆于蜀”之说,蜀学之盛,古今鲜俪。以魏了翁为例,他是宋代继朱熹之后的著名经学家、理学家,对经学、理学都有深入研究,且颇有特色,在中国学术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时有“南方共宗鹤山老”之说。本文即以《毛诗要义》一书为切入点,探讨魏了翁主张义理从考据出、舍经学无理学的思想。

魏了翁其人

魏了翁( 1178— 1237),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四川省蒲江县)人,史称“年数岁,从诸兄入学,俨如成人。少长,英悟绝出,日诵千余言,过目不再览,乡里称为‘神童’。年十五,著《韩愈论》,抑扬顿挫,有作者风”。宋宁宗庆元五年( 1199)登进士,授签书剑南西川节度判官厅公事。宋宁宗嘉泰二年( 1202),召为国子正;次年,改武学博士。宋宁宗开禧元年( 1205),除秘书省正字;次年,迁校书郎,出知嘉定府;三年,以奉亲归里,筑室白鹤山下,授徒讲学,世称“鹤山先生”。宋宁宗嘉定初( 1208),知汉州,历知眉州、泸州、潼川府。宋理宗初( 1225),被劾欺世盗名,谪居靖州(今湖南省靖县),湖湘江浙之士多从之学。居靖 7年,宋理宗绍定四年( 1231)复职;绍定五年,进宝章阁待制,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史弥远卒,召为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还朝六阅月,前后二十余奏,皆当时急务,上将引以共政,而忌者相与合谋排摈,而不能安于朝矣”。宋理宗端平二年( 1235),同签书枢密院事、督视京湖军马兼江淮督府。宋理宗嘉熙元年( 1237)正月,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三月卒,终年 60岁,朝赠少师、谥文靖。事迹具《宋史》卷 437本传。

魏了翁其著

魏了翁诗文造诣很深,时值“南宋之衰,学派变为门户,诗派变为江湖,了翁容与其间,独以穷经学古”,推崇朱熹理学,提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心的作用,自成鹤山一派;其学术思想兼收并蓄、独具特色,为宋代蜀学之集大成者。魏了翁一生著述丰硕,《宋史》本传称其“所著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田图说》《古今考》《经史杂抄》《师友雅言》”。《宋史·艺文志》亦录其有《易集义》 64卷、《易要义》 10卷、《书要义》 20卷、《诗要义》 20卷、《仪礼要义》 50卷、《礼记要义》 33卷、《周礼折衷》 2卷、《周礼要义》 30卷、《春秋要义》 60卷、《论语要义》 10卷,《宋史·艺文志补》又补录其有《鹤山全集》 110卷、《渠阳集》 22卷。此外,许肇鼎先生所编《宋代蜀人著述存佚录》还著录魏了翁有《豳风考》 1卷、《孟子要义》 14卷、《九经要义类目》 10卷、《国朝通典》 200卷、《三先生谥议》 1卷、《正朔考》 1卷、《渠阳杂抄》 2卷、《学医随笔》 1卷、《鹤山笔录》 1卷、《蕉窗杂录》 1卷、《鹤山题跋》 7卷、《鹤山诗集》 1卷等,足见魏了翁著述之多,遍涉经史子集各部。

魏了翁与《九经要义》

魏了翁著述虽多,然佚失者亦多,今可考见者主要有《周易集义》《周易要义》《尚书要义》《诗经要义》《仪礼要义》《礼记要义》《周礼折衷》《春秋左传要义》《鹤山大全集》《经外杂抄》《读书杂钞》《师友雅言》《古今考》《正朔考》等。其中《九经要义》是魏了翁对唐人所撰各经义疏的删节摘要。唐代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贾公彦撰《周礼注疏》《仪礼注疏》,徐彦撰《穀梁注疏》,杨世勋撰《公羊注疏》,形成所谓《九经正义》。宋初,邢昺等又撰《论语注疏》《孝经注疏》《尔雅注疏》,南宋又有托名孙奭撰《孟子正义》,于是儒家《十三经注疏》最后形成。诸经义疏对以往的经书训释进行总结,这是汉学达到高峰的重要标志。然因转相传抄,特别是五代“监本”又校勘不精,以致内容讹误颇多。北宋太宗时期,曾以政府之力,组织学人对唐修诸疏进行校勘刻印,颁行天下学宫,对宋代经学的繁盛不无促进。但唐人所撰诸经义疏,坚持“疏不破注”“惟古注是从”原则,在发明经义方面往往不惬人意;又兼“以《纬》证《经》”,以孔子所不言的“怪力乱神”资料以解经,引得后世学人不满。加之疏文广引诸家,不厌其烦,训释文字浩繁芜杂,极不便于读者观览。故后之学者每有重修注疏之议,如北宋欧阳修曾打算对该书进行删削,剔除谶纬资料;南宋苏籀也提出要削其繁芜,增加北宋研究成果,而别撰新疏,惜皆未果。

南宋理宗宝庆元年( 1225),魏了翁遭朱端常弹劾,诏降三官,谪居靖州。《宋史》本传载:“了翁至靖,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乃著《九经要义》百卷,订定精密,先儒所未有。绍定四年复职,主管建宁府武夷山冲佑观。”在靖州期间,魏了翁讲学授徒,潜心向学,对诸经义疏重加辑比,删繁挈要,谓之《要义》。他多次提到:“山中静坐,教子读书,取诸经、三《礼》自义疏以来,重加辑比。”“山中自课以圣贤之书,日有程限,诸经义疏,重与疏剔一遍。”《四库全书总目》亦云:“了翁以说经者但知诵习成言,不能求之详博,因取诸经注疏之文,据事别类而录之,谓之《九经要义》。”

《九经要义》是魏了翁对唐修《周易》《尚书》《诗经》《仪礼》《礼记》《周礼》《春秋》诸经“正义”以及宋修《论语》《孟子》“注疏”进行的整理和摘录。其显著特点是超越宋代理学立场来重新审视汉学成果,使经传注疏中所蕴含的典制与义理资料得到进一步阐发和突出。魏了翁作为南宋理学的重要人物,也反对“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着力矫正盲目迷信朱学、不求创新的时弊,提出“一字一义不放过”,形成“倡读古注”的实学风格,对其中的事事物物、正确讹误,都要寻根溯源、类集区分。元虞集《鹤山书院记》云:“于是传注之所存者,其舛讹抵牾之相承,既无以明辨其非是,而名物度数之幸在者,又不察其本原,诚使有为于世,何以征圣人制作之意,而为因革损益之器哉!魏氏又有忧于此也,故其致知之日,加意于《仪礼》《周官》、大小《戴》之记,及取诸经注疏正义之文,据事别类而录之,谓之《九经要义》。其志将以见道器之不离,而有以证其臆说聚讼之惑世。”因此,《九经要义》采掇谨严、别裁精审、精华毕撷,实为读注疏者之津梁,于学者最为有功。

《毛诗要义》撰著体例及价值

《毛诗要义》凡 20卷,为魏了翁《九经要义》之第三种。魏了翁治《诗》,既重义理又重考据,他说:“自《易》《诗》《书》、三《礼》《语》《孟》重下顿工夫,名物度数,音训偏旁,字字看过,益知义理无穷。”即主张讲说义理要下考据功夫。在魏了翁看来,这种既重视义理又重视考据的学风,才是士人解经的正确之法;故魏了翁《毛诗要义》的显著特点就是以宋代理学的《诗》学观来重新审视《诗经》汉学,在对《诗经》汉学提出批评的同时,又对《诗经》宋学加以扬弃,反对“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地盲目迷信朱学、不求创新的流弊,提出要“一字一义不放过”“倡读古注”的治学态度。这种阐释《诗》义注重义理与考据相结合的态度,体现了魏了翁求真求实的精神,亦是其《诗经》学与汉唐《诗经》学相互区别的一个界限,这对于宋儒空谈义理之风大有抵制之用。

是书体例与诸经要义相同,节录经注义疏原文,每条之前各为标题,而系以先后次第。其取孔颖达《毛诗正义》之文,提纲挈领、去繁举要、据事分类而录之,于《毛传》《郑笺》则间取之。每节之首冠以标题,以概括本节内容,亦有一条中不能截分者,则以纲领书于眉间。综观其列目主题,“大抵意取故实,不主说经,故不求详备,第录之以备遗忘。足征宋儒亦不忽汉、唐实事求是之学也”。但由于其书多不附己见,故有些学者评价不高。然从魏氏删谶纬、削繁文的角度而言,此书实启后人读《诗》之新途径。如莫伯骥《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评论曰:“谶纬之书,《唐志》犹存九部四十八卷,孔氏作《正义》,往往引之。宋欧阳修尝欲删而去之,以绝伪妄,使学者不为其所惑。言不果行。迨魏氏作《九经要义》,始加黜削,而其言始微。此前人之说也。嘉兴钱氏泰吉谓:唐人义疏,读者每病其繁,魏氏《九经要义》以删谶纬为主,然于繁文未能尽节。武进臧氏琳欲仿《史通》削繁之法裁剪义疏,别为《九经小疏》……此可证魏氏著书之主见,又为后人启读之新途径矣。”今按其书,虽谶纬文献未能尽除,然奇谈怪说、不切实际者亦已遁迹。

又魏氏所据《正义》系当时善本,保留孔疏原貌较多,甚至有可补正阮元本之处。故《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孔颖达《五经正义》以《诗疏》为最详赡,而辞繁义当,不易得其要领。了翁此编不独去取精审,可为读注疏者之津梁,且诸经注疏自宋时至今,脱文讹字,不知凡几,了翁所据,犹系宋时善本,足资纠订,故其书宜为世重焉。”

《毛诗要义》初刻于宋淳祐十二年( 1252),系魏了翁次子魏克愚徽州刻本。此本今有传世,卷首有莫有芝、钱天树识语,以及目录、《谱序要义》 1卷。正文编为 20卷,中又有分上下者,共计 38卷。左右双边,上下单边,双鱼尾,黑口,每半叶 9行,行 18字,《续修四库全书》《域外汉集珍本文库》《儒藏》等即据此影印,其先后遞藏情况可参看杨青华《魏了翁〈毛诗要义〉文献学研究》。清光绪年间,江苏书局合刊《五经要义》,《毛诗要义》收录其中。此外,亦有清光绪八年( 1882)莫有芝刻本、清抄本等传世。

《毛诗要义》作为魏了翁《九经要义》之一种,其提纲挈领、删繁就简、据事别类而录之,不仅开启后人读《诗》、研《诗》、著书之新途径,且魏了翁主张考据与义理相结合,实开明末清初“舍经学无理学”思想的先河。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冬梅(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终审:唐志昂
分享到:
关闭本页 【打印正文】
x

微信扫一扫:分享

Scan me!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

用户登录

加载中...
刷新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
加载中...
刷新
切换至语音验证码
刷新
返回文字点选验证